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剖析当前“3.15”可能面临的舆情困境及可行建议

这两天,“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再度引发了全民关注与全网热议。观察发现,受网民对“3.15”晚会“新鲜感”减弱、“眼球疲劳”增加及公众普遍对当前网上网下各类“消费陷阱”、“商业欺诈”等市场乱象存在许多不满等因素的影响与波及,网上相关讨论已开始出现“质疑为何等到曝光才打击”、“难道就‘3.15’一天在打假”等负面声音,相关势头需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并适时采取措施应对处置。(这情形与去年我的判断基本吻合。具体链接参考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jE3MDQ0OQ==&mid=402410149&idx=1&sn=95227efa6d0474c62689e9e492f94216#rd)

个人分析认为,舆情出现这种负面质疑声音,并呈不断增加趋势,应与网民已对“3.15”出现不同程度的“倦怠”效应、后续宣传引导出现较大“脱节”及公众对当前市场现状存在较大不满等多重复杂因素存在紧密关联,建议引起高度重视,尽快介入前置性应对处置,以免令今后“3.15”网上讨论陷入“负面声音循环叠加”的恶性舆情困境。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随着时间推移,舆论难免出现“眼球疲劳”、“新鲜感减弱”等“倦怠”效应,造成网民的“情感补偿”不足,产生抵触、质疑等负面情绪。“3.15”晚会举办至今,已持续数年,网民也从最初观看“3.15”晚会时的“新奇”回归到了平淡,甚至滋生了“又是老套套”这样的“厌倦”心理,极易随着话题热度的不断上升和负面情感的连续暗示,出现负面效应,集中表现为发帖质疑“为何非要等到315曝光才来查处”、“平时监管去哪了”这样的负面言论。

二是“3.15”后续宣传引导的脱节,很大程度导致大量网民产生了“仅3.15一天维权”的认识误区,诱发负面连锁反应。从当前总体情况看,有关部门在连续加大“3.15”消费维权宣传引导的同时,并未同步加强后续声势,造成了公众对“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设立初衷的认识误区,诱使许多网民产生了质疑监管部门“一阵风执法”等类似负面联想,导致网上讨论出现了负面偏离。

三是受市场理念瞬息万变、购物方式日新月异、消费行为千变万化等多重现实因素限制和影响,在持续加剧市场监管难度的同时,产生了民众渴求与管理现状间巨大的情感差距。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企业商家、平台、消费者等市场参与方的观念、方式、行为等许多方面都在发生变化,直接导致了公众对当前市场监管方、规则制定者、监管工作量等要求急剧提高,由此产生了“规则缺失”、“人员不足”、“监管盲区”等大量现实困境与矛盾点,与公众对市场秩序维护的要求之间造成了情感冲突,产生了意见分歧。

基于以上舆情观察和分析判断,我认为相关部门应提前进行处置应对,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持续加强后续宣传引导。以“3.15”为契机,持续加大平时各类消费案件、安全预警的宣传引导力度,不断帮助网民消除“3.15”一天维权误区,逐步引导强化“天天3.15”的舆论印象;二是不断创新引导表现形式。打破惯有宣传引导思维定式,深挖本系统及单位内的各类网络人才,通过制作H5、短视频、小电影等新型宣传引导载体,用“小细节”、“小故事”激发网民传播冤枉,将宣传引导产品化、作品化;三是注重网上网下协同互动。开展各类网下活动,邀请媒体、网民走进监管、走进部门,将网上宣传与网下互动形成联动,在不断赢得“网上民心”、“网下民心”的同时,帮助社会树立“全民监管”的大舆论氛围,形成有效社会共识。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舆情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