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听古典音乐对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的成人学生里面有两类是比较典型的,一类是有一颗学钢琴的种子从小就种在了心里,另一类是因为常年听古典音乐,非常喜欢,希望有一天这些旋律也能从自己的指尖流淌而出。第一类学生对于古典音乐的聆听和了解一开始都是比较少的,但是在钢琴科学有序的学习中也慢慢爱上了古典音乐,当然这也是有过程的,从刚开始的听不懂,听不进(变成BGM划过),听到片段段落被吸引,听明白,听进去,好美,好感动......会有一些学习中的心路历程。弹钢琴也是包含但不限于古典音乐承载和传达的一门听觉艺术,除了学习和训练弹奏技巧以外,听在弹和学的过程中同等重要。

后者会分享一些他们最喜欢的作品和感受,也许有时候描述出来的理解和意向可能和作曲家的心境和想法有差异,不过,那又能怎样呢,就像肖邦的《雨滴前奏曲》,科尔托的理解和他本人的写作环境和思考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并不妨碍曲目的感受与传达,千人千面的作品是极具想象空间的,这也是纯音乐的美妙所在,调动了人类的特殊技能,想象力。这也是巴赫的音乐,以及很多经典的作品为什么特别耐听的原因之一。这些作品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依旧能够被传播开,被广泛引用的。

周末午后,阳光慵懒,落地窗前,一杯冰块撞击杯壁的冷饮或咖啡,来一首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曲目,流淌的旋律中有水波的荡漾,有驱散心里雾霾的阳光,有勇敢前行的力量,生活中很多美好的情感与回忆在旋律响起时被唤醒。那一刻突然静了下来,脑子里纷飞的信息突然停驻了,这一刻都空了,流进了脑里,流进了心里......可能古典音乐就是一颗种子,有时候学习乐器只是载体,想要亲身体验这样的旋律呈现和感受,这也是有些学生会说,《卡农》《献给爱丽丝》《少女的祈祷》等等可能是听得最普遍的古典音乐了,但是自己弹的时候真的感受完全不同,而且再次理解了这首曲目。

能够在大浪淘沙中留存下来的古典音乐,都不是无病呻吟的忧思,而是有血有肉有性格的鲜活的音乐家性格,选择,命运与时代交际,碰撞时候的感受,我们会用文字记载,音乐家会用音乐进行记录。

他们也会遇到工作中的不顺或不受重视,比如巴赫有20多个娃要养,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有脾气也要为兜里的钱考虑考虑.......

也会遇到新作品发表不顺或者不受喜爱,甚至被否定,如斯特拉文斯基,在否定的浪潮中逆生长.......

也会遇到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或者没有办法走到一起,如勃拉姆斯短暂的暗恋与青春时光......

也会遇到两情相悦终成眷属时感觉赢得了世界,如舒曼和克拉拉以及他的《春天交响曲》......

也有人活成了别人都羡慕的洒脱不羁的样子,用才华俘虏世人,也坐享世间繁华美好与纸醉金迷的李斯特......

等等,等等。他们的喜怒哀乐,生命体验,时代交锋,都用他们的才华与努力书写了下来,也变成了变化时代中的永恒的瑰宝。

古典音乐的另一大魅力也在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年龄段,可能听同一首曲目,甚至同一个版本,都会觉得听到了不一样的感受,捕捉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因为阅历不同了,经历的事情,见到的人,见到的风景,感受到的世界更大了,所以很多东西再去聆听体验的时候也会发生变化。就像穆特以音乐神童的身份初出茅庐时与已经暮年的大师卡拉扬合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到十来年后再次演奏,那一刻感觉到真正拥有了它,理解了它,倾听了它。

古典音乐之所以能到现在这个时代还能不断流传,自然有它存在和流传的道理和原因。当然,融入了时代的血液,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也许曲目还是那张谱,但是演绎的方式和手法,随着具有现代思想的乐手,音乐家的表达,也更能唤起时代同仁同好和现代观众的共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