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48.守住中定往开打

守住中定往开打

——节选自《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守住中定往开打”,这是杨露禅先生在一次离京之前,传给全佑先生的一句话,全佑先生由此开悟。这句话显然很重要,但是武术界现在对这句话有很多误解。比如,什么是“打”,很多人理解为技击。实际上,他说这句话的核心,也是讲的盘拳、推手、当然也包括技击。你比如我们练太极拳,也叫“打拳”,打了几趟拳,这里打拳,就是练拳的意思。“守住中定往开打”,其实就是守住中定,往开了练。练拳也要守住中定,姿势要开展,推手也是一样,守住中定,姿势要开展,大开大展,大虚大实,大松大柔,大无大空。不是一说打,就是打人。不是这个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真传,这句话就是真传。这句话很简练,但真能做到可不简单。(微信公众号:潜真堂)

【杨澄甫先生拳照】比如“守住中定”,怎么才能守住中定?“中定”在什么地方?你要不能把全身完全松开松透,身上松开松无,你就谈不到“中定”。功夫练不到的,往往容易误解:你都没了,你还有中定吗?对,非得身上空了没了,才有中定。你完全松开了,皮肉筋骨、五脏六腑全都松开,松来松去,你本来的劲并没有消失,而是全部松到你脚下。太极拳要求不用力。不用力,你本来的力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由分散在全身,集中到了你的脚下。打个比方,我们天天练拳,天天放松,你练的功,是你的收获,脚底下就是仓库,每天的收益都往仓库里头收。你的功夫越纯,你的收获越大,你仓库里头的东西越多。到推手的时候,或者是真遇到事情的时候交手,那时候的力量从哪儿来的呢,从脚下来的。所以拳论上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个手指,也不是完全指的手指头,为什么说“形于手指”呢?因为手指最灵。对方推手推到我们那个点,那个接触点就像手指那么“灵”。“问”到什么地儿,什么地儿给你答复。手一接触对方,信息就传到脚下,由脚下再返回来到这个接触点上,或者拿,或者化,或者走,或者变。所以《乱环诀》里头说,“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便成功”。你脚底下没根,没有中定的力,你就是“空乱环”,就是连揪带扯,那不叫“乱环”。

【吴鉴泉先生拳照】太极是圆环无端。所谓“乱环”,就是周身无处不太极,非一寸没有环,非一寸没有圆。这个“圆”,大也叫圆,中也叫圆,小也叫圆。过去老先生们讲,“我的功夫就是黄豆粒那么大的圆”,比他功夫再好的,人家的那个圆就像绿豆那么大,意思是这个“圆”越小,这个劲就越精。所以有这么句话: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他不是真的不动,他是由脚底下传到这个点上的“内动”,你在外形上看不见他的“动”。这就是:“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就叫“自然”,自然反应。过去有句话:“球投鼓,球碰壁。”这就是“守住中定往开打”的原因。这不是玄说,我见过的三代人,他们推手都是这个劲,走的集中、走的小,弹性非常准确,推出干净漂亮,双方都非常舒服,又养生又练功。现在这个技术太少见了,有些老师也带着学生上网表演,也走不出这个劲来。不用把推手简单地看成,我能把人推出去搡出去,我能把人用反关节撅出去。这也可以叫功夫,但是功夫和功夫不同,我们要攀高峰。传说当年杨班侯问他的父亲杨露禅,父亲的功夫能到什么程度。杨露禅先生说,如果真要按太极拳的高峰来说,太极十三势如果是一个十三层的宝塔,我抬高了自己说,我练到了七层。王子英先生当年也问过他父亲王茂斋,说您的功夫炉火纯青……王茂斋先生说可不是这么回事,他说,太极拳这三个字,就在前门楼子上面挂着呢,我练的这个功夫,刚到了马道拐弯的时候,没真正看见太极拳三个字。老先生们这话,是谦虚,也不是谦虚。太极拳是艺无止境,我是过来人,我见过两代老前辈,加上我自己的实践,只要路子走对了,推手的路子走对了,盘拳的路子也走对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你再有好的伴儿去练,你的进步永无止境。我回忆自己练拳,原来也是力,也是这么过来的。慢慢地,听老先生们反复讲,看拳论,自己再慢慢实践,这么一步一步,慢慢找到了这个东西。再教学生,教学相长,这才慢慢积累了这么点东西。我接待日本代表团20年,当初咱们没有录像,他们有,从20年前到现在,都有录像。后来人家把这20年的录像给我了,你可以看到这20年里,一年一个变化,三年一个大的变化。现在我走的,完全是手上和脚上的结合,这个“小劲”算练出来了,确实不容易。这得自己不断总结。

(0)

相关推荐

  • 悟劲与练劲|不要只顾练拳还要独立思考……再议太极拳的“懂劲”

    太极拳的"懂劲"之重要,为习练太极拳的人所熟知. 令人费解的是在一些人的眼里,竟然成为了"偏执"之重:强调"悟劲"的人说,套路练习熟练就可以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

    卷中·答聂文蔚   春闲远劳迂途,枉顾问证,惓倦此情,何可当也!已期二三同志,更处静地,扳留旬日,少效其鄙见,以求切劘之益:而公期俗绊,势有不能,别去极怏怏,如有所失.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欧阳崇一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罗整庵少宰书

    卷中·答罗整庵少宰书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拨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周道通书 与 卷中·答陆原静书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

  • 传习录‖04.掌中鸟不飞

    掌中鸟不飞 --节选自<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 大家都知道杨露禅先生有"掌中鸟不飞"的绝技,不知道的是王茂斋先生也能做到.这事还困扰了温铭三先生许 ...

  • 《传习录·卷中13·神而明之》译文

    神而明之· 此篇原为<示弟立志说>. 每天清早,学生拜见行拱手礼后,老师要依序向每位学生提问:居家时爱亲敬长方面,是松懈疏忽还是情真意切?温 清定省的礼节方面,是欠缺着还是在实践着?在路上 ...

  • 《传习录·卷中12·启蒙之道》译文

    古时候的教育,讲授的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以后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因而先王的教育之义也就不存在了.现在教育学生,应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唯一的内容.有关教育的方法,应当通过咏诗唱歌来激 ...

  • 《传习录·卷中11·致其良知》译文

    致其良知· 此信为陽明先生与聂文蔚的第二封论学书信. 此书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写于广西,为王陽明的绝笔书信. 来信已收到,得知您最近在学问上大有进步,欣喜难以言表.认真阅览数遍,其中呈还有一两 ...

  • 《传习录·卷中10·人即天地之心》译文

    答聂文蔚 聂文蔚(公元1487--1563年),即聂豹,字文蔚,号双江 .江 西永丰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傅.1545年,被捕入狱.出狱即居家十年,后被起用为平陽知府,修兵练卒,整顿地方军务,颇有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