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活血治胀,治发机先——胁胀胸憋医案一则

某女,40岁。2004年9月27日初诊。

主诉胁胀胸憋2月余,病起于“生气”,伴见双乳胀憋、时有叹息、心烦失眠,视其面色少泽,闷闷不乐。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弦。服药近2个月,迭更数医,皆无寸效,郁闷更甚。检视所服方药,多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柴平汤等方化裁。证属肝气郁结,为何疏肝理气不效?想到清代医家王旭高在书中提到疏肝不应当疏肝通络。尽管本病证尚无明显“络阻”表现,不妨一试。遂处血府逐瘀汤方加减。处方:柴胡12g,当归12g,生地黄12g,川芎9g,赤芍12g,桃仁9g,红花9g,桔梗9g,枳壳9g,怀牛膝9g,茯苓12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4年9月30日二诊

药后大效,胸、胁、乳皆畅,失眠也失。继服3剂,痊愈。

按:本案见效之速,实出意料之外。通常辨证,胀属气滞,痛为血瘀。本案只胀不痛,却属络阻血瘀,似提示“隐性病机”的存在,治疗也符合“治发机先”。

清代医家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一书中指出:“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也就是说,临床上治疗肝郁,当疏肝理气法无效时,应该考虑使用疏肝通络法。用药为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实为《金匮要略》治“肝着”之旋覆花汤方加减。笔者临床喜用血府逐瘀汤方加减,自觉尚为应手。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