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堂师古/《秦诏版》欣赏与临摹

《秦诏版》欣赏与临摹

文/潘友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秦朝。秦始皇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制度,对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都进行了重要改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书同文,首先创立了小篆,标志着“文字异行”的终结。

秦始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他用当时的最高法令形式——“诏书”颁布秦国的度量衡制度,废除其他各国的度量衡制度。这篇诏书或在权、量(权即秤锤,量即升、斗)上直接凿刻,或直接浇铸于权,量之上,更多地则制成一片薄薄的“诏版”颁发各地使用,这就是《秦诏版》。在颁行天下的标准权量上面,均刻嵌或凿有廿六年诏书,以最为常见的秦廿六年秦诏版为例,其辞曰: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其大意为:“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该诏版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它的四角都特意飞出并钻有四个小孔,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铜质青色。其正面是以秦篆凿刻而成,字体大小0.9厘米左右,竖六行,字号大小不一,全文共40字。

相传秦诏文最初为李斯所书,不过设想一下全国那数不清的权量,上面的铭文当然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加上官吏们对下级的意识决不如对天子那样恭敬,所以与《泰山石刻》相反,秦诏铭文中虽然也有严肃、工整的,但大多数“因制作时间紧迫,大都是匆匆凿就,”故文字大小错落,笔法瘦劲,极具跌宕生动之姿,大多数是纵有行而横无列,章法布局是前紧而后松。

《秦诏版》字型虽是篆书,因为书写(刻写)的快捷,已完全没有了标准小篆的圆润之意,代之以大量方笔。其书法通篇规整,而单字摇曳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多呈平行态势。更有率意者,出于一般官吏之手,或缺笔少画,或任意简化,虽不合法度,却给人们以天真、稚拙的美感。应该说,秦诏版、权、量铭文才是秦代书法的真实面貌。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秦诏版》多数都是由下层官吏书写,与纯官方文字小篆不同,其水平也是良莠不齐。诏版文字化圆变方、变曲为折。字形大小变化不一,布局安排参差错落,笔画虽平直,但生动富于变化。其规格形制却各种各样,刻写的自由随意;洒脱肆意,纵横自如,疏密有变,生动活泼。尤其是稚拙的刀刻之意,与甲骨文文字的意韵有神似之处,具高古典雅之美。与秦小篆代表《泰山刻石》相比,《秦诏版》文字刻写的更洒脱和自由,从书法的角度看其艺术性,自由生动的诏版较之于小篆价值更高,为篆书书写开辟了全新的视野。其大的章法构成仍然有篆书的齐整体式,而单字欹正,大小的变化,虽少法度,却给人以大巧若拙之美。表现出秦代书法之真实的状态,极富艺术的感染力。

《秦诏版》既有金石之气,又具笔情墨趣,与篆刻也有相仿处,由于是刻刀在金属之上凿刻或铸造,故产生一定的阻力,因此,方折化线条更易于行刀和圆转,搭接线条较之于圆转更易于制作。

其点画和线条的外沿轮廓,特别是实物,而非拓片,可清晰看出经过磨损之线条是书写线条所不具备的金石气息,较之于书写线条更圆厚。自然磨损风化之后的文字和线条,所具有的不确定、不清晰、似有似无的感觉和效果,处处呈现出“金石”之味。

《秦诏版》由于是官方诏书在各地颁布,有各地的官员大量书写,数量极大,因此,风格多样,形态各异。但也具有相同之特点:

一是结构不固守其法、减省、易位、变形等,多具民间书写的手法。

二是有列无行,甚至无行无列,字形大小随势生发,婀娜多姿,隽永多变而不失其度。

三是与小篆的弧线相比,出现了直线,短线,交叉的使用,其单刀有甲骨文之神韵,双刀有金文大篆战国玺印的线形、线质。

秦小篆线条匀整、造型对称、法度森严,是秦代求法、求理的时代风尚,《秦诏版》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书写方式,表现出民间书写的率意和洒脱,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性。

其一,点画简洁,线条遒劲。诏版文字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圆转到方折的变化,而且在转折处进行了十分微妙的搭接的处理,在凿刻的过程中,方折点画之效果更明显;

其二,书写便捷,行笔迅速。《秦诏版》呈现出断笔的现象,个别短线简写为点。点是汉字笔画之中最简之形,有拓展点画运动方向和书写节奏的重要影响。

其三,中锋用笔与侧锋取势相结合,点画之中有露锋、偏锋,多种笔法的综合运用,是秦小篆文字线条所缺乏的提按变化。其线条既有遒劲生辣之内涵,注重字内、字与字、行及前后文之对比顾盼,与小篆的修饰化、齐整化、规范化形成鲜明对比,反映民间书法无雕琢造作、书写率意的明显特征。

