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评,一线老师的一块心病

职评,一线老师的一块心病

小编语:

近日,河南焦作市十七中的姚老师在视频自曝学校评职称内幕一事,上了头条,占据了热搜,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热议。

提起职称评定,有的老师就有一段心酸的往事,评职称似乎成了一线老师的一块心病,而且在一些地方出现“会搞工作的干不过会搞关系的”,就像焦作市十七中总分第二名成功被总分第十六名通过校内投票环节击败。

抖音爆料:

近日,焦作十七中女教师姚某关于该校的职评出现的问题反映把十七中推向了风头浪尖上。姚老师反映,她最近参选了学校的高级教师职称评估,此次评选一共17名老师参加,该学校一共有6个指标,老师以个人总分第二名在投票环节落选,而个人总分第16名的老师却成功晋级。

姚老师质疑学校投票不公平认为:个人总分起不到任何作用,晋级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投票投票无依据,质疑不会搞人际关系就无法晋级投票不唱票,存在暗箱操作。公示结果不规范。

11月2日,焦作市山阳区教育局发布情况说明,区纪委派驻教育局纪检监察组介入,联合各科室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表示将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我们将拭目以待。

许多一线教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职称评定,职称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利益,自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职称就像一道紧箍咒箍着每一位教师。职称评审的初衷是好的,给教师以地位待遇,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职称评审的条件既多又繁琐,一些条件对于一般教师很难达到,还有一些人设的条件,成为某些校长拿捏教师的手段。

职称评审要看上级颁发的荣誉证书本是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给学校一二个指标,分配给谁?如何分配成为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天真地以为自己工作努力、教学质量好就能得到这些荣誉,决定权都在学校,说到底在校长手里有的学校入学分班标准不一致,教学成绩自然有差异,有的为获得领导的信任下了不少功夫。还有的尽管没有完成指标任务,但班级出现了一个成绩特别优秀的或考取名校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而“一俊遮百丑”。尽管其他人不服气,但照样可以得到荣誉,名利双收,这样使得评定荣誉成为一个笑话

论文课题是教师职称评定中很关键的一个条件,也许你经常在朋友圈看到交钱买论文和课题的信息。由此可见用于评职称的论文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大?那些评上职称教师的论文,是论文吗?有价值吗?事实上已经成了一大帮子报刊杂志,以致形成了一条黑色的产业链;

优质课评选又是职称评审中很重要的一个条件近年来优质课的评选也成了花瓶,更多的是观赏而不具有实战性和推广性。

人们在讨论中常常讲到“关系社会”、“人情社会”,进而出现所谓的“圈子文化”。结果出现会搞工作的往往干不过会搞关系的,关系一般的当然也就干不过关系硬的。不会搞关系也被贴上“不会做人的标签”。人情社会,除了量化标准,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性指标,存在不公平,往往这个时候,人们会选择沉默,否则人家会说你不懂规矩、情商太低,你还想不想继续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生存了。而选择反抗需要巨大的勇气!

姚老师在民主投票环节失败落选后,她找到校领导要说法,校领导很直白的告诉她:“大家都不投你票呗”。你的意思是说我不会做人呗?校长回答到“你说呢?”

这位姚老师又在抖音上说到:“我是一线老师,我的能力,我的重心是在教学工作中体现的,不是来搞人际关系的,那位16名的老师能上位,你的言外之意是他会搞人际关系吗?”其实,踏实工作的老师往往干不过会搞人际关系的,在评职称中是常有的事。这位姚老师接下来如何在这个环境中与他人相处,将对她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大家对此也有一些担心。

现实中,许多高职称的人不一定是学校老师,有不少在教育局做管理工作,也可能在教研室做调研,他们不上课只听课、评课或组织相关活动。而学校里的高职称也有不少并没有出现在课堂上,而是因为年龄大在管理和服务岗位上。还有女教师延退规定违背了规定的初衷,延迟退休只是为了多拿工资,而不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能力。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教学工作,反而因为占据了高级职称名额,阻挡了担当主力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的晋升之路为了照顾某类群体,而寒了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人的心。再有脱离课堂多年,不在一线课堂教学的一些学校领导,常常指导课堂教学,高谈阔论课堂教学改革,有时让人不服气。

年年职评中都会出现一些不公情况,不希望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成为常态。

(来自网友的评论)

张胜利,驻马店市一高政教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著名德育专家,著名的励志专家。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理事,河南最具智慧力和最具影响力班主任,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带头人,省教师培训师。《新班主任》封面人物,《班主任》栏目人物,《河南教育》“班主任之星”栏目人物,《教育时报》“班主任”栏目撰稿人。2010年度 “感动天中”十大人物,专著《班级主流文化的魅力》《班级主题活动开发与应用》《漫步心灵》《班级管理慢功夫》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