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揪着的心何处安放

有学生发牢骚,上中学后爱好都被雪藏了。一有空闲,就是上补习班补功课。

有家长也满腹委屈:上学那么累,学业那么重,还要去参加篮球队、足球队,好耽误学习,特别是训练和比赛,耽搁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这肯定影响学习。不许去训练,小孩还不同意,跟家长闹脾气。

哎!上个中学,面临初中毕业升高中,是读重高还是一般学校,还是读职业学校,确实需要好好考量。也需要努力奋斗决定读高中的走向。

高中生则面临高考,高考就读的学校似乎对一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影响更大。

不管怎样,上中学开始,就在为成年后的人生奠基。没有哪个家长会在这六年里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学业成绩看得很重,对兴趣爱好的发展不像小学那样重视了。一大部分孩子钢琴练得好好的,舞蹈练得好好的,球技也练得有一定程度了。可是,一上初中,学习稍微有点落后,家长就停掉了这个项目的学习。

如果学生在学校有幸被挑选进入了某社团,某个球类的校队,去参加什么科技类活动,如果该项目高考很难加分,没几个家长答应孩子去参加。有时还联合老师做孩子的工作,强行要孩子放弃兴趣特长的所有活动。

孩子上中学后,兴趣特长何处安放?

家长在阻止孩子参加兴趣特长班的活动时,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成天学习,心理疲倦,长久下去,会产生学习倦怠,就像成年人的职业倦怠一样。家长考虑到这方面没有?

成年人工作疲倦了,会去娱乐放松。邀三五好朋友去品品咖啡,喝喝小酒,打打球,搓搓麻将。学生呢?孩子呢?在校是学习,回家还是学习,平时学习,放假仍然学习。就是钢铁铸成的,长期一个单调的频率也会断裂,何况人呢?

放眼全国,国家正在实施体育强国战略,开放体育场馆,建立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学校按照自身资源,打造有特色的体育学校。

高考的改革,也旨在突出培养有特长有创造性的人才。还沿用过去的只看重文化成绩,反而在自主招生中,由于没有特长,很难胜出。因此,家长要改变观念,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接高考改革。

世界上的名校招生,文化成绩是一方面,更看重社会活动能力、综合素质、天赋特长等等。

尤其是体育运动,对人心智的锤炼是很有效的。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力求最好、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都在体育竞技中淋漓尽致体现。

像小布什、奥巴马、布莱尔、普京这些政治领袖人物都是体育健将。“美国流传这样一句话:体育是连接各界最具穿透力、最友善、最易推广的工具。”

爱因斯塔在繁重的科研之余,会用小提琴来调节紧张和疲惫,甚至找到灵感。

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研究陷于停滞时,借助玩牌来排遣郁闷,结果灵光乍现,发明了著名的元素周期表。

马克思据说疲倦后,喜欢演算数学题休息。

现在还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精英,有着爱好特长,并受到大众认同的也不胜枚举。

孩子发展兴趣特长,表面看是耽误了学习时间,实际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满足了他兴趣特长,他必定履约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反而逼迫孩子对自己负责,用实力争取实现自己的爱好的发展,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进取心。

最近一段时间,某校体育队代表区级参加市级比赛,获得了冠军。其组成成员有排名年级前二十名的。从初一到现在,该队员成绩一直优秀。

高中的清北预备班,有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自觉挤时间完成学业,保证学业成绩不下滑。他们参加市级比赛,获得了优异成绩,考试成绩照样令人满意。

由此可见,安放好孩子的兴趣特长,不会影响其学习,还可能增进其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家长揪着的心,找到安放处了吗?

【本文由“金起点心理”发布,2017年5月7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