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安居,因诗而易
姓名:白居易
时间:772-846年
籍贯:山西太原人
荣誉:“诗魔”和“诗王”
社会关系: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专辑:《白氏长庆集》
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名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社会履历:
三十四岁,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三十五岁,授翰林学士。
四十三岁,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四十八岁,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五十岁,任杭州刺史,修筑西湖白堤。
五十三岁,任苏州刺史,开凿“七里山塘。
五十九岁,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得润笔费六七十万钱,全部布施洛阳香山寺。
七十四岁,卒于洛阳,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
这一年,是早春时节。
青年白居易,带着自己积攒多年的得意之作,来到了帝都长安。
放眼望去,到处亭台楼阁,处处歌舞升平。
但少年白居易却无心欣赏。
他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
作为文人,唯一谋生的手段,便是以诗扬名。
如果能够得到诗坛大佬的提携,将受益终生。
此次他的长安之行重要的一站,便是拜谒当时居住在长安的诗坛大佬顾况。
白居易沿途打听,终于到了顾府门前。
他让门人递上门帖子。
顾况倒也没摆什么大佬的架子,很快便会见了白居易。
进得府中,白居易毕恭毕敬地行礼,然后,将自己誊写得工工整整的诗卷,捧给顾况过目。
顾况打开诗卷,见上面署名白居易,便用手捋着胡须,笑了笑,然后打量着眼前这位儒雅的青年,问道:“少年年庚几何?”
白居易忙答道:“虚度十六春。”
顾况又问:“祖籍哪里?”
白居易答曰:“太原。”
顾况点头说:“这么说,你是由太原入京而来?”
白居易答:“不是,学生今寄居江南,从江南而来。”
顾况道:“江南好啊!山清水秀,鱼米飘香,生活在那里也容易些。可长安的米价太贵,要白居可就不易了!”
老诗人随口和他开了个玩笑。
白居易听出了顾况的话中话,默默无语。
他相信自己的诗作会告诉对方,自己不是个“白”居之人。
果然,当老诗人展开诗卷,看见《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时,眼睛竟越睁越大,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读罢,他连连称好,忍不住地再玩味几遍。
然后,满眼欣喜地望着白居易说:“有这等好诗,长安之米即使贵于黄金,你住在这里也是很容易的事。”
从此以后,白居易和顾况就成了忘年之交。
在顾况的鼎力提携下,白居易很快就在京城赢得了诗名。
后来,白居易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被授予周至县尉之职。
在这里,他写出了诗坛上最具浪漫唯美意味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有一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
众人怀古论今,不知道怎么着话题就谈到了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上。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当时,白居易正苦于题材都被前人写尽,无法拓宽诗题范围而苦恼。
听到此话,大受启发,于是,那首被称作古典诗歌中抒情诗与叙事诗密切结合的典范之作便诞生了。
更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将此诗命名为《长恨歌》。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
此诗一出,天下赞叹。
陈鸿意犹未尽,甚至还以此为题,撰写了同人传奇《长恨歌传》。
我们知道,白居易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上,《卖炭翁》《琵琶行》便属于此类。
而他的《宿紫阁山北村》也是其中的代表。
当时,白居易前往终南山游览紫阁峰。
下山时,已是傍晚时分,他来到北面的一个山村,走进了一户农家。
一位四十多岁的山民上下打量着白居易,问道:“官人找谁?”
白居易忙上前解释:“我叫白居易,今日来紫阁山游览,下山时天色已晚,回不去了,所以来此想借住一夜,不知道您家里可否方便?”
山民看他是个读书人,说话彬彬有礼,懂得礼节,所以很热情地答应下来。
家里只有山民一个人,他一面倒水一边不住口地说:“老婆孩子都回娘家去了。这几天,皇帝的禁卫军——神策军,经常在这一带为非作歹,我让老婆孩子出去躲躲。”
白居易从背包里拿出干粮说:“老乡还没用过晚饭吧,我们一块儿吃吧?”
