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篇  (转帖)斜口筒形器考证

竹,禾本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枝杆不粗,但韧性极好,不易折断,且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倍受我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梅松竹”岁寒三友之誉。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随之增加。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了竹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从精神文化方面来讲,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先民奉竹图腾,视其为图腾崇拜物,把竹作为祭祀的工具和祭品。道教和佛教出于教义崇奉竹子,追求竹子所构筑的环境。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和游乐活动以及信仰习俗;进入了人类的仪礼制度之中,在祭祀、 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中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原始人类发展的过程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事实上正是有了原始人类对竹子的崇拜,中国才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竹文化。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辩认出“竹”字符号,说明我国人民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已有了密切关系。
红山文化中的玉管(图1)即是以竹子(图2)为原型而来的。艺术来自于生活,原始人在制作每一样器物时都需要一个依据,不可能凭空想象,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找依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玉管形状与竹子形状的相似性。水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喝水自然也是原始人的一大问题。竹子的空心更好具备这样的这样的功用,可以用来吸水,而不必总是跑到河边趴在那里用手捧水喝。但是竹子易烂且易割伤嘴,于是原始人想到以玉雕琢成一个类似的管状物来代替。
笔者认为,斜口筒形器和玉管的出现具有同样的渊源。有学者考证认为是龟壳的抽象化表示,另有一些学者则把它当作原始先人使用的玉发箍,还有一说法是依形状定名为马蹄形器,但皆属考证阶段,无确凿证据,故笔者提出另一看法:
筒,形声,从竹,同声。本义:竹筒,粗大的竹管同本义。-《说文》;筒,竹管也。-《三苍》;筩,断竹也。-《说文》教吏为缿筩。-《汉书·李广汉传》。注:“竹筩也,如今官受密事筩也。”芽伶伦制十二筩,以听凤鸣。-《汉书·律历志》。又如:筒箭(放在竹筒里发射的箭矢);筒竹(竹筒);筒炙(古时利用竹筒熏烤的一种烹调方法,也叫“黄炙”),捕鱼的器具[fishinggear]。如:筒钓(一种捕鱼的用具),
泛指管筒状器物。可知筒和竹有割不断的渊源,筒即来自于竹。我们一般认为细竹叫竹管,粗竹叫竹筒(图3)。
最早先民是不需要枕头的,他们餐风饮露,像其他动物随处休息,即使在半定居之后,也许还是不知道枕头为何物的,一旦完全定居之后,先民自然需要一个更好的休息方式,柔软的茅草垫在身下是舒服的,头枕在什么物体之上也是舒服。于是枕头慢慢进入人类的生活。起初人类并不会想到竹子,最方便最舒适的自然是枕着手,弯曲的手臂交叉放在脑后恰好适于做休息时的枕头。但时间长了手就麻木酸痛。久而久之,人类便想到和手臂相似的物体代替,竹子以其光滑坚硬,质感较好的优势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最初的枕头或许这样就形成了。但竹子亦有不足之处,如上文所说,它易烂。于是人类又想到另外的替代物品,这就是斜口筒形器(图4)。后来斜口筒形器的作用就不局限于此了,交流时也以其馈赠别人。并且在死后放入死者的墓穴,以示纪念意义,一者自然是玉的品格和价值,莹润光泽且经久耐用,确乎有着永恒的价值,一者也在于筒形器作为枕头和使用者的接触隐秘而持久,仿佛本人的一部分已经留于玉器之中,因而以此做陪葬物品是再好不过了。

X
1 玉管

(0)

相关推荐

  •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陶器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为了研究那些时代的遗存,考古学界发现一种分布于一定的范围.延续了一定的时间并具有共同特征的考古遗存时,往往就把它称为一种"文化"(所谓文化是广义 ...

  • 从工痕欣赏馆藏「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

    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典型的器物之一,因其形状如马的蹄子,因此而得名.扁圆筒状,一端作平口,一端为斜口,平口两侧各有一小孔,斜口外敞,制作此器先采用管钻法,再用绳线类带动解玉砂绕玉芯切割一周相当 ...

  • 认知世事(五百四十八)

    人越是怕丢人,就越在乎别人的看法.越在乎别人的看法,就越会忽略自己的感受. 越忽略自己的感受,就越像木偶一样拼命活给别人看.最后,一步步将真实的自我, 囚禁在了深深的黑暗里.

  • 第四百四十八篇  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

    1971年,在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赛沁塔拉(即三星他拉)嘎查出土了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见图1). X 图1 三星他拉出土的被称为&quo ...

  • 第五百一十八篇 五帝传说

    牛河梁.东山嘴遗址发现后,学者们纷纷进行考证,多与古史传说中有关人物相联系.有的以女神崇拜提出女娲说:有的以发达的宗教祭祀提出颛顼说:有的以女神庙为"帝辛氏高禖"说,并认为是商先文 ...

  • 《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四十八首《湘江曲》(张籍)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二]        湘江曲 [中唐·张籍·乐府诗]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 ...

  • ●大元大一统志卷第五百四十八 残本五

    奏进 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兰肹 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臣岳铉等 上进 葭州一(神木县 府谷县 吴保县) ◆葭州 神木县 府谷县 吴保县 建置沿革 坊郭乡镇 里至 山川 土产 ○建置沿 ...

  •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四十八篇:大宋山河之人去政在 (二 )吕惠卿弄权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四十八篇: 大宋山河 第十一章 人去政在    二 吕惠卿弄权   除了郑侠,去了冯京,吕惠卿舒了一口气.中书只剩一相二参.王珪平庸之人,不足为虑:韩绛本是条例司旧人,惠卿如鲲之 ...

  • 《画斜红》五百四十八、力不任

    盛馥毫不拖沓,当即言简意骇地将齐.盛两家始于百年前的渊源说与了盛为知晓.她也不曾藏起了什么,不论是当年的"双帝星异相".那初一份丹书铁卷的出处,还是这许多年来盛家于齐家的" ...

  • 第五百四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工艺

    X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至今还是一个谜,我们现在还不能解释史前时代人类是用什么工具来雕刻玉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们经常用来解释古时玉器加工的老话,它被解释成为用比玉更硬的石 ...

  • 第五百四十九篇  文博专家邵国田

    X 上图为首都博物馆展品. 2007年3月24日,赤峰市文博专家.敖汉旗博物馆馆长邵国田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一位收藏爱好者的家里发现了两件废弃玉料藏品:一件是有着明显切割痕迹的碧玉料,发现于红山玉龙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