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备品如何管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解释权)属原创作者,或资料提供者;财税微波 仅提供传播平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处理;可通过文末留言,或与“财税微波” 或 “丁潇” 或 “作者” 联系,进一步沟通交流。
以下为本文: 莫消费你的人脉 微信上经常有人挤牙膏,所谓挤牙膏就是提问不清不楚,然后等你给她建议后,她又加了新条件,然后就一路浪费人家的时间,这种情况属于100%的「消费朋友」,可怕的是当事人还不自知这个要命的缺点可能会一辈子在适当的时候,会带给她足够的厄运。 微信上还有一类人,提出复杂的稅筹类的问题,比方说涉及的企业有5个,然后不说明这5个彼此的权利义务,就询问那种费用在那个企业能不能列支,花了时间给了建议。他又提出某某法令不是怎么规定的吗?这特么是你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花了大把时间帮你厘清了其中几个关键的企业的权利义务,居然又来挤牙膏!这类型的人,我也是归类到消费人脉的。 通常我遇到这类型的微友,我都远远绕过,谁特么这么闲,陪你玩心理游戏?其实很多情况下,自己把人事时地物(what、why、when、shere、who、how & how much)搞清楚就能为自己解答,这个人事时地物的区分就是一个基本功,就好像小学生要常备一本词典一样,而且是要经常的自己动手自己查阅。更多的税务问题是先把企业、单位的性质与经营范围搞清楚,也就可以按图索骥的自己找得到答案。 怪就怪互联网太便利,便利到很多人去消费「人脉」而不自知,还经常看到那些人,振振有词的说「我就是因为不懂才提问」,好像我们懂的人都欠了她八百辈子一样?!就不知道这些人,难道他们不知道要趁年轻有体力的时候,要储存「人脉」吗?储存是投资,不是消费呀! 答疑 【背景】我司为商贸出口业务,现在有国内购料后出口境外,因供应商会根据合同多给1%免费的备品; 【问题】报关的时候要怎么报关? 【答疑】出口货物在通关时会过磅秤,所以数量、重量要按实际数量向海关申报(报关),也就是说采购量10000个、8000KG,供应商多给1%的备品100个、80KG,那么申报出口的数量与重量就应该是10100个、8080KG;金额采取实际支付额为准,也就是说你采购单10000个@1.05元=10500元(不含税),那么你出口的金额应该是加上必要的利润,假设是5%,那么就是11025元报关出口,出口报关的单价就是平均单价1.091584元/个、1.36448元/KG。 简单的说:出口报关金额是「成本+利润」,数量按实际数量与重量。 相对的,供应商开给你的增值税发票的数量应该是10100个8080KG、金额是不含税10500元,含税价11865元,这样你退税额就是1365元。 其他类似情况 其他类似情况有: 内购用于生产成品后出口(含直接出口与深加工结转出口); 深加工结转购入用于生产成品后出口(含直接出口与深加工结转出口); 内购用于内销产品。 这些情况,在内部管理上都应该循以下方式处理: 1)进料验收应按实际数量点收,也就是说合同采购量为10000个@1.05、@0.8KG,并约定1%的免费备品,供应商分批交货时: (1)第一次供应商交来5000个,数量入5000个、金额入5198.02元(5000@1.05÷1.01) (2)第二次供应商交来5100个,数量入5100个、金额入5301.98元(5100@1.05÷1.01) (3)第二次如数完成合同数量10100个10500元,才予以安排付款 实务上,有供应商在分批交货过程中,利用与仓库人员熟悉的感情交流过程中以「备品是免费的」所以没有如数的情况,就以「下次补」的方式忽悠仓库人员,并达成少交货的情况;这样会给企业带来两个问题,其一是无形中给了仓库收料人员一个可有可无的权力,其次企业的损耗若真有1%时,这些少交的备品就变成企业额外的负担。 另一个实务问题是备品率不是固定不变,同一物品会因为不同供应商的品质管理程度,可能A供应商没有备品,但B供应商要求必须提供一定比例的备品;另外不同零件的备品率也不同,实务上从0.1%~2%都有可能。 2)供应商在增值税发票或深加工结转报关时,数量按合同1+1%备品的开立增值税发票或办理深加工结转报关单。 3)车间领发料按实际领料数量填写。 风险表现 很多公司或部分人员会认为1%是免费的,所以就不入帐,这会有以下弊端: 1)这些不入帐却要入库的情况,会给仓储管理的工作带来如下的困扰: (1)提供滋生舞弊的温床(尤其越是普通货物或市售货物,例如食品、生鲜); (2)给仓库管理带来困扰(部分入公司的账、部分不入公司的账而另外用手工记账,如果不同料件不同备品率、同一料号不同供应商有不同备品率时); (3)为了少量的备品滋生的舞弊,还要花时间去稽核、审计,做了似乎「不智」,不做又称纵容; (4)给了供应商舞弊的契机; (5)库存盘点时,万一被外部人士(例如注册会计师)抽中有备品的,还需要一番手脚,徒增困扰。 2)这些不入帐的库存无法在火灾等灾害中获得体现并获得足额理赔; 3)因为不规范操作,给上游企业、与自身带来税务风险。 内控观点 备品管理内含采购成本、生产成本与成品报价等玄机,实不宜以片面的观点来指点江山,这是非常普遍存在于中小企业的情况: 1)合同中既然约定1%的备品率,在采购的零配件成本核算中已经包括了备品的数量,且这些也都会足量反馈到成品报价上; 2)仓库管理中宜简单、易判断、容易操作,不要添加过多的人为判断,以避免私相授受导致的舞弊温床; 3)按合同开具发票的数量与金额,供应商与系统厂商都可以回避掉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4)因为没将备品入库,无法实际衡量车间的损耗率,这个损耗率没办法准确的衡量,自然无法反馈回辛苦要来备品的老板。一个不会反馈老板的从业人员,绝对不是一个好的人员,一个不能反馈信息给老板的流程,必定不是一个好的流程。这情况就犹如行军打仗派出侦察兵,却不及时反馈前方敌军的信息一样,如果你是那个将军,你会要这种兵吗? 5)如果这料件是海关保税料件,备品是有征税的成本,这个成本就会「非常可能」不计入产品成本,也给日后的管理带来麻烦。 齐至德(DALE CHI)2019-7-22于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