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中上湿热,甘露消毒丹显症机理探索

#
一、阳明生理基础

气化——

阳明之经虽主燥气,但中见太阴湿气,因此,阳明为病,除主气太过的燥热证外,也有主气不及而从湿化,较易形成阳明湿热病证。

阳明之表——

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和皮部)本身及所过头面官窍(口、鼻(翼、根)、牙龈、咽、喉、颈、颊、前额、额角、颧部、颞颌关节部、下眼睑)、及胃所主的体表(肌肉)。

阳明之里——

胃腑与大肠腑,以及运布于其中的气血阴阳。

#

二、显症机理

1、湿热熏蒸于上——

病位多以阳明经脉所过之官窍为主,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湿得热蒸,则更易现症于上。

阳明主面——面部红疹瘙痒灼热;头面内热感;面色发红。

咽喉——咽干冒火感、咽痰阻感、咽梗阻感、咽痛。

口腔——口臭、口干、口粘、口渴、口黏、口淡、口中烘热感;饮水多,食辛辣易发口腔溃疡。

甲状腺——甲状腺肿大、肿痛、结节。

毛囊——头发油腻、头屑多、易脱发。

牙龈——牙龈肿痛。

鼻窍——易鼻塞、流涕,鼻中烘热感;慢性鼻炎。

前额——前额热甚、前额觉昏沉。

唇部——唇痒、唇部发热感。

眼睛——下眼睑红,上火时双眼发红明显。

食道——灼热感、堵塞感、梗阻感。

胸膺——胸痞闷不舒。

加重条件鉴别——阳明主受纳水谷,食辛辣及厚腻之品则诸症更为显著;夏日或因洗澡而加剧。

2、湿热弥漫于外——

阳明主肌肉,湿滞肌肉——身重、身痛、腰痛、疲倦、乏力。

热蒸营阴,湿郁而热不得透——怕热,燥热,汗出多而不彻,头项汗出,动则汗出、汗出则热稍减,汗臭味重,盗汗。

湿滞营分——皮肤长疹,胸背为主,四肢可见。抓之痒更甚,抓出血则痒减,痒则夜间更甚。

3、湿热蕴蒸于中——

清气不升——精神差,全身无力、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

胃气不降——恶心、呕吐、反酸、食冷油腻易吐、纳差。

湿蕴气滞——胃胀、易腹泻、矢气多。

4、湿热流注于下——

湿重于热——大便粘、大便偏稀、大便不畅、大便挂厕、大便稀溏

热重于湿——肛门灼热、小便尿道灼热感,便干结。

5、伤寒论所补充的症状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津,外证以身热、汗多、恶热为常见显症,而阳明湿热由于热为湿所遏之故,则有汗出不彻之状。

6、四诊显症

舌——舌红点显、苔白满布或苔黄腻。

脉——关上旺、脉边界欠清,脉濡数、或脉滑、脉缓、脉软。

咽喉——咽壁血丝、咽红或肿、滤泡增生、扁桃体肿、痛。

望闻诊——语声偏浊、语声有力;面色偏红,头面有油腻感。

7、与足太阴脾经湿热鉴别

阳明本气为燥气主之,湿易为燥热蒸腾于上部,故阳明之湿热易显于中上部;而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湿易下趋,太阴之湿热易显于中下部。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且阳明主气津,阳明多实证,故症多现身热怕热、汗出多,诚如伤寒182条所论。而太阴为阴经,多现虚证,反见怕冷、疲倦、体力减、易腹泻等症。

#
三、主方甘露消毒丹

药物分析——

黄芩、连翘、——清湿热,上焦

射干、川贝母 、薄荷、——利咽散结,咽部

茵陈、石菖蒲、藿香、白蔻仁——芳香透湿,醒脾和中,中上外为主。

滑石、木通——淡渗利湿,下焦

常见症状群——

苔黄腻 舌红 咽红肿痛 便秘 恶心呕吐 脉濡数 大便溏而不爽 腹泻

发热与纳呆、胸痞腹胀与口渴——是湿与热并、蕴蒸困阻的显著写照。

病位牵涉——

以足阳明气分为病变中心,与太阴肺脾、少阳三焦关系最为密切。

常见病种——

传染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五官科病、小儿科病。

药物化裁——

临床多为增加清热祛湿、解表化痰、行气消积之品。

湿热在阳明中上焦,外易受风引动而循经搏于头面苗窍,例如慢性鼻炎,刘师喜用葛根防风合甘露。内易生痰,可合温胆汤。小儿中见气滞食阻,可和保和丸。

参阅论文

对甘露消毒丹验案的分类统计与结论思考

从阳明表证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运用

作者:王言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