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北宋宰相走一步算一步,误国误民,人人喊打

如果说皇帝英明、宰相能干,那是太平盛世、最佳搭配;

如果说皇帝英明、宰相弄权,或者皇帝昏庸,宰相忠心,那国家还有一丝希望;

如果说皇帝昏庸、宰相羸弱,那这个国家就是无可救药了。

北宋末世,就是这副模样。

书画皇帝宋徽宗在位的时候,就培养了一大批媚上惑主的奸臣,他们的代表,当然是臭名昭著的——北宋六贼

金兵打来的时候,宋徽宗匆忙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宋钦宗),自己则溜之大吉。

宋钦宗虽登大宝,但内忧外困,只有先把敌人打发了再说。所以金兵第一次奔袭汴梁,只用6万人就逼得北宋割地求和。

金兵退去后,宋钦宗开始着手整顿内务,先后将北宋六贼赶尽杀绝,并启用一大批新的官员。

但一个政权短期内这样大面积的换血,肯定会对政局造成极大的波动,而且新换上来的人,执政经验不足,也不一定能够马上就接好班子。更何况是在有战事的情况下,这就更考验他们的执政能力了。

北宋的最后2任宰相之一——唐恪,就是在第二次金宋战争前上任救火的。不过事实证明:他不但没能救火,反而让北宋堕入了灭亡的深渊,书生误国用在他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唐恪一上来就出了一大昏招,在“太原保卫战”打得不利的情况下,本应当机立断、组织全国军民抗金的时候,唐恪却组织群臣开会,商量到底是向金朝割地求和还是坚决抗战,结果支持议和的占了九成。

这会还用开吗?不开也知道结局,皇帝让你上来就是要替他解决问题的,你却当了一个“和事佬”。

就算议和吧,你得把自己保护好,才有议和的资本。可是这个唐恪却应金人的要求将所有勤王之兵解散,相当于将自己的双手反绑,毫无反抗,以示对议和的诚意。

我只知道当年霍去病只身前往匈奴浑邪王大营说服浑邪王来降,为后来大破匈奴立下奇功,那是大无畏的勇气和大势所趋的自信。但唐恪的自信从何而来?

果然,宋军缴械投降后,金军依然不依不饶,没有任何收手的意思,一直打到汴京城下。

这时,唐恪又出招了。他建议宋钦宗赶紧逃跑,保住性命,以图后计,就像当年唐玄宗一样。

这一招也不能说是昏招,毕竟对于当时的宋钦宗来说也算是一种选择,但对于国家大计来说却昏得不能再昏。这就如同小孩子下象棋,走一步算一步,管它结局是怎样?

人在做,天在看,唐恪的一举一动汴京城的老百姓都看着呢!当金军将汴京城围得水泄不通,四处勤王之兵又裹足不前的时候,人们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在一次巡城的过程中,唐恪被愤怒的人群围攻,差点儿被堵住,最后在策马狂奔之下,才脱出险境。从此,唐恪吓得门都不敢出,向宋钦宗请辞。

后来,宋钦宗被俘,金人欲立张邦昌为皇帝,很多人都反对,包括秦桧。但这个唐恪再一次在耻辱的推戴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就是大宋的好臣子?

不知是出于羞愧还是咋地,唐恪自知无脸见人,后来服毒自尽,也算还有一点儿勇气。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原创,拒绝抄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