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中的“童话”
教学《宝葫芦的秘密》之前,我一直在读这个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简单,但内容很美,美在童话本身具有童趣童真性,更美在宝葫芦带给孩子无尽的想象。但是,教学不只能停留于美的表层,还要深入文本探寻文本承载的教学任务,即,如何利用教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当我再读课文时,发现文本中隐含一个信息:什么才是真正“过上了好日子。”好日子就是幸福的生活,于是,我引导学生体悟童话中的幸福,当学生感觉到幸福时,我又追问:这种幸福是真幸福吗?学生执否定态度,顺势,我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关键字词,最终学生找到了“可那只不过是幻想罢了。”这句话,这样一来,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中幸福,又要把学生带出来,悟到一个道理:真正的幸福不是靠幻想得到的,而是靠努力劳动得到的。这是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抵达的精神境界。
教学中,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过度牵引,过度干涉。梳理字词后,我们走进了童话世界,走进了学生的“童话”世界。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
生:童话。
师:童话需要想象,你们要大胆想象。这篇童话谁写的?
生:张天冀。
师:你们预习了课文,谁来告诉我们有关张天冀的信息。
(生说)
师:你们看,他借助工具书,认真预习了课文。好,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几件事?(PPT)
生:三件事,第一件是王葆介绍自己。
师:还有呢?
生:奶奶给王葆讲故事。
生:王葆想得到宝葫芦。
师:现在,请按这三件事给课文分层。
(学生动笔分层)
师:同学们,王葆为什么想得到宝葫芦呢?
生:因为奶奶讲的故事中提到的宝葫芦特别神奇,如果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师板书:幸福:幻想,提醒幻与幼的区别)
师:还有呢?
生:王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宝葫芦来解决。
师:从中可以看出王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天真的人。
生:活泼的人。
师:是的,小孩子嘛,天真活泼,想象丰富,你们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有一个宝葫芦,你希望得到什么呢?大胆想象,写出来。时间三分钟。
(学生开始写)
师:好了,现在谁来分享一下。
生:如果我有一个宝葫芦,我希望得到一个亿的钱……
生:如果我有一个宝葫芦,我会给妈妈变一件漂亮的衣服,给爸爸变一辆汽车,给奶奶变一个按摩椅……
师:多么有爱心啊!
生:如果我有一个宝葫芦,我会变一个国家,人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多么奇妙啊!
(生接着说,说出了很多奇妙的想象。)
师:我以为,你们有了宝葫芦,会把张老师变成十八岁的样子,多帅啊!
(学生大笑)
生:不,如果有宝葫芦,我不会把你变成十八岁的样子,我要把你变成十岁的样子,和我们一起学习。
师:哈哈,这更奇妙 ,我也想和你一起学习。好啦!现在,请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形容王葆的句子或者词语。
生: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生:少先队员。
生:爱听故事。
师:不错。接下来,请看词语(PPT),齐读,然后,看谁能根据这些词语,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呢?两分钟思考。
(学生思考)
一位学会举手,流利地讲故事主要内容。(掌声)
师:现在,你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奇妙?
(师生一起探讨奇妙之处,每探讨一处,要求学生朗读。)
师:这些奇妙带来了幸福,这种幸福来得太突然,真实吗?
生:不真实,是想象。
师:我们要得到真实的幸福,需要怎么做?
生:自己劳动。
师:是的,不劳而获,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的。(板书:幸福:劳动)
师:好,王葆想得到葫芦,他想做什么?请找出来。
(师生一起探讨,并朗读,此时,学生拿出来一本原著)
师:给我,同学们,这个童话故事就选自这本书,你们可以课外去读一读,很美的。
(学生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师:后来,王葆真的拥有一个宝葫芦,还会有哪些奇妙呢?文末省略了,现在,你就是王葆,请你发挥想象,写出来。
(PPT呈现:要是我有那么一个葫芦,那…… )
下课。
课中,当学生拿出《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时给我时,我感动既欣喜,又羞赧,学生在读这本书,而我不知道她在读,同时,我真没有读过这本书。如果,课前我读过这本书,或者,我知道教室里有这本书,那么,我的课又会如何设计呢?
幸运的是,我能拿着这本书对学生说,你们一定要去读它,很有趣的。后来,我悄悄对这本书的主人说:“这本书,借我看一下,可以吗?”她把书借给了我。
这节课,我上得十分自然,学生学得十分轻松。教学中,我没有刻意要求学生按我的教学思路走,而是尽量引导学生发现和想象,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练笔,在练笔中表达。以童话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练笔为依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最后表达出富有童话色彩的“童话”。
儿童的思维是散发的,想象是丰富的,语言是精彩的。在童话的世界里,他们寻找到了本位,成为了主体,很容易融入文本,教师稍一用力,便能敲开学生紧闭的思路,随之而来的就是滔滔不绝的“童话”。
我喜欢童话,喜欢上童话,更喜欢倾听童话课堂中的“童话”。如诗。如画。
2021.6.27日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