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禁戏 之 小马五纺棉花

《纺棉花》是清八出中的一出,清八出讲的都是女人谋害亲夫的事。全本的包括:张三娶亲、出外贸易、张妻私姘、归家调戏、泄露奸情、姘夫设计、谋害亲夫、公堂受审、法场凌迟等场次。
究竟《纺棉花》的剧本产生在何时,不得而知,但在同治年间是三庆班孙大常的拿手戏,孙大常后来入春台班,仍以此戏而著称,此外还有宝盛和班的路三宝也以《纺棉花》和《也是斋》为著名,再后来,北京海慧寺出了马思远命案,各戏园开始争演《马思远》,而《纺棉花》逐渐被遗弃,其实《马思远》的出门、调情、通奸、谋害、破案、验尸、公堂、法场等场子完全是《纺棉花》的套路。
光绪末年,小马五阴差阳错地在北京演出过一场《纺棉花》而引起轰动,从此开启了该戏争相演出又多次被禁演的历程。
小马五本名马华亭,回族,河北沧州南关外人,后移居天津河东沈庄,幼年时就很喜欢戏曲,十三岁入田际云的玉胜和科班学艺,先学梆子老生,后改旦角,他嗓音宏亮,在平津两地演出时很平常,但其聪明过人,在天桥演出之余,每天除了正常演出外,他就去光顾杂耍场,把各种杂耍看了个遍,也都偷学会了。
有次在燕喜堂演出时,老生误场,小马五自告奋勇要替演一出小戏,告诉管事的演《纺棉花》中张三归家一场,等老生扮好戏,再让张三上,这戏就算完了。当时小马五打扮得跟《探亲家》中小媳妇一般的装束上场,念完了上场白,就边纺棉花边把从杂耍场偷学来的东西依次演唱,没想到台下观众挺喜欢,唱完一个再来一个,小马五一演而红,正式改唱花旦,他的《纺棉花》也红遍天桥,随后到天津演唱也是一样受欢迎。
《纺棉花》走红之后,小马五又发挥其特长,自谱新腔,还发挥其才能,首创生旦净丑各唱一段,一人兼唱《二进宫》的生旦净也是他首唱,什么刘宝全的大鼓、津韵靠山调也都惟妙惟肖,当时京津盛行的简版、跺板他一气能唱几百句。

小马五天生一副媚骨,别有风韵,在当时保守的时代,掺杂各种小曲蹦蹦,虽然极受中下层社会欢迎,但其浪漫风流的做派,被世俗所不允许,且各伶纷纷学演,也都是单演《张三归来》一场,也都以杂耍歌唱为号召。不久《纺棉花》,便有人上书朝廷,被官府认定为有伤风化,遂禁演。

早年的反串戏不轻易演,只是偶尔或调剂观众耳目,或年终封箱时串演,自小马五《纺棉花》创排之后,梨园界就经常反串了,亦不按规矩演唱,这在当时的梨园界影响很大。
清末民初的时候,中国处于动荡时期,当时政府对文化领域管理也比较宽松,在这个时候,《纺棉花》一剧又悄然兴起了。1912年北京开放女伶演出之后,这个戏就以坤伶为主了。在民国之前,由于上海禁演淫戏,所以《纺棉花》一直没有在上海演出,民国建立之后,南方开始有男伶演此戏,坤伶只张文艳一人。
1914年陆菊芬小阿四演出《纺棉花》又以浓艳取胜,开场王氏抱着啼哭的婴儿唱小曲,左索右拂哄入梦乡,忽又惊啼,又婉转低唱,大有深闺寂寞少妇怀春之意,婴儿睡熟,开始纺棉花,若意懒情牵,娇软无力,手扶胡琴唱小曲,一副思夫之情,张三在窗外偷听,心声疑惑,投金一段亦形客尽致,迨即入门,正叙离别之情,忽婴儿啼哭,张三将婴儿抱起嘲笑,打情骂俏,妙趣环生。
对于演员来说,这个戏省时省力,按现在时髦话说,又容易自带流量,所以在1922年以前,北方梨园界中有句“不会唱戏的唱纺棉花”的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唱《纺棉花》的大多都是刚出科的,无技艺的。
《纺棉花》以学唱小口大鼓为最佳,实则除大鼓外无什么情节所言,并且逐渐发展到诲淫,到民国十年(1922年)时,该戏可以说是红遍京津沪,不久即被禁演。坤伶碧云霞悄悄改名《发财回家》,淡化了其中的情色部分,改唱南方小曲等,但不为观众所认可。
民国十五年(1927年)碧云霞于年底会演《大溪皇庄》,将《纺棉花》中的串演加入,因为表演妖艳而被警局禁演,她将《纺棉花》改名《络纬娘》重新上演,兼南北名曲于一场,声容并茂,而太阳一出照楼上一段,几声唉呦,就令人销魂,又大卖色情噱头,当日即被禁演。
在民国十五六年的时候,小马五在天桥演出,又标新立异地加工了《纺棉花》,歌曲翻新,声容妖冶,使人耳目一新。坤伶也纷纷仿演,由最初的穿乾靠色褂裤梳大头,接近于戏迷传的扮相,改为烫发旗袍,当时报纸上就曾有这样描述“高跟其鞋,烫其青丝如云,裸其手臂,出落得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如柳其腰,行一步可人怜,盛鬋丰容,令人之意也消”坤伶唱《纺棉花》可谓是怎么时髦怎么来。
因为没有找到更早一些的《纺棉花》的剧照,所以用了四十年代吴素秋演出该戏的剧照。
《纺棉花》在北京很火,几乎坤伶都要试一试,主要是能叫座,可以穿时装上台,还能出风头,一举多得,就不管什么牺牲不牺牲色相了,在表演上的大胆开放,引起官方注意,没多久,也就是1929年12月27日,社会局函告公安局,为维护社会风化,对天桥各戏园进行查禁,并禁演了《大劈棺》《纺棉花》等迷信及诲淫情节的剧目。
1936年春节前,开串戏先河的小马五在北京病故,当时益世报的报道中提到“因与同行借剧本发生争执,一气之下,患染重病,经家人将送往他家就医,医治无效而故
这出戏自1929年北京禁演后,特别是小马五故去之后,似乎从舞台也销声匿迹了,但是没过多久,这出戏又从评剧班唱起来了,虽然上座率挺好,但没有引起多大轰动,京剧班的吴素秋南行,使这出戏彻底的火了起来,女伶们纷纷演出,使四十年代成为劈纺年,吴素秋、童芷苓等人也被戏谑成劈纺旦。
请继续关注下一期 劈纺旦

漫谈禁戏 之 禁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