山民忙说:“不要着急,我知道你路上又渴又饿,待我备些菜,我们同饮几杯。我柜子下面还存着半坛子酒,因为怕被神策军给抢走,没敢放在外边。”
不一会儿工夫,山民便备齐了几出了下酒菜,又从柜子下面搬出半坛子酒。
他给白居易和自己各倒上一大硫,准备痛饮。
突然,门“哐”的一声被撞开了,几个穿紫色军服、手执刀斧的神策军冲了进来。
他们发现了桌上的酒菜。
只见一个头领模样的人说:“知道老子要来此地,备下酒菜招待,那我们就不客气了!”
说着,夺过白居易手中的酒碗,一饮而尽。
其他几个也围着桌子吃海喝起来。
一眨眼的工夫,桌子上的酒菜被一扫而光。
那个神策军的头领用手擦了擦嘴,对主人说:“这顿算是你们犒劳众弟兄的。”
山民恭恭敬敬地说:“应该!应该!酒菜就是为兄弟们准备的。”
说罢,倚靠在墙角里,大气不敢出。
一个土兵忽然在门外大声喊道:“这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快过来帮忙把它砍倒。”
这时,山民着急了,忙跑出门外哀求说:“众兄弟请手下留情,这棵树已长了三十年,是我祖父带我栽下的,准备为小人的老母亲做寿材,千万不要将它砍伐!”
神策军的头目大声嚷道:“大树是给皇帝修宫殿用的,不听我的命令就是违抗皇帝的旨意。”
白居易忙上前拉过山民说:“你千万不要再争执,现在的神策军正受皇帝的恩宠呢!”
山民不再说话了,眼望着大树被一斧一斧地砍倒了。
第二天,白居易告别了山民,离开了山村。
但神策军闯进山民家的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脑海中。
回去后,他奋笔疾书,写下这首五言叙事诗《宿紫阁山北村》,控诉他们巧取豪夺的罪。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后来,他被贬谪江州,在那里遇到了一位歌女,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琵琶行》,感怀身世,“江州司马青衫湿”。
然后,又升任忠州刺史,一扫不快,就做了一盒胡饼跟一首诗,送给当时任万州刺史的好朋友杨归厚。
诗是这样的:“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意思就是说呀,老弟我忙里偷闲做了盒胡饼,给你老兄也尝尝,看看是否跟长安辅兴坊最正宗、最地道的胡饼媲美。”
胡饼呢,其实就是芝麻饼,由西域那边传过来的,在长安很流行,传说不仅民间,甚至皇帝都爱吃。
而当时长安城最好的胡饼就是产自辅兴坊,相当于如今的网红店。
我们知道,白居易少年成名,久居长安,当时应该经常去辅兴坊去吃胡饼,甚至还学了几手。
杨归厚跟白居易早年在京城结识,同为天涯沦落人,都被下放改造。
杨归厚是陕西人,爱吃面食,所以,白居易除了写诗安慰他他的精神,还烤饼安慰他的肠胃。
日子过得倒也舒坦。
话说这一天,白居易处理完公务,闲着没事,就穿着便服到街上看热闹。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白居易有些饿了。
随便找点儿东西垫吧一下吧。
正好,他看到路边有一家饼店。
爱吃饼的白居易欣喜异常,就买了两个饼,在店里找了个桌子坐下来,吃了起来。
但是,他刚嚼了两下,眉头就高高地皱了起来,太难吃了!
这两饼呀,又干又疲,不仅咬不动,而且还没有任何香味儿。
简直难以下咽。
白居易不想浪费粮食只好硬着头皮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饼店的老板看到白居易这副难以下咽的样子,很是为难。
他从屋里盛出一碗开始水递给白居易说:“先生,喝点儿水吧,慢慢吃。”
白居易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勉强将饼屑咽了下去。
他长长地喘了口气,四下看了看,问那个年轻的店主说:“小伙子,生意怎么样啊?”
