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孩子的兴趣读书?别扯了【读书课堂】

很多妈妈说孩子很爱看书,就是不知道看进去没有。

很爱看书当然是好事,内容多多少少当然也看进去了。

问题是,看进去的内容是什么?在这个人人的时间都不够的时代,你更希望孩子将宝贵的时间用在阅读什么内容上?

说句实话,现在孩子爱读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那是不是任凭孩子的兴趣读书呢?

我原来的认知也是这样:当然尊重孩子的兴趣嘛,万一兴趣没了,什么书都不肯读,可糟糕了。

这个逻辑当然没错,但也有问题:将人为干涉等同于扼杀孩子兴趣,忽略了成人引导的作用,接着又将孩子对某一类型书的兴趣的泯灭等同于对其它领域的书籍也不会产生兴趣了。

确实有这种可能,是一种风险。

如果从不相信引导,不想冒这个险,就没必要往下听(看)了。

如果自己孩子有的是时间,可以让他随便看,也没必要往下听(看)了。

更何况我说的引导暂时也没有生理学上的证据,就算有,实验室里也是个案,并不能保证社会中的人人都可以被引导。

我说的孩子的阅读可以被引导,是经验意义上的,

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假如你家大人喜欢科学发明的书,你家小孩对科学发明之类的感兴趣是不是比别的不一样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大可能?

假如你家的书大部分都是社科类的读本,你家孩子是不是很有可能从小习惯了阅读严肃读物?

有多少小孩学钢琴、小提琴是发自他们内心的喜爱?如果能逼孩子学乐器学才艺,为什么不能引导孩子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经典呢?

《虎妈战歌》?

经典不同于时尚流行的网络小说,经典跨越时代,是大浪淘沙淘下来的,自然有它与众不同的价值。

中国思想史的源头,先秦诸子的著作,还有那么多的诗词,这些经典,孩子会自然而然感兴趣吗?可以说一般的孩子不会。

小猫叫小狗跳多有趣啊,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

太枯燥了,而且这是折磨人的,现代的孩子会觉得这很有趣而津津有味地读吗?

如果是,这孩子肯定少年老成,要么是个天才。

那么现在的孩子究竟需不需要读这些枯燥无聊的老古董呢?

鲁迅曾在“二十四孝图”中大费笔墨破口大骂当时给儿童的那些死气沉沉的读物,比如“人之初性本善”,他愤怒中国儿童没有图画本看,而别国的童书非常精美,因此他认为中国儿童太可怜了。

甚至把那些反对给孩子图画书的人比作吃小孩的“麻胡子”。

但我们可以问这么一个问题:

鲁迅自己儿童时读了什么书?四书五经没的说,还有好多大思想家的书,比如黄宗羲等等。

跟现代读书相比,更可怕的是,他们那时候是句读,背读,一句一句地理解背诵啊!

如果没有这些作为他读书的底色,他能犀利地痛斥当时的儿童读物吗?能成为鲁迅吗?

我们再问自己一个非常普通的问题:

孩子凭自己的兴趣读书,他会读有难度的书吗?

大人都有惰性,遑论孩子呢?

我当时读《社会契约论》,读到想吐啊!

我们进一步再问自己一个问题:

一个孩子读《老子》,懂得矛盾的对立统一;还懂得科技发展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另一个孩子仅仅读了些童话,读了些故事,你觉得哪个孩子的思考力更强?

答案是显然的。

在读书已经变得很普遍的时代,拥有稀缺的能力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不费点劲就获得的能力创造不了稀缺的价值。

所以我们开出的药方:

一是读有难度的书。

有难度的书,所谓孩子们认为枯燥的书,孩子如果能专注哪怕一小会儿就相当了不起。

一个月,半年,一年,这样积累下来,差距可不是一点点。

因为有难度,孩子不会主动读,所以得有规划。

读完规划内的书,再读你喜欢的比如米小圈、汤小团。

这样有了严肃的书做底色,就不怕陷入浅薄,浅薄甚至也会成为你的营养。

二是训练底层思维。

就思维本身而论,哲学思维是必须的。

就内容来说,中华文明的源头——光辉灿烂的先秦诸子思想不能不了解。

一方面,了解了我们的文明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我们到哪里去;

另一方面,用古人的智慧武装我们21世纪的头脑,应对21世纪的问题。

我们不是复古,不是为弘扬传统。

所以我们的读书体系除了文学史类,还有思想史类,历史类,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

点点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