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是报警的孩子

对今天的一位诗人,我们还要求他什么呢?在我们那些拆除的城堡中间,由于一种奥秘和宏大的艺术功效,女性留下了,和平和来之不易的自由也留下了。在战斗中,我们懂得了,这些重新获得的财富,是惟一能说明我们何以战斗的佐证。尽管他并非想那样做,但仅只为了他不排斥他那个时代的一切,他所做的远比向我们解释的要多:他也还是我们明天的诗人。尽管他是孤独的,但他却集中了并且置身于这种伟大的兄弟般的热情中,在这当中,人类收获了他们最美好的果实。我们应该相信,我们今后所要求的,也正是这种具有预见的作品。它们是真理的使者,是已经丢失、但今后我们却日益向它走去的那个真理的使者,尽管在漫长的时间内,除了我们对它说,它是我们的祖国,并且我们已被流放到离它遥远的地方受苦,除此之外,我们对它什么也不能说。然而语言已经形成,光明也已显露,祖国总有一天会接受它的名字,一位今天的诗人,也要堂堂正正地把它喊出,并且为了为现在辩护,他已经在向我们召唤说,它正在“躲藏着,并在普通星体中间喃喃自语”。

——加缪写勒内·夏尔

诗论

文|勒内·夏尔
译|雷光

诗人不能长久地在语言的恒温层中逗留。他要想继续走自己的路,就应该在痛切的泪水中盘作一团。

长诗是狂热的升腾,诗歌是灼热枯焦的海岸的闪光。

诗人是无数活人的容貌的收藏者。

诗人喜欢夸张,但在痛苦中他的嗅觉是准确无误的。

诗歌的清澈溪流,较之其他流水最少受到桥梁阴影的干扰。

诗歌是洗心革面的人心目中的未来生活。

诗是已经实现的愿望的爱,然而愿望仍然是愿望。

诗人站在引力的发端处,象蜘蛛在天空中铺设自己的道路。他多多少少对自己有所隐瞒,但在别人看来却是处在前所未有的炽烈炫目的强光照耀下。

    遭到生活反驳的经验,是比其它一切更为诗人喜爱的东西。

  在诗的内容中应当有同等数目的秘密隧道、手风琴孔眼和未来因素,阳光普照的港湾、诱人的蹊径和彼此呼应的生物。诗人是这许多构成秩序之物的统率。而这个秩序又是不安定的。

  诗人是报警的孩子。
  诗歌的任务既然是赋予我们无上权力的同时,使我们失去个性,那么我们就要通过长诗的力量使诗丰满起来,使一切得到显示,即使是受到个人自负的歪曲也罢。
  长诗是我们抛给死亡这副丑恶嘴脸的生活碎块,然而,要抛得尽可能高一些,以便使它们越过死亡,落到被标示为统一的世界里。
  诗人在自己走过的路上应当留下的不是论证,而是足迹。只有足迹才能引导。
  诗歌——这不仅仅是语言,而且是我们所渴求的生活为了无与伦比的现实的到来而发出的无声的、绝望的呼唤。它能躲避腐朽,但不能躲避毁灭,因为它也经常遇到我们大家面临的危险。然而它是唯一的,无疑能够战胜腐朽死亡的。美,在远处游动的美就是这样,它从我们那颗时而理智得可笑、时而敏锐得惊人的心灵的幼小时期就出现了。
  诗歌的唯一兴趣就是经常的失眠。
  在诗歌中,我们只是停留在即将离开的地方,我们只是创造与之疏远的东西,我们只有消灭时间,才能获得长久的时间。
  诗歌将永远是,将首先是一种被刑讯室阻隔的奔逃,——也是一种信念,相信这次奔逃,拼命的、竭尽全力的奔逃终会成功。
出自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

勒内·夏尔(René Char),二战后法国诗坛最具影响力的重要诗人,出生于普罗旺斯地区沃克吕兹省。他是极少数在生前即入选伽利马“七星文库”经典的法国作家之一,亦是海德格尔访法时唯一希望当面拜会的法国诗人,更是加缪、巴塔耶、阿伦特、福柯等欧洲思想家多次在著作中征引的对象。勒内·夏尔的诗短小简练,却迸发着强大的语言密度,跃动着震撼人心的美。每一份诗意背后,都包含着生活的重重一击,蕴藏着沉重与痛苦,蕴藏着对虚无的抵制、对荒诞的愤怒、对美的执着,让人感受到大地的重力与天空的高远。他的诗句如淬火的利剑般劈开人类内心的黑暗,如烛火般在暗夜中闪光。夏尔的诗歌为人类的生存确立起坚实的维度,坚定地在大地上栖居,抵御平庸与荒诞的侵袭。他对于词语的使用本身,也在不断敲打着流俗,让每一个词重新在根源处绽放光彩。夏尔早年曾投身超现实主义运动,20世纪30年代末由于深感超现实主义的弱点而逐渐与之疏远。40年代维希政府时期,投入法国南方的抵抗运动并成为普罗旺斯地区的游击队领袖。1938—1945年,他在与纳粹抗争的同时保持着诗歌创作,但拒绝在任何刊物发表任何作品。直到1945年法国解放后,他才正式回归诗坛,连续发表《唯一幸存的》《修普诺斯散记》《粉碎诗篇》,并于1948年在收录这三部作品的基础上推出了为其在法国读者及诗歌史中真正奠定地位的成名作《愤怒与神秘》,至今已累积销售近十万册。《愤怒与神秘》被法国学界视作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的作品属于“早期夏尔”,而从这一部作品开始,夏尔进入了一个诗人真正的壮年。后续出版《早起者》《寻找谷底与顶峰》《群岛般的话语》《溯源》《遗失的赤裸》等诗集。(张博/文)

图源:电影《戈达尔,爱情与诗歌》(2007)


策划:杜绿绿丨编辑:鸾扁扁(实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