店主见这位先生和蔼可亲,便叹了口气说:“”我们的店名叫巴记,也算是我们当地有名的老店,从我爷爷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卖饼了。”
白居易看了看门可罗雀的店里,又看了看手中干巴巴的面饼,心说:“开这么长时间的店没倒闭,也拐不容易的。”
小伙子仿佛看出了他的想法,道:“以前的时候可不这样。当年我爹还在世的时候,每天很早就把饼卖光了。可如今爹娘都去世了,我却怎么也做不出那个味道了。你也看到了,都这个时候了,还剩那么多,这生意眼看就做不下去了,真是愁人呢。”
白居易看着那年轻人很可怜,便决定跟他聊聊,说:“那你怎么不跟着你爹娘好好学学手艺呀?”
店主叹了口气:“唉,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爹娘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还太小,没想到要学手艺。”
年轻人说着说着就要哭了。
白居易有些同情她,安慰他说:“别生气,我教你做饼,只要你认真学,一定能将饼做得又香又甜,跟长安辅兴坊的一个味道。”
“先生也会做饼”年纪的店主问道。
长安辅兴坊的饼,他还是听说过的,但有些不相信白居易说的话。
“我会,当然会了,我做的饼子还很好吃的。”说着,白居易拍了拍身上的饼屑。
然后,信步离开了。
那位年轻的店主看着白居易的背影,发呆了很久。
他也不知道这个人说的是真是假,也不知道这个看起来很有学问的中年人会不会真的帮助他。
谁知道,第二天,他的饼店才刚刚开门,就见外面走进来一位穿着皂衣的官差。
年轻的店主吓坏了,以为出了什么事。
谁知道那个官差既没有强吃强拿,也没有索要苛捐杂税,而是二话不说,就将一个小包袱放在桌上,温和地说:“这是我们刺史大人派我送来的,你好好看着吧。”
还没等年轻的店主问为什么,那个官差就走远了。
店主赶紧打开包袱一看,里面竟然是一大白面饼子。
他拿起来一个吃一口,感觉松松软软的,香甜可口,满嘴都飘着清香。
包袱里还有一张红纸,上面写着饼子的制作方法。
看了这个单子,年轻店主才恍然大悟,原来昨天来的那位先生竟然是刺史大人。
有了这个秘方后,年轻店主开始认真的学习做饼子。
没多久,就做出了和白居易送来的饼一样香。
转眼,到了中秋节,年轻的店主张灯结彩,鸣放鞭炮,再次开张。
鞭炮声吸引不少前来看热闹的人。
大家围在店前看,心想这家伙这奇怪,难道倒闭了也要放鞭炮祝贺吗?
可是,店主并没有关门大吉,而是端出了一筐改良的面饼。
饼刚一出炉,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
只见这面饼外表焦黄,内里喧腾,看着就很有食欲。
一下子就把大家的食欲勾了起来。
忠州这种位于南方的地方呢,以米饭为主,好像没有见过这样的饼子,于是,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大家七手八脚的抢着买饼子尝鲜。
一筐烤饼不一会儿就卖完了。
大家吃着这外焦里嫩又香甜可口的饼子,赞叹不已,“真好吃啊,比他爹的手艺还好。”
就这样,巴记饼店又活了过来。
店主听了这话,急忙纠正说:“今天我们巴记饼店要改名为‘香饼店’,因为方子是咱们的刺史大人给的,我要用他的名字作为店名以示感谢。”
大家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那个时候,用某个名人的名字作为店名是表示尊重,可要放到现在,估计会被告得倾家荡产。
——这是侵权呀。
饼店的生意越做越好,年轻店主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但一直没有忘记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后,这家店主又将饼店的名字改为“香山饼店”。
他甚至还在自己做出的每一张饼子上都印了“香山饼”几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