郭宝华撰写千古词人李清照【下篇(4):凄凄惨惨戚戚】

【作者简介】郭宝华:笔名漂泊。80后,秦安县千户人,文字爱好者,常在农耕之余涂鸦自乐。诗观:无论世界有多繁华,仍有许多角落黯淡无光。

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用文字温暖人生

郭宝华撰写千古词人李清照(下篇)

作者郭宝华有话说:本文是依时间顺序,按照清照所处年代生活环境,推估李词大约创作年代为线索撰写而成,本来想插进易安再嫁始末,但因此事一直争议不断,至今也无定论,考虑易安再嫁与否都无关其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定位,故而略去。因年代久远,史料大量匮乏,加之本人只是文字爱好者,才疏学浅,下笔不稳,对历史事件知之甚少,引入剖析难勉错位越位,凡不妥不实不到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凄凄惨惨戚戚(4)

虽然在当时的南宋朝,清照的诗词被传得到处都是,有人将她的词编成了小曲,纺线或者做布时吟唱;年轻人将他的诗词题上了绣帕,送给了心仪的姑娘以表衷心。但即使这样,在她流寓的居处附近,没有人知道李清照是谁?人们只知道她叫李奶奶,是个无父无子的可怜寡妇,会写字抚琴,能诗词谱曲,所以但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什么的,附近的街坊邻居,便来请清照写副对联作首小诗什么的。

自绍兴十五年(1145年)后,由于金国内部争权夺势的不断上演,与南宋二十多年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

这段时期,南宋朝统治区农业和生产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济也一片活跃,国内呈现出了少有的繁荣景象。

清照被风雨摧残后的心早已变得伤痕累累了,银白的头发布满了她整个头颅。逝去的青春,失去的亲人和永无任何回返希望的故国家园,这一切的一切,或许,都只能到梦里去追寻了。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笛梅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它具体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从词义看,应为清照在流寓临安期所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的首都临安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

此词上片着力写元宵节她自己的心情,浓墨重彩地渲染元夕的绚丽暮景,预示元宵热闹的景象,但接着笔锋突然一转,用一声“人在何处”的叹息,道出了词人内心的迷惘和痛苦。

在词的下片,她遥想当年汴京的繁盛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时间等元宵的到来,每每这时,她“簇带争济楚”,精心梳妆打扮好自己,生怕比不上人家姑娘漂亮,可是现在面对元宵,她一点兴致都没有,内心非常沉重苦闷,那些“酒朋诗侣”来邀请她上街看热闹,可现在已是“风鬟霜鬓”,面对着别人的欢快,自己自惭形秽,就婉言谢绝了。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些都是忧患余生的表现,同时也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盛日”与“如今”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含蓄地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隐露而深沉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可谓“含蓄隽永”之杰作。

她一个饱经战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痛苦和迷惘的心声。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她,心自然比别人多了一些无端的顾虑,想起自己也曾过了一段衣食无忧、闲适安定的生活,可转眼间,靖康之变下,她流离失所,夫死家亡,过着颠沛飘零的动荡生活,可见世事是多么的难料啊!

其实晚年的清照,因为写了许多抨击朝廷和当权者的诗词,早已被南宋上流社会所不能容忍,就连当时的文坛名流晏殊、欧阳修、秦观,黄庭坚、贺铸等名家都曾被她直言不讳地批评过,自然是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人们对她的打击排斥大于了等同与认可,被当时许多权贵和文人嫉忌。

晚年因为清照无所事事,时常和一些被大人送来求学的孩子在一起,教他们识几个字,念一些小诗。

在围绕清照的一群孩童中,常有一孙姓女孩(后为陆游之妻),聪明好动,乖巧可爱。清照对她非常的喜爱。每次看到她,她仿佛都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此十岁的孙姓女子又来清照家玩,清照对她考究一番后,不免心生喜爱,想想自己已经进入了耄耄之年,怎忍心一身才华随她一起入泥作土。

于是,她有心收孙姓女为徒,然而当她满心欢喜地将此事告诉她时,此女子不料竟脱口而出:“才藻非女子事也”。

清照闻听此言,心如刀绞,几欲晕到。童言无忌,一下将她坚守了一生的防线彻底击倒。世人笑她,讥讽她、诋毁她,打击她,她可以忍受这世间的冷风苦雨,可以饱尝这人间的酸咸苦辣,这一切她都可以无动于衷,因为她一生最高的信仰就是“才藻”。然而,现在连一个初谐世事的孩子都认为写诗填词著书立说不是女子该干的事时,清照才如梦惊醒,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她是如此的孤独、无助、可怜!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将息:休养之意思。这次第:这许许多多的事情。)

纵观全词,满纸呜咽。愁情复叠,不胜其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道出了她一生的迷惘与徘徊,心酸和不幸。

她渴望寻觅已经失去的美好生活,而四周却是一片的冷冷清清;她渴望寻觅一条救国安民的道路,但却迎来了更凄惨悲戚的境地,在这秋风萧瑟的季节,天气和她的心情是一样的糟糕,这只能使她觉得更加的难受,想借一杯酒饮醉,无奈酒淡不敌萧萧秋风给人引起的悲伤,此情此景,勾起了她对不堪往事的更多回忆。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举头望天,北雁南飞。睹物生情下,自己不也是从北方沦陷区南逃而来的吗?这大雁可能就是自己以前的相识啊!望着心爱的菊花满地堆积,太多的忧伤与绝望下,她那还有什么赏花的情趣呢!

旧情未去,新愁又起。久坐窗前的她,感觉简直就是度日如年,不知道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啊,可到了黄昏,却又下起了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声音像极了自己的呜咽声,这更增添她心头的无限孤独与寂寞。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天气,使她百感交集,此伤此痛,简简单单的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的下呢!

在《声声慢》后,约十余年的时间里,不知何因,在没有发现有新的李词面世。而清照其卒年,也几经无据可靠。史传曾约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有人在临安(今杭州)运河边碰到过身背布袋的清照。

一代文学大师晚年孤苦伶仃流落江湖,不知卒年几何,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对清照最大的悲剧,也是那个动乱时代所留下的悲剧,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

在几声寥落的鞭炮声中,千古词人李清照走完了她跌宕沉浮的一生,正如她笔下的西风一样,凌厉地从文学的大海吹过,惊涛骇浪过后,又轻轻地飘走了,没有人知道她到底飘向了何处,只知道,飘走了的,是超凡绝世的才华,飘走了的,更是超旷弘毅的高贵灵魂!

清照走了,千百年来,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为整个中国文学史,树起了一座坚硬的丰碑,她是一座人类心智史的丰碑,更是一座女性尊严史的丰碑!

编辑胡冬梅编后言:耗费了郭宝华老师心血撰写的千古词人李清照上下篇,今天全部刊发完了。作者通过纪实的手法,从侧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这个不平凡的女人,放在今天来说,李清照就是大师级的人,时代造就人,李清照的一生,她的词让我们记着了她这个人,她的爱情,也让我们看到了李清照的另一面。再次感谢郭宝华老师精彩奉献!

【本期编辑胡冬梅】

天安门文学编辑部人员

总编:海底月

主编:紫色玫瑰

副主编:梦未央

编辑:韩晗王 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