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冒牌的抗英英雄,打了场大败仗却谎称大胜,死后还受到褒奖
文/格瓦拉同志
道光帝在位期间,清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尤其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危害尤甚。在抵御英国侵略军的战斗中,曾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卫国英雄,如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葛云飞等人,但也不乏有“冒牌货”,明明打了场大败仗却谎称大胜,实在是恬不知耻。其中,闽浙总督颜伯焘便是典型代表。
01 贪婪的能员
颜伯焘,字鲁舆,广东省连平县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颜希深曾任兵部侍郎、云南巡抚,父亲颜检历任直隶总督、漕运总督,都是深受朝廷器重的能员。颜伯焘自幼便以父祖为榜样,希望通过科举入仕,并最终实现致君尧舜、名留青史的梦想。由于颜伯焘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因此年仅22岁便考取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成为帝国高级储备干部。
颜伯焘画像
在翰林院历练一段时间后,颜伯焘先后担任武英殿提调、戊寅恩科四川副主考,从道光二年(1822年)开始外放生涯。此后18年间,颜伯焘历任陕西延榆绥道、陕西督粮道、陕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直隶布政使、陕西巡抚、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等职务,跻身封疆大吏的行列。从政之余,颜伯焘还从事文学创作,著有《求真是斋诗钞》、《求真是斋诗余》、《回字楼奏议》等作品。
颜伯焘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深受祖父、父亲良好思想的影响,养成一种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任职期间又娴习吏治、视民如伤,因而个人形象非常好,颇受朝廷和民众的好评。道光十七年(1837年),颜伯焘在云贵总督任上力排众议,改址建造云南滇池石牐,使得大片农田得以保全,当地民众因而对他感恩颂德,并为其建立德政碑。
颜伯焘倡议刻制的“官箴”石碑
不过,人性往往是复杂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屡见不鲜,在官场上更是如此。颜伯焘虽然政声颇佳,但他同时却又是一个巨贪,在各地任职期间暗中搜刮民财,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就连他从闽浙总督的任上被革职还乡的途中,还在漳州大事搜刮,仅仅5天时间便得到1万两白银的“招待费”。颜伯焘的贪婪,由此可见一斑。
02 主政闽浙
从嘉庆朝开始,从英属印度输入的鸦片日益泛滥,导致清朝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并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严重损害,及至道光帝在位期间,情况变得愈发严重。当时,围绕着是否应该禁绝鸦片输入的问题,朝臣们按照立场的不同被划分为两大派系,颜伯焘倾向于禁烟派,但又反对黄爵滋等人提出的激进措施,而是建议清除社会积弊,多方整顿旧章,并责令地方对鸦片善为禁制。
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颜伯焘的温和作风给道光帝留下深刻印象,因此等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属于激进禁烟派的闽浙总督邓廷桢因为遭到主和派的诬陷,虽然在厦门击退英军的进犯,但依然被道光帝罢职,颜伯焘奉命主政闽浙,时在1840年9月。颜伯焘接到圣旨后,立即进京请训,三日之内五次蒙受召见,将自己赴任后的御敌规划全部汇报给道光帝,令皇帝大感欣慰。
其实,颜伯焘也是强硬的主战派,到任后不久便揭发靖逆将军奕山、湖南提督杨芳在广州谎报军情、擅自签署卖国条约的举动,请求道光帝予以严惩(注:奕山战败后向英军献出广州城,却在奏报中谎称大胜英军)。与此同时,颜伯焘也没有相信奕山的鬼话,为防止英军再度进犯厦门,决定斥巨资加强当地的防备设施。
厦门炮台
1841年3月,颜伯焘抵达厦门后,立刻着手改造防务,沿着海岸上修建一条长约1.6公里、高3.3米、厚2.6米的花岗岩石壁,石壁外面用泥土护住,每隔16米设置一个炮口,可装备100门大炮。在历时5个月、耗资150万两白银后,厦门炮台正式竣工,而它也是当时中国境内最强大的海防要塞。颜伯焘自信,凭借如此坚固的海防工事,必能让英军望而生畏、知难而退。
03 抗英惨败
1841年5月,英国政府因为不满足全权代表义律所获侵略权益,改派海德拉巴行政长官璞鼎查为香港总督、驻华商务总监及英方全权代表,命其扩大侵华战争以争取更多对英国有利的权益。8月11日,璞鼎查到达澳门后,制定了率舰队北上的计划,并决定先行攻占厦门。当时,包括运输船在内,英军共有各类船舰36艘、大炮326门、士兵约2500人。
中英海战
8月21日,英国舰队离开香港,5天后即到达厦门海面。战斗在当天下午1时45分打响,颜伯焘坐镇城中,亲自指挥厦门岛南岸、鼓浪屿、屿仔尾守军开炮,三面兜击来犯之敌。但令颜伯焘绝对没想到的是,仅过了1小时20分,鼓浪屿3座炮台便被敌方打哑,而正式开战2个小时后,英军即在厦门本岛登陆。15分钟后,石壁阵地陷落,全岛各阵地至此均告失守。
目睹炮台被摧毁的惨象后,颜伯焘痛哭失声,然后率领文武官员连夜逃往同安,守城士兵也随即逃之夭夭。在这场战事中,清军战死总兵1员、副将以下军官7员,伤亡士兵难计其数,而英军则仅有1死16伤。战后,担心受罚的颜伯焘讳败为胜,谎称击沉英轮1艘、兵船5艘。因此,当消息传至北京后,被蒙蔽的道光帝君臣大喜过望,而颜伯焘俨然成为抗英“英雄”。
道光帝画像
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道光帝最终还是查知实情,并以“未能进剿”之罪将颜伯焘革职回原籍。颜伯焘在家闲居12年,直到咸丰四年(1854年)才被重新起用,到江苏会办江南军务。次年(1855年),63年的颜伯焘病死在任上,朝廷按例追复他的闽浙总督职务,并追加兵部尚书衔,也算是对他“积极”抗英的褒奖了。
参考书目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清国史馆:《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