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寒柏:略谈临帖与读帖

日期:2017-03-24

摘:对临只不过你在被动的跟随,而更多的是你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书写过程中完善用笔。
能否掌握基本的毛笔书写技能。基本技能靠学,也就是临。但巩固和完善更多的是靠自主地书写。
临:临到什么程度

临摹的最终目的不是临像,是要掌握原书者的手段(笔法)、表现方法(韵味)、基本结构,及神态。临像是出发点,临不像是结果(我想应该七、八分以上即可)。像到什么程度因人而异,并不冲突。

  以上是指主临(也就是说不同字体可选一到几个帖,但不要多),主临要由有经验的老师帮助选择。要联系学生的个性和喜好来决定。

主临到出帖时已有其笔法、架构、行笔(此时多临不出神),这就是华兄所谓的七、八成。(如此时还一味去追求神似既费力,也不讨好。其实很多人费力都在这个阶段了!)实际上主帖只是在打基础。学生往往需要了解了其它字体以后回来再体味原帖才能细解其风神部分(很多老书家回炉的主要原因)。

  随着习书的进阶,对书法的理解不同,回过头来再去领会。这种不得不做的步骤相对地加长了习书的时间。也是所谓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式。

但有些人独善一家真到临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际上不可能完全一致)。气脉相通的时候就难以出来了。因此失去了自己,曹兄即是当代的典型范例。

  泛临阶段,其开始时最好寻找部分接近于主临帖的部分。他就是其发展部分(像写欧再写圣教序,写颜再写争坐位)。

副帖的目的是发展、补充。对比主帖,从中完善用笔、结构、气韵、神采(因为没有一个帖能代表所有的书法特色),并从中发掘自我,这个阶段依然不短。其中,正书,行书部分要多临,草书要多看少临。感觉接近的多吸收。

(多临,多看)有的时候为了体味其特性也可加以僻好的夸张地去临。这就是意临。意临自古都有,绝对不是今人的发明。

意临可以夸张其用笔、结构、气韵,以至神采。具备了这种能力以后才使得人们将书法的外延扩大到意会。

意会用笔,刀刻感、铜铸感、砖刻感、锥画沙、屋漏痕、折叉股;

意会结构,如龙、如象等;

意会走势,龙跳、虎卧、裂云、摧石;

意会神采,插花美女、狮吼、马嘶。

沃兴华即是在泛临北魏造像中找到自我的。但在意会到用笔、结构、走势以后便沉湎其中不能自拔。神采部分尚缺如,不知何处方能再获启发,更上层楼。

  古帖(碑)浩翰,人生苦短。

解决矛盾要学会读帖,要对古人成果以心领神会。举一反三。

行书,草书,部分作者的动作都很快。以临的速度根本跟不上。临多了就是在描,求像的欲望太高。学字结果成了学速描。

太注重型而忽视了作者的笔意,这种情况下多临就不如多看。

掌握了行,草书的基本笔法以后就要多看。看直接到心,临要经过手。手掌握了心有时还没有开窍。手走熟了,就跟着手走了,不再由心,是为书匠也。

  一个好的临本不只是技巧好,更有其不朽的风范。学习和学做人同样重要。在明师的指导下学习临本的风范是临书的至高境界。

  技巧要终生研习,风骨要长久保持、磨练。有些人过重技巧而相对忽略了风骨的。远的有赵孟頫,近的有沈尹默。有的人不那么注重技艺,但却以书名名重于世的康有为,毛泽东又不能勉强称其为书家,书家是一个综合性的称谓。不管每个人对书家的两方面的组成比例有无定论,但作为书习者这多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荒疏,毫无异议。

  书时虽无红袖添香,然东方既白也!!

出:出到什么境界

  讲到临,哪怕是读帖,都是在古人的字里讨生活。当然需要,但不是唯一!

  加入字外的东西,高水准的书法艺术要靠不断的自主性书写来完善和提高。

  临不临,不在于年龄。而在于能否掌握基本的毛笔书写技能。基本技能靠学,也就是临。但巩固和完善更多的是靠自主地书写。在发挥中进步。有人称作“创”,很豪迈,但超实际。赶熟的的东西不坚实、不稳固。

  到了一定水平以后,读比临可以吸收得更快、更广泛。形成一定风格和个性的书家吸收营养的方式可以在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不会独钟临写。主要靠临写从古人的字中找自己的人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书家!

  独立于世的书家与古人的区别不是技能,而是心境!微妙不同之处只不过是不同心境时的挥洒而已,技能越好,表现得越丰富。没有心境,或没多少心境的话,也就没什么可以表现的了。

  当代人的临多拘泥于形象。看看欧、虞、褚、赵临的兰亭,米临的中秋,董临的古帖,哪怕王铎临的二王,有一个是形象上逼肖的?难道古人都不如今人吗?书法是有法度的抽象艺术。学要学法,笔法、字法、章法。抽象是能力,只靠背背字形是背不出来的。象现代这种追肖的临法会越临越死,越临越糟!

  现代讲的临-创是一个错误的提法!临是学,创是创造、创新。中间还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长时间的实践,消化学习到的知识,领悟经典的时间。这是书法成熟中耗费的最长时间,也是最不可节省的时间。当然人生观的形成,经阅历、能力、知识积累、审美品位也在这段时间成熟。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就让他创造,创出来的东西都是对书本肤浅的理解的基础上的想当然的改头换面。有何价值而言?

