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熙青花瓷器鉴定知识
通过从胎釉、青料以及形制3个方面分析,康熙青花瓷受欢迎是无可厚非的,就算之后的雍正和乾隆在青花瓷上仍有所创新,但其模式只是继承了康熙时期的特点。仅从青花瓷的角度来考虑,康熙青花瓷已经走上了顶峰。
康熙青花的款识是比较复杂的,多种多样。康熙早期不书年号款,偶见以宫廷或御花园中的斋堂落款,不带双圈,如"中和堂制"等,中期开始书写年号款,都为楷书,主要是青花双圈的"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款, 为三行六字。晚期青花有三行六字的,也有双行六字的,双行的往往没有双圈。这时期的"清"字右下的"月"下现一横常竖写,还有少量的"大清年制"四字楷书款,这种款识在颜色釉中也能常常看到。康熙款总体的风格是,一般色泽上较为浅淡,字体清晰,瘦长,端庄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写法有"一撇三臣二笔已"之说,下半部的四点有直点和顺点两种,前者居多。字与字之间拉开距离比较大,上下不是很紧凑,顶天立地,时代特征鲜明。还有仿明款识,干支年款,以及款识极为复杂的名窑款识,吉言赞颂款和花押图记款。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多样,有仿古也有创新,有陈设瓷,也有生活用瓷、外销瓷等。所用的泥料经过精心淘洗,胎骨洁白、坚致、细腻、润泽,“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胎体比早期薄匀,但上手较沉实。青料是“浙料”,是当时国内最 好的青料,色泽鲜艳呈宝石蓝色,莹澈明亮,晚期青花色调由浓艳青翠变为浅淡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其中青白釉面的青花多有晕散。纹饰主要有龙、凤、竹、花卉、鸟兽、虫鱼历史人物故事、山水、吉祥纹、书法、耕织图等。
康熙时期国富民强,瓷器大量出口外销,其大多数瓷器是销往欧洲各国,尤其是青花、五彩瓷器,深受欧洲人民的喜爱。到了光绪年间,正好赶上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其中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一些人进入中国后,开始大量搜寻康熙瓷器。这时候北京、天津的一些大古玩商人纷纷带着真品来到景德镇,开始大量仿制康熙瓷器。不管是为了保护康熙瓷器,还是为了用更多的“康熙瓷器”去贿赂外国人,在这种大环境下,光绪仿康熙瓷器大量出现在古玩市场中。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 屈 一 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 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 80 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 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绘瓷匠人水平决不低于官窑画师,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 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纹饰对称、平衡、整齐,主题,醒目、突出,仍代表着当时绘瓷工艺的最 高水平。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 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的画面结合刻、划及镂空堆贴等工艺。同时还广泛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青铜器、漆器和织绣等。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