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永久的纪念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1年第四十六期)
留存永久的纪念
李同
2021.6.27
留存永久的纪念
文/李同
为喜迎党的百年华诞,近日成安县作协举行 “ 追寻伟人红色足迹,谱写成安大美篇章 ” 系列活动,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六月十八日上午,雨过天晴,艳阳高照。我和诸多会员文友在周志鹏主席率领下,乘车来到毛主席视察成安纪念馆进行参观。重温当年领袖对棉乡儿女的关怀,追忆那激动人心的幸福时刻。进入大门,看到整修后的纪念馆大厅显得庄严雄伟,宽阔明亮,在金色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在大厅前的台阶下拍照留念。然后便拾级而上缓步进入大厅,首先看到大厅中央迎门处,座落着毛主席雕像。我们面对主席像郑重的三鞠躬,凝视瞻仰,深表敬意。然后分散自由参观浏览。
我首先在一幅大照片前驻足观看,照片显示毛主席站在齐腰深的棉田,望着碧海银波,满面笑容。主席身穿白衬衣,蓝裤子,脚穿皮鞋,精力充沛,红光满面,身体非常健康。主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谈笑风生。陪同的工作人员向主席介绍棉花生长情况。这幅照片也是我多次看到的照片,也是毛主席视察成安的一副最为经典的照片。
我在一幅照片前驻足细心观瞻,毛主席在进入棉花试验田时,一条一米宽一米深的水沟挡在他的面前,随行人员担心66岁的主席行动不变,忙过去搀扶,主席摆着手说 : “不怕,不怕 ”。抬脚就迈了过去,同站在田间迎接主席的几位棉花姑娘一一握手。主席脸上露出了微笑。
我继续观看展览的每幅照片,又被一幅照片所吸引,使我细心观赏起来。毛主席察看棉田过程中,陪同人员劝主席休息一会儿。主席在众人簇拥下,来到丰产方中央临时搭建的休息室。休息片刻后,毛主席邀请棉花姑娘进屋交谈。在休息室中间位置,有一把为主席准备的铺了毯子的红木椅。主席没有坐,他让棉花姑娘王素梅坐这 “ 第一把交椅 ”,王素梅不肯。让来让去谁也没有坐。座位前的条形桌上,摆满了用来招待毛主席的熟红薯、花生、新鲜的西瓜、苹果和梨等土特产品。主席热情地把红薯分给棉花姑娘,自己也拿了块与她们同吃。
在这幅照片还表现了这样的情节 : 谈话中,初见毛主席的陪同人员和棉花姑娘们,不免感到拘谨与紧张,毛主席则利用人名或历史典故开句玩笑,说句风趣的话,使紧张的气氛顿时化解。在这次交谈中,主席就用 “ 冯二马先生 ” 来趣解磁县 (当时成磁县) 第一书记冯迎祥的名字;用邯郸历史上 “ 二度梅 ” 的传说,来比喻棉花姑娘王素梅和王秀梅。也正是在这次谈话中,毛主席为邯郸的发展,勾画了一幅宏伟蓝图。他说 : “ 邯郸是赵国的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那时候有邯郸、洛阳、淄博,那时没有上海、天津大城市。邯郸是要复兴的。” 我在这幅照片前细心端详许久才离开。
随后,我又在一幅照片前驻足,这是以前曾多次看到的一幅照片。毛主席来到丰产方附近的成安良棉厂视察。在这里他随陪同人员,拒绝人们的搀扶,独自沿着木板登上了棉花山。工作人员忙按动快门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在位于纪念馆大厅中央两侧的玻璃展橱里,我们还看到了当年棉花姑娘摘棉花用过的粗布单,还有当时报道这一新闻事件的《河北日报》等各类报刊。我将这些报刊一一拍下来留作纪念。
从纪念馆大厅出来,我们又进入位于东侧的周恩来、刘少奇纪念馆参观。
我们拾级而上进入大厅,北面是周恩来总理视察成安的展览图片。(下文介绍)南面是刘少奇委员长视察成安的展览内容。刘少奇委员长于1958年9月14日莅临成安视察,先后视察了道东堡、西南庄棉花丰产方,给成安人民极大鼓舞。
我在第一幅大照片前驻足观看图文介绍,照片显示了广阔碧绿的棉海吸引了少奇同志。他立即兴致勃勃地走进棉田里,观看那茁壮喜人的棉花。从照片上看,少奇同志头戴草帽,站在齐腰深的棉田里,阳光照耀着万亩棉田,少奇身边的陪同人员在向他介绍着棉花生长情况。在这块齐腰深的棉花试验田,少奇同志向城关公社书记详细了解,这块地施了多少肥料,产量有多少。照片显示少奇同志伏下身子,手摸着棉桃,一边看一边向郭书记询问,虽然看不到少奇同志脸上的汗水,但可以想到,在齐胸深的棉田里,少奇同志对棉田长势的关心。表现出伟人对农民生产情况的热心关怀之情。
我们继续观看一幅幅照片。有一幅照片显示 : 刘少奇委员长视察西南庄,县委书记刘树陪同,受到该村棉花姑娘王素梅等热烈欢迎。少奇同志和素梅亲切握手后,坐在一条普通的板凳上。一位社员给刘委员长斟上茶水,少奇同志站起来和他握手,表示感谢。
紧接着又一幅照片上,显示少奇同志坐在长凳上,左边是地县委负责同志,右边是王素梅。县委书记刘树正在向少奇同志介绍王素梅的事迹。王素梅16岁时就担任妇女干部,带领女青年艰苦奋斗,夺取棉花丰产。刘少奇同志十分关心地询问王素梅家里都有谁?上过学没有?并鼓励她 “还得继续学习。”