  书法与其他平面艺术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时间性。临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写的速度,临在注意用笔的同时就很难有足够的注意力来关注想学习的部分。尤其是在学习不同字帖时,不同人的用笔习惯、结字习惯已经严重地干扰了学习的重点。

书法的学习没有必要掌握那么多家的方法,只要有一个自己的方法就足够了!读的速度可快可慢,可以同步。可繁可简,只取意识所需。学习的量大,有一定的书写能力的人都要试试读帖。

▶ 崔寒柏

  1963年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1993年赴美国学习、工作。2006年1月归国。2009年被聘入天津中医药大学任职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协理事,天津书协创作与评审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书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财经大学兼职教授,2016年被聘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兼职硕士导师。曾任美国炎黄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东-西方”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美国兰亭笔会秘书长,美国中华艺术协会理事,美国国际艺术家学会负责人之一。

  1966年习书,1976年师从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高镜明教授、天津大学王学仲教授,同年师从徐嘏龄先生学习篆刻、龚望先生学习隶书,2011年从师霍春阳先生。

  早在大学就读期间即担任书法社的主讲教师,赴美国时曾任书法私塾教师六年。曾在加州州立大学讲授书法课程。回国后,分别于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大学、包头抱云堂、泉州桑莲居等地进行多次学术讲座。曾被天津师范大学聘为书法教师教授书法课程。数十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书法作品及艺术理论文章,论文曾在天津青年书法创作论坛中获奖。作品入选、被邀国家级大展四十余次,其中十余次获奖。近期更以习作获得中国第二届册页展最高奖,中国首届楷书展最高奖。

崔寒柏写苏帖

(0)

相关推荐

  • 神采与味道

    书法讲起传统,有人就害怕,就心虚,表现在: 古人说用笔千古不易,他却说,笔法就是起笔.收笔.行笔: 古人说楷有楷规,草有草法,他却说,我们可以大草.小楷各体放在一起聊. 古人说,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他 ...

  • 书法欣赏的“神”、“韵”、“气”,没有那么玄

    欣赏书法中,总是听到谈书法作品的"神"."韵"."气"等等词语,这些东西是看不到,摸不到,只能靠感受,靠领悟,而且难以言说! 有点像道德经开 ...

  • 当代草书大家王厚祥:怎样写好大型作品?

    王厚祥 中国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厚祥导师工作室导师,河北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草书委员会主任,国书会执行会长,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 怎样写好大型作品 我们这里说的 ...

  • 成忠臣:为什么现在的书家作品都缺少古人那种书卷气息?

    当今之世是个喊口号的时代,书坛上举凡舞文弄墨者,都将清初和尚石涛语"笔墨当随时代"叫喊的震天响,然何为"笔墨"的真谛,何为"时代"精神,却全 ...

  • 张旭光讲书法的神采

    说到书法的神采,是所有书法人士谈到的话题,也是书法必须具备的内涵因素. 网上看张旭光讲书法神采的视频,其中讲到书法神采为笔法.结构的表现,说下笔.行笔.收笔都能体现书法的神采,另外结构的变化体现神采, ...

  • 这位北大校长的书法,仅在米芾之下,上溯二王,给人一种秀雅之感

    书法,是来源于写字,而高于写字,它不但需要精湛的技法,还需要一定的艺术观赏性,更重要的是内在神采! 而这种神采,往往是书者自身文化修养的厚积薄发,对欣赏者而言,也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看懂! 正如唐代 ...

  • 桑莲居|崔寒柏:略谈临帖与读帖(附独家崔寒柏写坡公帖) | 墨池头条

    临:临到什么程度 临摹的最终目的不是临像,是要掌握原书者的手段(笔法).表现方法(韵味).基本结构,及神态.临像是出发点(像象曹宝麟讲的100%),临不像是结果(像华人德讲的,我想应该称作七.八分以上 ...

  • 崔寒柏谈临帖

    临帖 在古代文明中,印刷术被公认是一个重大的发明,这个发明的完善令我们轻而易举地读到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大量的善本和新发现的碑帖被不断地精印成册,大量信息轻而易举的获取,令直接对古人的学习得到了前所未有 ...

  • 崔寒柏:关于临帖,选帖,读帖诸多问题阐述​(干货)

    关于临帖 在古代文明中,印刷术被公认是一个重大的发明,这个发明的完善令我们轻而易举地读到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大量的善本和新发现的碑帖被不断地精印成册,大量信息轻而易举的获取,令我们直接对古人的学习得到了 ...

  • 梁德新‖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梁德新 辑录 "老年学"是研究人的寿命和人的老龄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学的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对人的长寿研究.西方古代许多医学家如希腊的希波格 ...

  • 胡盼:艺术的语言才能表现出语言的艺术(略谈)

    今天下午,听了一位同事上了数学公开课,其课堂语言运用让我对此有了自己的见解及自我反思. 教师的语言是课堂上最具有表现力的.如果运用得当,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出现问题甚至造成伤害. 镜头一:开课 ...

  • 略谈天文历法与奇门遁甲的起局法

    相信每一位有缘接触到奇门遁甲的朋友,在学习时都遇到过这样一个困扰,即起局时在面对所谓的置闰法.拆补法.茅山法,容易一头雾水而无所适从.也常常听一些易友互相讨论,这三种不同的起局法哪一种更合理,那么今天 ...

  • 江南银元简介及版别略谈

    一. 江南银币概述 清朝初年设置江南省,辖地范围为如今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康熙以后江南省的辖地缩小到江苏.安徽两省.至雍正元年(1723年),江南省被撤消,辖地复归江苏.安徽两省 ...

  • 什么叫做不知者无畏?致一凡诗词客:略谈古代治学创作的特点

    #21天图文打卡挑战# 01 昨天早晨笔者无意间点开了一篇微头条,其内容是一位头条创作者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先生诗作的评价.因为郦波教授的诗从题目到诗中正文的词句,都能在古人的诗歌作品中找到相 ...

  • 邓小南 | 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

    邓小南,女,汉族,1950年6月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1985年留校任教,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主要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