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言传身教,孩子是有样学样!

很多父母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这里的不懂事主要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不理解父母的疾苦,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不知道自己积极上进。
每到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往往有点无可奈何的感觉,觉得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付出了不少,孩子怎么就是不懂呢?
那么归根到底,我认为还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先看一个故事:
就是某同学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
一日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
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
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好久才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有没有被这个父亲感动到?
事实上,每个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辛苦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有句老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很多父母虽然生活压力也不小,但是没有过去那种物质匮乏,为吃穿问题操心的困窘。
1

父母过度呵护,富养孩子

有个提倡叫优生优育,现在很多妈妈,从怀孕开始,就会有意识地通过书籍、网络、还有公众号等方式学习科学育儿知识。
从怀孕到出生长大,一路走来,可谓是小心翼翼,生怕对孩子成长不利。
这种认真的态度没有问题,但是容易走偏,就是过度以孩子为中心了。
很多父母往往有补偿的心理,比如觉得自己小时候拥有好吃的、好玩的太少,面对自己孩子时,就会想着“在能力范围内,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就尽量满足他”;
觉得以前父母管制太紧,导致自己性格不够活泼,面对自己孩子时,就会鼓励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向外用力;
觉得自己小时候承担家务太多,玩的时间太少,面对自己孩子时,就会给予他们充足的游戏时间,不用做家务了等等之类的……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生活的艰辛。
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感恩和体贴父母,更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
相反的,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的坏毛病。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锄草、收粪,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2

从小没有给孩子

树立大是大非的规则意识

今天有很多父母在为孩子犯错误辩解时喜欢说:小孩子不懂事嘛。
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往往不被大家接纳。最怕在教养过程中模糊是非的概念,纵容孩子。
在古老的《伊索寓言》里,有个故事叫《小偷和他的母亲》:
那个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孩子,先是偷了同学的写字板。
因为第一次作案,他很害怕慌张。
他母亲却说,有什么大不了,反正你同学又没看见,以后那个写字板就是你的了。
母亲一直纵容他,后来,他胆子越来越大,四处作案,成了一名惯偷儿,钻进国王的金库行窃,被抓个现行判处死刑,当即被押赴刑场。
他母亲知道后,跟在后面捶胸痛哭。
临死前,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说几句悄悄话。
母亲把耳朵凑上去,小偷张开嘴,狠狠地把她的一只耳朵咬下来,恼怒地说:“小时候,在我偷第一个写字板时,你如果揍我一顿,教导我这是不对的,并且让我改正错误的话,我会到今天这地步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言传身教,孩子是有样学样。
3

父母错误的期望值

很多父母在抱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做比较。
比如:看到邻居孩子乖巧听话,就觉得自己比较活泼的孩子是淘气不听话;
觉得别人孩子老考第一,自己孩子中等成绩就是不懂事之类的。
其实很多儿童心理学家对孩子成长进行研究,都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小时候表现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反而心智相对成熟。
因为一些从小表现特别懂事的孩子,有时候往往是内心特别敏感,被迫学会“照顾”父母的需求情绪,时刻关注父母的情绪,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