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超过17岁,官府代找婆家,天才少年的“发国”大法
司马炎,是三国的终结者,“分久必合”的任务,由他完成。
不过,少年和青年的,未必知道自己就是那个真命天子。
司马炎出生于236年,这一年农历丙辰年,龙年,曹魏曹睿青龙四年,蜀汉刘禅建兴十四年,孙吴孙权嘉禾五年。
司马炎的爸爸是司马昭,此时25岁。妈妈是王元姬,此时19岁。
他的爷爷司马懿,此时57岁,任太尉。
司马炎是司马家的长孙,太尉之家的第一位孙子,自是洛阳城一件大事。
司马懿深得魏明帝曹睿信任,添了这个长孙,曹睿肯定要赐些物品,以示恩宠。他不会想到,30年后,这个司马家的长孙,会取曹家而代之。
史书上,记载的大多是即王位之后的事,此前的司马炎,性格上的描述是“宽惠仁厚,沈沉有度量……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外貌描写是“发委地,手过膝,非人臣之相。”
“手过膝”,眼熟不?《三国演义》里,这个特征被安到刘备身上——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三国志》里,说刘备“垂手下膝”。
开国之君,多少要搞些异相,表示天命神授吧。如果这些特征真管用,只要量一量谁的手长,就奉谁当老大好了。
2岁的时候,司马炎的爷爷干了一件大事,平定东北边境,灭了割据辽东郡近50年的公孙家族。
月满则亏。第二年,曹睿病故,司马懿的好日子到头,从239年到249年,司马家族进入静默十年。
静默期里,司马炎从3岁长到13岁,这个年龄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时期。
“聪明神武”的司马炎,旁观爷爷和爸爸,能学会什么呢?
从司马懿身上,司马炎学会的肯定是忍。
曹芳继位后,尊司马懿为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但是,司马懿坚持低调,不让子弟为官,对人的态度更加谦恭。
到曹爽专擅朝政时,司马懿干脆装病,不问政事。
曹爽派亲信刺探病情时,司马懿更是装得像只剩一口气。
爷爷的演技,孙子看在眼里,学在心上。
无绝对胜算时,唯有一忍。
从爸爸司马昭和大伯司马师身上,天才少年司马炎学到的是不忍。
司马懿低调做人,不代表不积攒力量,司马师和司马昭悄悄训练3000死士。
这3000死士,当然瞒不过司马家长孙的眼睛。
司马炎也会问,也会想,忍与不忍的边界在哪里。
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司马家大获全胜,开始专权。
但是,曹魏的忠臣们,开始一波一波的反抗。
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在251年平定王凌之叛,司马师兄弟在254年识破曹芳意图,破坏一场政变,255年司马师平定毋丘俭、文钦叛乱。257年,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
260年,曹家和司马家的矛盾达到顶点:魏帝曹髦亲自带甲兵进攻司马昭府邸,被司马昭手下当从刺杀。
曹髦倒下时,只有19岁。此刻司马炎已经24岁。
身为至尊的同龄人,应该又一次教育司马炎:权柄,必须牢牢掌握,否则随时都可能丧命。
但如何执政掌权,却是一个问题。
从司马炎日后的解决方案来看,他的答案是左则右之,右则左之。
曹家削弱曹家子孙的分封,搞中央集权,一旦中央权力被异性掌握,整个曹家没有抵抗的力量。
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大封宗室,前前后后封了57个王。
这便是他看到曹家帝王孤伶伶冲锋,被武夫轻松杀死而得到的教训。
如果他的眼睛再往上看一看,看到西汉的七国之乱,司马炎巩固政权的做法会更中庸一些。
但司马炎及其主政者,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预判个十年二十年的,少之又少。
八王之乱,在他死后就爆发。
总的来说,司马炎还是不错的君王,从他统一全国的280年到289年,被称为太康盛世。
这十年,民生富庶,百姓安乐,四海平一,天下康宁。
左则右之,右则左之的好处是见效快。像为了让人口迅速恢复,司马炎下令,17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来找婆家。
也别笑司马炎太俗,现在一些城市抢人的招数,其实也和他差不多:解决财政问题,用房地产。解决房地产问题,用抢人。
而抢人,比给17岁以上女孩找婆家,来得更快一些。
异曲同工的发展路径,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十年,二十年之后呢?谁知道。头痛,先医头好再说吧。
《三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