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刘宏宇《听爸爸讲你过去的事——天安门·大庙·毕加索》

【阅读悦读丨散文】刘宏宇《听爸爸讲你过去的事——“合作”日记》

文/刘宏宇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著有《管得着吗你》《红月亮》《武王伐纣》《深水爆破》等多部长篇小说。主笔、主创多部影视剧本,其中《九死一生》(30集谍战剧)、《危机迷雾》(38集谍战剧)已在央视、北京大台播出,《婚姻变奏曲》(30集情感剧)、《阿佤兄弟》(电影)已拍摄完成。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那是一个奔忙快乐的节日——2005年的“五·一”。那时候,逢到这样的节日,都要把前后的休息日倒换一番,凑成七、八天的长假期,以诱使人们到处旅游,把吃穿用基本满足了以后剩下的别的什么都干不了,什么也买不起的钱,花在旅游上。似乎这样,就显得十分繁荣。当然,我们也很欢迎这样的假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我们基本不利用这样的时间旅游——不想凑那个热闹。再说,咱北京可玩的地方就很多,不必非得大老远跑到生疏的地方跟陌生的人们一起排队。

那个假期是从5月1号开始的。按当时的习惯,咱们去了西郊的太奶奶(我的姥姥)家。5月2日,我们开始了自己的活动。

那天,直到下午才出门,费了老大劲儿,找了一处把车停下,再就得步行了。你兴致很高,骑着滑板车,一路呼啸欢叫。到了故宫东华门时,迎面便源源不断地涌来游览归来的人群。沿着紫禁城高大的城墙,从东华门到午门,跟咱们一家迎面而遇的游客少说也有数千之众。一路上,我们不断提醒你注意安全。好在那段路上基本没有机动车,连非机动车也很少。

相遇了无数游客后,咱们进了太庙——故宫东侧的昔日皇家祠堂。我小的时候,那个大得吓人的院子被叫做“劳动人民文化宫”,在我印象里,除了童年的“六·一”儿童节,其他时间都很静。我们去的那天也是。于是,你的声音在那大而静的氛围里,就凸显了,就有些回荡。看得出,你喜欢那地方——洁净、肃穆、苍松翠柏、红墙碧瓦、金壁辉煌。

你当时并不能理解那一切中蕴涵着的古时无上的君权、古人惊人的勤劳智慧,以及那些勤劳智慧和君权所创造、聚敛的无以伦比的财富。我小的时候也不理解,只是奔放在那博大里。你也是差不多的——在大院子里跑啊、叫啊、跳啊,还在干涸了的大铜缸里站了站。那时候,已经有些夕阳西下了。

由太庙的南门出来,就是天安门广场。在那天以前,你是去过一次的。可是那次年岁太小,几乎没什么印象。那里总有很多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圣地,也是我儿时嬉闹玩耍的地方。那里曾经发生过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一出太庙南门,就被广场上的人潮吓住了——粗粗看去,至少在十万以上。你骑在我的肩上看了一会儿,大概被那么多的人吓着了,提出离开。当时,我以为,你不喜欢那个地方。

回去的路上,天已经黑了。你没睡午睡,可精神依旧很好。你跟我们大家说话,其中说到了天安门。后来,你又跟我单独说起天安门,说你想去。那壮观的城楼和广场,还是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于是很快,大概就是5月的中旬,我们就又去了。

那天是星期六,长假的游客都走了。天气不是很晴朗,可却凉爽。我们把车停在了一个好地方。妈妈要看毕加索画展,奶奶要去“大庙”。你很是决定不下,最后还是选择跟妈妈走。于是我陪着爷爷奶奶去了“大庙”。

这个“大庙”,虽然那天你没去,可我得提一下。那天我们去的时候,那里是一座被重重保护的辉煌殿宇。看上去还真是肃穆壮观。介绍碑上说,那最早是清初大贵族多尔衮的王府,也是清初实际的政治中心。后来多尔衮死了,他侄子顺治皇帝就撤了王府,把它改成一座寺庙,几经修缮,足清一朝,那里一直是皇家寺庙。因其宏大,“大庙”的叫法就传到了民国,传到了解放后。民国时,那地方荒废了,住了很多贫民。解放后,也没人修缮。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有人重新评估了它的文物价值,才在后来逐步修缮成了2005年5月时候的模样。我不清楚之后它会怎样。可我十分清楚,就在那被称作“大庙”,聚居了无数贫民的时代,“大庙”本身是一所小学,叫做“南池子小学”。

奶奶在那所小学工作了十六年(1970~1986)。我的童年,跟那所小学,跟那座后来被供奉起来的“大庙”,有着不解之缘。奶奶与它的渊源就更不必说了。我们很缅怀地在面目全新的庙宇周围,寻找过去的影子和记忆。我想,我会给你讲“大庙”的故事。就像“和平街西苑”、“天通苑”之于你一样,“大庙”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我一定会带你去看看的。你也许想象不到,在旧城的窄小街巷里,隐藏着那么大那么宏伟那么漂流的一座古代建筑。外地的那些游客们,根本就不可能发现那里。你或许更想象不到,那座庙宇,曾经是我童年的乐园,包藏着我纯真时代的大片记忆。那是绝对值得一观的古迹。那也是绝对值得细细道来的一段美好记忆。

当爷爷奶奶和我循着记忆的脚步徜徉在“大庙”的时候,你和妈妈在欣赏毕加索的杰作。那位热爱和平、热爱艺术、也热爱中国的西班牙大师,在他的领域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推倒了欧洲奉行了几百年的写实主义和宗教画风,以抽象犀利的笔触,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纪元。我没有十分明白当时举办他的画展的官方用意,可能跟“二战”胜利六十周年有关。“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另外的话题了,这里不多说。

值得一提的是,毕加索的画,在大多数成年人的眼里,都不甚了了,当然,指缺乏美术知识和素养的成年人。可看过画展的你,居然说好看。可能是觉得那位老爷爷画得很好玩,也许是妈妈给买的新头饰撩起了快乐的意趣,又或许,你真的觉出了画里那些美好的、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亮点。对此,我不甚清楚,也没想过要问你。绘画传递给人的,本就是感性为主的影响力,毕加索的画就有更多难以言喻的玄绝。妈妈说,也许由于你的幼小纯净,真的可能比成人更能理解他老人家的画。后来,我也隐隐相信,你在静静的展室里,在妈妈身边,在新头饰的色彩里,真的和那位比你大一百多岁的老者,发生了一番精神对话。我想,毕加索一定很高兴——一个一百多年后的三岁异国小女孩,说他的画“好看”,是否能作为他艺不朽的绝妙注脚呢……如果是我,我会非常欣慰。我坚信,毕加索比我更富于洞察力。

那天后来,我们又去了天安门。这回,你终于奔跑在辽阔的广场上了!

放风筝。你喜欢放风筝。我们买了一串小小的风筝。尽管不太好,可仍能放起来。你的笑声在熙攘的广场上,清晰地冲进了我的耳鼓——那是我女儿的笑声。那笑声足以屏蔽一切红尘。我跑得远远的,给你们摄像。镜头里,是欢声笑语的一家人,是充满童趣的祖孙三代,是属于你的童年快乐,也是属于我们的,似乎回到童年的,无比的欣然惬意。

也许,长大后,你会忘记一切——天安门前飞脱的小风筝,静静凝望着你的毕加索,还有到底是没去成的“大庙”。可你会记得一个被爱、被呵护、被爱你的人牢牢记住的童年,一个充满快乐和绚烂色彩的童年,一个飞扬着欢笑的三岁。

2005年6月12日

于北京天通苑家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