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那个五一知青农场曾经的生活

〓 第 1429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公元一九七五年,位于乌盟兴和县北部五一公社双井大队大忽赛营村南约一公里处建起了一个知青农场。为了便于管理全公社各知青点所有知青都集中到了那里,县委知青办全力支持,公社协同大队从相邻的生产队里共抽出三百多亩土地交给农场耕种,还给配备了牲畜、车辆、农具及管理人员场长、会计、保管等,农场种地免交农业税,不摊各种费用,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县知青办还给送来一台手扶拖拉机带车斗,配有一个小型收割机和铁锹等部分农具,公社分管知青干部董占财常年蹲点农场,随时掌握了解指导知青工作。在那短暂的共同生活的岁月里,人与人和谐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勾画出一段难忘的情缘。

集体生活使知青们感觉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他(她)们和在自己家中一样不用自己起火,同吃同住同劳动,农场特意挑选了炊事员,一日三餐,定点开饭,定时收出工,吃饭不定量,伙食标准高,每月除扣除个人少量伙食费外,其余都是农场包揽。农场场长老党员张录幽默有趣,带队劳动干活,笑语连篇,常常逗的大伙笑得前仰后卧,人们虽从事的是体力活,但大家一点也不感觉累。

五一知青农场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图书阅览室、棋牌娛乐室,到处充满一派生机。隔三差五县知青办小车来场慰问,带来放映机,在那个年代能看到一部好电影是最大精神乐趣,每到农场演电影时,吸引着三村五里的群众前来观看。有时到了夏日夜晚,在凉爽的场区内,保管员罗占英就拿出他心爱的二胡,拉起了优美的曲调,唱功不错的董占财(主任)附和着高唱起来,大家拍手叫好,哄堂大笑,气氛和谐友好。

五一知青农场不是单一的种庄稼,在各级部门领导支持和关怀下,充分利用农场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养鸡、兔、养羊养猪业,新打水井建立菜园,多种经营收入颇丰,场里还骋请老师傅搞起了酿造,做醋做酱油酿酒,销量很广效益很高。每年夏末农闲邻近公社赶会交流时,农场里的知青们还要炸些干货(麻花一类)拉到集市上去叫卖。

在五一知青农场的每位知青都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每到逢年过节,知青们回家时都能带些场里的土特产品,在农场成立的年月里,年年受上级表扬,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出席县四干会。

时隔多年有部分知青能想起他(她)们熟悉的面孔,却记不起了名字,只记得集宁女知青小安(安铮)、小邓(?)等,他们个子矮小细皮白肉,拔小麦双手起血泡,咬牙坚持不叫苦,恒心有志在磨练,边劳动边学习,终于在国家招考中榜上有名。兴和女知青小文(文宪云)和小安(安建平)能吃苦,农活帮楼镰割样样领先,深受领导和大家的一致好评。集宁男知青张桂元(早已经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经常来农场和知青们谈心,鼓励大家积极向上,听从党的召唤,集宁男知青张永清以身作则,苦活脏活抢着干,升为副场长后,多次出席自治区知青先代会。

五一知青农场人员搭配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也是通过慎重考虑抽调的,不仅有老党员老干部,还有种田农手退伍军人返乡青年,大家虽来自不同地方但为了办好农场齐心协力献计献策农牧副齐发展使农场每年核算每个工值不低于一元。退伍军人温润元身强体壮农田里的一把好手,乐于助人每当把自己活干完后都要帮体力差的知青们还误不住拣些野菜野草供养自己家中的猪羊。炊事员村姑张秀珍勤劳朴实,每日三餐一人包干,每顿吃饭人数不下三四十号,她不仅饭菜做的好而且干活利索,每天把食堂餐厅收拾的一干二净。返乡青年皇甫指定进入农场担任着伙食管理员,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想方设法给大家办好伙食从没伙房做这弄那耽误农活,端午节的蜜枣凉糕和八月十五的四油四糖月饼至今回味无穷。他性格温和与每位知青处的非常融洽。

五一知青农场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那时代在兴和县也是赫赫有名,在农场共同生活的岁月里,知青们与当地群众关系密切亲如一家,曾有兴和男知青焦闰虎和当地姑娘杨根果双双成对,性格内向诚实是好的兴和男知青田福如和勤奋肯干的炊事员润珍情投意合喜结良缘,在返城后的数年中通过努力拼搏挣得了百万家业。由于落实党的政策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如:闫江、赵之明、仝月梅、张金岚小李等农场里的知青们全部返城奔赴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

忘不了知青农场的青春岁月,忘不掉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阿贵山留下了你们的脚印,林间小溪旁留下了你们苗条的身影和欢乐的笑声,广沃的田野里留下了你们辛勤的汗水...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作者介绍】张丙亮,乌兰察布兴和县人,现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环卫局工作。

(0)

相关推荐

  • 父亲短暂的一生(五)

    本文作者:郑书喜 父亲短暂的一生(一) 父亲短暂的一生(二) 父亲短暂的一生(三) 父亲短暂的一生(四) 16 知青情 一九七六年,乌兰察布盟盟运输公司的子弟对口要来察右中旗巴音人民公社插队下乡.公社 ...

