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儿时生产队的老牛屋

乡土散文:儿时生产队的老牛屋

文:张宗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土地没有包产到户以前的生产队时代,我们老家山东滕州界河镇东曹东村,共有五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老牛屋。现在,老牛屋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温馨而满怀乡愁的回忆。

我记忆中生产队的老牛屋,就是我们村生产一队集体养牛的场所,也是我们一队存放集体物资的库房所在地。老牛屋低矮、黑暗、潮湿,那几十头牛呼吸咀嚼喷出的气息,混杂着老牛们新鲜的屎尿味、青草干草混合的发酵味、养牛老汉们身上的汗酸味、爱热闹的村人们抽的旱烟味,准能把现在的孩子熏的找不着北。但小时候我们村男女老少都对老牛屋情有独钟,它是我们小孩子们撒欢玩耍的乐园、也是大人们茶余饭后最爱到的场所。

我们一队的老牛屋位于村子的东南方向,大概位置在现在来泉家的宅基地上,那时村子小,家家的院子却大。老牛屋墙北是一个不大的池塘,队里养的几只鸭子、大鹅时常在水里安静地游着,绿水红掌、悠闲自得,为贫瘠单调的农村增添了一些诗意,这儿也是牛儿们饮水嬉水的场所;南边是生产队的炕烟屋,再往南就是打麦场,夏天打麦堆起的麦穰、秋天收割的花生秧、芋头秧、芝麻杆等都堆在场院里,这就是牛儿们冬天的口粮,夏天则需要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或在村里小学上学的娃娃们割鲜草,为辛苦劳作的牛们改善生活;东边是两个硕大的土堆,是从村北山坡下拉来的黄土,专门用来垫牛圈用的,每天下午把干土垫进去,经过一晚上屎尿的浸泡,第二天再翻出来,就是上好的农家肥。

生产队的老牛屋是一排低矮的茅草屋,用麦糠和的泥砌起的土墙又厚实又结实,几个木窗户开得很小,可能是防止破坏分子钻进来吧;房顶则是用麦穰苫的,每年新麦穰下来,都有专门的匠人爬到房顶上更换,既防水又保暖。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小时候我们村很多人家都住这样的房子,比后来的砖包皮或一砖到顶的房子更节能环保。但随着人们生活的好转和对房子品质要求的提高,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这样的茅草房便退出了农村人的生活。牛屋从外观看既不美观也不大方,里面更是被烟熏的黑糊糊的,人们一进去有时会被呛得眼睛都睁不开,但小时候我们都爱往里钻,爱和牛打成一片。

老牛屋内从北到南有一排石头打的牛槽,每个牛槽长有2米,宽0.5米,深要达0.8米,从上到下呈梯形状。梯形是我们上了初中才知道的,小时候只感觉这形体好奇怪,老人们说这是为了牛吃草方便,上边大牛头能伸进去,下边小则不浪费饲料。每个牛槽后拴两头老牛,一排30多头牛就是我们生产一队最宝贵的集体财产,全村人都象宝贝似地宠着它们。老牛每天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为村人辛勤耕耘着土地、运输着庄稼,苦活重活都指望着他们。

村里的饲养员是我们一队老实本份的几个老人,他们责任心很强,也很辛苦。每天抛家舍业,24小时吃住在牛屋,以老牛为伴,爱牛屋如家,精心伺候着这些老牛。白天,老牛们都下地了,他们早上要铡草拌饲料,用那宽大的铡刀一下一下把成捆的麦穰、豆秧一类的干草铡碎,喷洒些清水让它返潮,草太干了牛容易扎嘴,然后拌入麦麸、黑豆,就是上好的饲料;下午他们则要推上独轮车,把一车车牛圈里的粪土翻出来,再把一车车新土垫进去,就象宾馆里的服务员整理房间,让老牛们收工回来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如果遇有哪头母牛下了崽,饲养员更是如获珍宝,象自己得了孙子一样高兴,全村人也跟着欢喜。待到那小牛犊稍一长大,老汉们就把小牛犊牵出来,让我们小孩子看小牛趴到母牛肚子下一拱一拱地吮吸牛奶。我们小时候很少有人喝过奶粉,更没人喝过牛奶,不知道小牛犊吸的母乳是不是和现在我们喝的鲜牛奶一个味。老汉们大多不识字,但他们却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常常让我们边看小牛犊吃奶,边给我们讲古代24孝的典故,让我们从小懂得孝顺、知道感恩。

老牛屋里没扯电线、没接电灯,一到天黑牛屋里黑咚咚的,饲养员提一盏马灯为牛们添饲料。牛是通灵性的,看到饲养员来到身边,有的打着响鼻、有的摇头晃脑、有的正卧着也会突然起来,让我们感觉老牛也很有礼貌。准备饲料、填土倒圈的事大多在白天就完成了,晚上也只是添加一两次料而已,饲养员晚上更多的时间是和喝完汤到这儿串门的社员们啦呱。那时农村晚上没有更多的娱乐,晚上喝完汤女人们收拾屋子、纳鞋做衣,男人们则提起旱烟袋奔了老牛屋。农村的夏天还好说,拉个破凉席、提个芭蕉扇,三五成堆的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到了冬天能去的地方只有老牛屋了,那儿既暖和,还有茶水,有些小孩在家里冻得受不了,大人就会用小包被包起孩子,抱到老牛屋去取暖。有时饲养员善心大发,抓一把炒熟的黑豆给我们小孩子吃,那个脆香,至今仍能回味得到。