篆书临摹创作在秦汉以后很长时间一直处于沉寂状态。

直到清末碑学兴起后,出现了大批篆、隶书法家。其中吴昌硕、黄牧甫等书法家皆对《秦诏版》有涉猎。诸家对《秦诏版》理解各异,审美有别,最终呈现出不同的面目特征。

吴大澂临作精严文静、遒美古雅、以方折为主。黄牧甫临作生趣盎然,表达细腻,看似柔弱,实则线条具有遒劲之骨力。朱复戡临作功力精深,惟妙惟肖,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法表达《秦诏版》意蕴,点画厚重,且参以行草笔意。

在篆刻创作上,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朱复戡、沙孟海等更是将《秦诏版》引入篆刻创作,多有佳作表现。吴昌硕曰:“秦诏、权量,用笔险劲,奇气横溢,汉人之切玉印胎息于斯。”齐白石曰:“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余之印篆,多取秦权之天然。”观齐白石篆刻,在《秦诏版》中取法很多,“纵横歪倒贵天真”的写意精神,既是他对诏版书的评价,也是其篆刻大开大合的个人风格。李刚田曾曰:“白石翁其篆法的形质在于汉篆,其变化处及精神表现在于《秦诏版》权量篆之中,表现着天真、自然、本色而不假修饰。”沙孟海先生把秦权量诏版的瘦硬与明清印人的清穆稳健结合起来,形成淳厚奇崛的特点,开创了印史上前所未有的风格。

当代取法秦权量诏版、汉砖、钟鼎金文等相融合,取其恣肆纵横的意态,开创了苍茫大气的写意书风和印风。将写意的风格与金石味有机相融,高古而不失意蕴。

《秦诏版》的临摹

较之于秦小篆严整匀称的艺术风格,《秦诏版》生动活泼、稚拙灵动,带有类似简帛书民间自由书写之意,给篆书的学习临摹创作,开辟了一条道路,篆书的书写不一定非常静态和僵化,也可以追求自然、自由书写之状态和意趣,打破常规思维,而又不违反古人之神韵,《秦诏版》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范例。

学习《秦诏版》,最难的不是学其结构点画线条,而是领会其“笔意”。很多古今书家,非常保守的以小篆的笔法来临习诏版,丢失了其意趣,作品僵化,毫无生气。

临摹和取法诏版,首先要了解和体会诏版文字的趣味。诏版虽是官方文字,但其大多制作时间紧,多由下层官僚书写并凿刻,书写和凿刻的随意,文字大小错落,点画瘦劲生动,章法疏密变化明显,留白疏密差异非常大。多看不同版本的诏版资料,反复思考才会有很多收获。

同时,通临和节临相结合,尽量体会章法之变化,也可随意截取几个字进行临摹,裁剪成书法或篆刻的样式,体会天然章法美,这样有利于对整体章法的把握和控制,也利于大幅作品和小幅作品的创作体验。

书写时宜以平拖加绞转的用笔为主,选择笔锋稍长的羊毫笔,线条轻盈飞动,则可以细心体会长线的飘逸之美。《秦诏版》结构虽然大小错落,笔画长短不一,但笔画和线条圆厚,笔笔到位,同时还要兼顾墨色的变化,强调书写性。墨色变化是书写性表达的重要手段,因此取法诏版要用自然之书写状态,来表达粗犷的风格,表现出古人自然书写的一种常态。忌没有领略真趣,却肆意涂抹。风格宜倾向生拙粗犷,宜寻求“急就”的趣味。

秦官方通行的小篆和民间使用的诏版,形成有趣的对比,极度严谨和相对自由,彼此之间存在一种血肉关联,却分属两种不同的审美。临写中最难的就是如何把其生辣古朴之线条表达出来。切忌用圆熟线条来表达古朴之韵味。《秦诏版》结构变化多端,大小穿插,崎岖跌宕,单个笔画和线条、结字都不正,但并不是一盘散沙,其拙趣是古人审美的大智慧,要通过临摹,把古人那种大智若心,以平常心来追求其跌宕起伏之变化。诏版是金石文字,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原件和拓片都是铸造和风化腐蚀的结果,要理解古人笔法非常难。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古人书写之笔法,方能取其精髓、准确表达。

责任编辑:凌若曦

编      务:王 平   和 林   晓 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