  • 【西南文学•随笔】 朱相友/四川/巴尔鲁克山轶事

    西南文学·随笔 --微刊总第1567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朱相友,四川省仪陇县第二中学 ...

  • 王学章:代课的日子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代课的日子 作者 | 王学章 原创 | 乡土中原( ...

  • 陆星儿:遗留在荒原的故事——我们没有错

    遗留在荒原的故事 作者:陆星儿 这是很久的夙愿,写一写仍留在北大荒的我的那些知青朋友.在那样一场"风暴"卷过来又刮过去之后,他们像北方原野上的一颗草籽,默默地留在黑土地里,从此,他 ...

  • 吕小平:​河 风 凛 冽

             河    风    凛     冽 文/吕小平 (一) 1970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时还是人民公社,号召"农业学大寨".我们生产队在农忙季节,除了要 ...

  • 我的巴山水月之十六·返乡探望老厂长

    我的巴山岁月 返乡探望老场长 作者钟正国 几年前就已听说,我们林场的代理场长谢孝俊.指导员吴明成.公社党委分管林场工作的朱崇发副书记已经去世,目前健在的尚有张大安队长和刘必全场长,俩人也都到了80多岁 ...

  • 竺元平 | 难忘的大西沟联办中学

    大西沟,这里讲的是西井子镇正北方大约40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2004年之前的几十年以来,长期都属于格化司台公社.这个村三面环山,一条由山上倾斜而下的雨水冲刷而形成的小河沟,从西向东将村子分 ...

  • 往事回眸——知青生活点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 一批生龙活虎.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十几岁的青年人响应国家号召,怀揣梦想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环境最艰苦的北大荒.来到了条件艰苦的郊区农村,开始了十几年的创业历程.他们把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 ...

  • 【076】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王凌霄作品

    上世纪的师范毕业生 王凌霄(四川) 上世纪末我从雅安师范学校毕业,这就意味着要从繁华热闹的城市到贫困边远的山区去教书,那些年全社会都瞧不起教师的. 我的母亲就是老师,并且在最远的山区小学,所以我从小就 ...

  • 从兴和县农村走出的杨老板

    〓 第 1530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在山西大同市郊区活跃着一位人送雅号"罗钢"的小人物,在世面上混的有模有样,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着自己辛辛苦苦创建起的生意--回收 ...

  • 《新京都文艺》作者:赖兴崇《"五一"游》总772期④2021年122期④

    请点⤴ 新京都文艺关注公众号! 喜欢常来看看!这里有您更精彩!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五一"游 作者:赖兴崇 "五一"天气暖和,树上百鸟唱歌, 田间 ...

  • 追忆母校——兴和县赛乌素中学

    〓 第 1520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离开母校这块圣地,已经有四十五个年头啦!每每回到故乡,就想去看看母校,可是母校如今只剩下个地址了! 母校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所有在她那宽阔而温 ...

  • 曾经的兴和县赛乌素地区中学到底有多辉煌

    〓 第 1519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五年半(其中含查漏补缺半年)的初高中读书生活,使我与母校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母校的人与事,花与草至今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永难忘却. 这所名为赛乌 ...

  • 兴和县白手起家的能人段云

    〓 第 1517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常言道:人有那志气,就敢上高山,飞九天. 有一位学子,也是我的弟子,他家中一贫如洗,但他不甘心贫穷落后,立志要摘掉贫困帽子.他名叫段云,他智商高, ...

  • 兴和县曾经的义务护林员董银元老汉

    〓 第 1515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由于刚刚包产到户,家家户户都需要盖圈舍,有的人家,更需要起房盖屋,为儿子娶媳妇儿成家所用.所以,需要不少的椽檩.每年三到四月份,大队都要向公社以 ...

  • 兴和县知识青年田福如的人生轶事

    〓 第 1497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他是乌盟兴和县城里连初中还未读完的一名热血青年,与十几个同伴一起响应号召,一九七二年初积极上山下乡,去到离城一百二十多里外的老七区五一林场. 他生 ...

  • 兴和县钦宝营乡中学的点滴记忆

    〓 第 1568 期  〓 作者|张振清  编辑|王成海 五月下旬的一天,我从兴和县城乘钦宝营班车回老家.班车驶进钦宝营村后,要送头股水村的乘客,我便下了车,在钦宝营村稍作休息,等司机从头股水返回来再 ...

  • 兴和县钦宝营公社的回忆

    〓 第 1481 期  〓 文|陈利清  编辑|王成海 题记:谨以此文献给曾在兴和县工作过,而今早已长眠地下的父亲. 001 从我记事时起,就知道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工作单位是兴和县七大倾苗圃. 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