现在我们老家已见不到牛了,耕田耙地、拉脚赶车一类的活计早已被各类烧油的、烧电的机械化设备替代,自然也没有老牛屋了。但往前二十多年,牛却是我们村苦活累活的主力军。那时队里的土地全靠这几十头老牛去耕种收割,直到土地联产承包以后很多年,老牛还是很多家庭致富的基础。《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就是靠到他丈人家买的一头牛拉砖送砖而赚得了第一桶金,继而在全乡第一个办起了烧砖窑,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全村很多人的生活。牛的精神就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人们赞美奶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而耕牛则是“吃进去的是草,带给人们的是钱”。牛对人们的要求很低,住着低矮的老牛屋,吃着普通的粗饲料,但它们对人类的贡献却很大,它们不用扬鞭自奋蹄,无怨无悔献一生。

村里的老牛屋,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没有见过,中年人也已印象模糊,只有一些老年人才能偶尔记起。也许是离家久了,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思念更多一些吧,那屋、那院、那牛、那景、那人,老牛屋的往事常常进入我的回忆,带给我幸福的感觉。特以此文记下老牛屋,以不忘往昔的岁月。

(0)

相关推荐

  • 上榜作家:周国元◆牛背上的时光(散文)‖主编仝仲堡

    ⿻牛背上的时光 一九六六年夏,我初中毕业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家里地瓜干背不出去了,母亲说:"你也老大不小了,这学干脆就别上了,到生产队挣工分吧 ...

  • 易经360课——趴在牛槽里的狗!

    九宫格里的中宫5就是被这条大黄狗占着呢! 牛槽里陈列着黄橙橙的美味珍馐,可是,却没有一头牛敢擅自上前去享用. 因为牛槽里趴着一只大黄狗,他掌管着牛槽里的发放权--什么时间.发放多少,他有绝对的权力. ...

  • 欣赏一组五六十年前的老年画、宣传画,带你领略淳朴的乡土风情

    修复版高清年画天天上传,赏析解读文章日日更新. 每一幅作品均经过高清修复,不添加任何的水印.商业标志和广告图标,确保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年画.海报.宣传画等作品,原汁原味的奉献给朋友们. 凡我所发, ...

  • 散文||童年与牛有关的事

    童年与牛有关的事 童年,一个令人迷幻的时段,有很多新奇而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今天先说说与牛有关的一些事吧. 最悲催的事--马死了 那年我12岁,上小学五年级.那时,每周上六天学.初夏的一个周五晚上,担任 ...

  • 散文||社 房

    社   房 蔡小平||江苏 人民公社年代,每个大队都有大队部,每个生产队也都有社房.我们生产队的社房,建在前后两个庄子的正中间,座北朝南,一排八间草房.墙是泥土垒成的,足有一尺二寸厚.每间屋檐下的南北 ...

  • 七爷

    七爷在我幼小时候的记忆里,一直是队上的饲养员,侍弄着队上的十几头牛. 那时候我们山村地里的重体力农活,拉车犁地,全凭牲口.一个牛顶四五个男劳力,在某种意义上,牛比人值钱.所以,要由专人来喂养. 牛槽两 ...

  • 怀念耕牛

    耕牛是农民最忠实的朋友和功臣.它一生不辞劳累,勤勤恳恳地犁地,拽磨,碾场帮人干了许多活.在没实现机械化的年代,如果没有耕牛,人们就只好自己累死累活地当牛做马,所以说人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耕牛. 到了播种 ...

  • 雷泰平:乡土记 —— 牛屋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牛屋,最终在村子里彻底消失,已不 ...

  • 【中州作家】乐悠悠:消失的牛屋文化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12] 消失的牛屋文化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所谓"牛屋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农村这块群体出现的一种生活社会现象.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生产.生 ...

  • 【灵璧随笔】灵璧县南这个汉子的人生

    汉子的人生 汉子的人生 文/抱璞斋主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1967年4月的一天中午,李庄生产队的牛棚草栅边,几个小孩放爆竹,烧着了草栅.两个饲养员老头回家吃午饭了,只有汉子一人看管牛棚,为16头牛 ...

  • 村庄物语 | 村里曾经的先生们,今天的我们懂不懂?

    全文约1300字,阅读约需8分钟. 前不久,我在沿淮半岗的乡村集市上,偶遇一位会打算盘的老先生.姓张,今年恰好88岁.算盘珠子拨得啪啪响.于我来说,那是久违了的节奏和场景. (前不久,我在沿淮半岗的乡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 ...

  • 难忘饲养院

    难忘饲养院 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牲口是生产队里的一支"生力军",拥有几匹雄壮威武的骏马和几头壮牛,才能耕种大片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牲口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是生产队的宝贵财产.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