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叫我“师傅”
周末,打开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时光轻吟)准备更新文章,平台有一条留言:求教案。简单的三个字,却让我毛骨悚然,是谁如此“不耻下问”呢?我一直在猜测。既然此人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又这么谦虚,看来对方一定是好学之人,于是回复:什么教案?对方回复:亡羊补牢,随后,我叫对方加我微信,我们便成了微友。
聊天中,得知此人是江西南昌人,姓黄,三年前参加工作,现在某校任小学语文教师。虽然我们感觉很陌生,但是,同为小学语文教师,聊有关语文方面的话题,彼此聊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我问对方是如何关注到我的公众号的,原来她要准备一堂《亡羊补牢》的公开课,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误打误撞关注了我的公众号,进入公众号后,看了我发布在公众号上有关《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看完后,她急着需要参考一下我的教案设计,针对自己的教案设计再进行整合。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她如此煞费苦心,这在我眼里是了不起的举动。当她说了她的想法后,我想尽我所能帮助她,鼓励她。聊天中,她将她的教案发过来叫我“指导”,我认真看了她的教案设计,整体效果不错,设计流程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很明显,她在备课时,下足了功夫的。最后,我给她的教案提了三点建议:导入部分过于繁琐,会占用很多时间;公开课课中不一定面面俱到,课中针对学生有突出的训练点即可;年轻教师上课,注重语速,以学生学习状态适度调整教学节奏,不要为了把内容上完而不顾学生感受。我把这三点建议转给她,她看了后,对我说,她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知道,她是在礼节性的认同我的见解,或者说,她是在有意抬举我。后来,我们针对如何上好公开课进行了一些交流。我说,你对好课的理解和如何上好一节课的认识特别到位,是一位有潜心的年轻教师。她说,从您对我的指导来看,我一直以为你是一名教研员。听罢,我哭笑不得。
“之前,我在学校试上过这一课,老师说我台风很好。我小时候上课时,就会有意无意观察老师教学的姿态。”这是她给我的留言,短短一行字,可以看出她特别热爱教师职业,因为热爱,她才会用心,这于我这位“老教师”,又何尝不是一次教育呢。当她还是学生时,“有意无意观察老师教学的姿态”可见,教师上课时,教学姿态是多么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这句话给了我警示--教学,不可忽略教学姿态。
后来,她上完公开课,向我“汇报”了情况,据她说,整体效果不错,倒也暴露了一些教学细节问题。我对她说,任何一节真实的课都是不完美的,上课老师要善于总结,敢于反思。如果坚持做到这两点,你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她表示认同,并主动要求把修改后的教案设计和课后反思传给我“审阅”。我笑了,回复:你这个爱学习的徒弟,我收了。她还真叫我“师傅”了,惊慌之余,我立马回复:别叫我“师傅”,我只是老师。切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事实上,我没有任何能力去当她的“师傅”,我只不过在语文教学路上勤于思考罢了,所谓“徒弟”只不过是玩笑而己,在她面前,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老教师”而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她在语文教学路上,不迷失,不盲从,一定要多思考,多学习,多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