看到这幅照片,使我想起父亲生前曾对我说,刘少奇委员长视察西南庄与王素梅交谈,当时县里抽调我父亲和另一位同事,连夜赶写王素梅从小失去双亲,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为妇女干部的经历报道,很快在《河北日报》整版刊登。父亲为此感到自豪。今天我看到这幅照片,因而感到激动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表现了少奇同志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体恤民情,关心农村生产生活,甘做人民公仆的崇高修养和情怀。
在红色小镇毛主席视察成安纪念馆参观之后,我们一行又驱车来到小堤西村,在这里村支书郭清湖同志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在村委大院前,我们看到了座落于此的 “ 周总理小堤西调研纪事碑 ”。碑的上面建起了 “ 翔宇亭 ”。亭的正面两边一幅楹联 “ 壮志翔宇天下小,雄心恩来万民重 ”。高度概括了周总理胸怀天下,关心民众的崇高品德。郭支书向我们介绍了 “纪事碑” 的建立情况。随后带领我们走进路北的 “周总理视察小堤西旧址 ”。这是一座普通的农家院,院内有北房和西屋。正屋门东侧墙上挂着一幅牌子,上写着 “周总理视察成安纪念馆 ”。牌子下面的门两侧分别摆放着鲜花。走进正屋内,我们看到墙上挂满了一幅幅照片,记录周总理曾三次莅临成安视察的一个个片断。郭支书一一进行介绍。
我们从北屋出来,郭支书带我们走进西屋,指着墙上一副大照片讲道: “ 1961年4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省、地领导同志陪同下,来到成安小堤西村,在社员郭清海家同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了解农民对办集体食堂的看法,并走访了社员家庭。就在这个屋里,两个旧学生桌放在一起,周围放着几条长凳,总理坐在桌旁的一条长凳上,跟前放着一叠稿纸,一支钢笔,几碗白开水。周总理认真听取了代表们的介绍,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神色。对于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集体食堂问题,周总理尤为关心。他一一询问在坐的群众,了解他们对食堂的看法,他对小堤西村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村干部敢于突破束缚,大胆创新精神给予赞扬。”
听了郭支书的讲述,我们了解到周总理小堤西之行,不仅让他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而且也直接推动了全国农村集体食堂问题的解决——中央在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的工作会议上,形成了著名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小堤西村首先取消了集体食堂。随着中央文件精神的贯彻,在全国农村勉强维持三年之久的公共食堂,按照农民的意愿,相继解散。
从午后一点多钟到下午五点钟,敬爱的周总理和代表们座谈了三个多小时。三个小时的座谈,倾注着总理为小堤西农业生产问题和农民生活问题所付出的心血,体现了总理对全国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今天参观了解的当年周总理与小堤西村民举行座谈会的情景,如身临其境,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
参观结束了,我们向郭支书挥手道别,继续向下一个活动目标 “ 乾翔农业科技园 ” 出发了。
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举行这次参观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热爱党,热爱人民领袖的思想感情,更加感知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生活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伟大胸怀和崇高精神,更加激励我们去建设美好的家乡新成安。这次参观将留存下永久的纪念。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同,笔名: 小木,祖籍: 河北沧州吴桥县,成长于邯郸市成安县。中共党员,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曾任教于成安县志成中学。热爱文学创作,作品多次在《首都文学》、《邯郸晚报》、《成安文学》、《沧州作家》、《胶东文艺》、《三秦文学》、《南方文学》、《长江作家》、《湖南写作》等媒体刊登。
————————————————————————————————
成安文学编辑团队
总编:周志鹏
主编:冀凌云
责编:张玉叶
编委:武学福 张俊德 吴 霞 姚瑞红
胡贺宇 齐明明 王志彬 纪 蕾
靳志刚 张耀福 张玉叶
统筹制作:冀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