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式教育下,这一点一定要警惕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获得斯坦福大学学士学位、加州艺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所写。这本书在《纽约时报》及亚马逊图书排行榜上,长期位居前列,被评论为“应置于所有教养类图书之前”。对如何帮助孩子成长,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次,我们重点解读书中,关于18岁孩子应该做好哪些准备的成长清单,分别是:过度帮助、准备匮乏和18岁丢掉拐杖。

过度帮助

你是在养小孩,还是在培养成年人?即便大多数家长主观认为自己做的是后者,可他们日常的言行却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你在爸妈眼里,永远都是孩子。”“听爸妈的,准没错。”

不可否认,这些话中体现的是爱和关注,但同时也蕴含了包办和权威。在《家庭心理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4个成年的主要标志,包括:接受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以平等的成人身份与父母相处;财务上独立于父母;不受父母与他人影响,自己决定信念和价值观。但来自家长在经验、技能、生活上的过度帮助,减少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比如,在斯坦福大学的校园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大一新生到校报道,快递公司把他的包裹送到了宿舍外的人行道边。因为包裹又大又重,他搬不动,就任由箱子放在那儿。最后,是他的妈妈给宿舍管理员打电话求助,才把包裹搬进了房间。事后,孩子说自己不知道怎样求助,这是养育的失败。在爸妈的一路包办下,一件按说初中生就能解决的问题,难住了大学生。

孩子们不会在18岁生日时,魔术般地获得生活技能。童年才是他们成长的训练场。心理治疗师贝丝·加尼翁:“我的私人诊所挤满了焦虑的家长,他们的反应就是悔恨自己过度帮助。”

 准备匮乏

在贝丝·加尼翁的诊所中,来自全美各地家长讲述的情况,让人非常惊讶。比如:“我的孩子上高三了,可他还不知道如何在地铁换乘,即便是直达地铁也经常坐过站。”“如果我把我家十几岁的孩子带到市区,告诉他们‘自己回家’,他们会哭起来。”“我的孩子从来也不做饭,因为她每天晚上都要做作业。”总之,今天的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准备太少了。

按理说,自己上学、请陌生人帮忙、自己规划行程,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琐碎的小事,是一个长大了的人能够做到的。可当状况出现时,家长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脆弱。

苏珊是华盛顿市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在她接触过的病例中,19岁女大学生群体让她印象非常深刻。通常,在家时,这部分学生都能得到爸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可当她们因上呼吸道感染来看急诊时,她们表现得好像遭遇了世界末日。如果你不给她们吃抗生素,不让住院,不打吊瓶,她们就会惴惴不安。然后你能看到,她们坐在昏暗的走廊尽头,鼻子传来抽泣声,眼泪汪汪地给家人朋友倾诉着自己的巨大不幸。 苏珊说:“她们完全没有应对能力”。

过度帮助造成了年轻人各种准备的缺失,一旦出现状况,他们面临的几乎是心理、精神、身体和意志的全面崩塌。

③ 

18岁丢掉拐杖

不要成为孩子的拐杖,要在他们年满18岁前,培养他们独自面对的能力。作者根据自己10年来作为教务长的观察,参照全美各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建议,归纳出了上大学前,孩子们需要知道何如处理的3件事。

第一件:交流。一出家门,就是陌生的真实世界,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教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而不教他们交流的能力,当他们进入世界后,就不知道如何礼貌地、用目光接触的方式接近陌生人,寻求帮助和指引。父母必须在孩子18岁前,帮他们掌握和真实世界中的陌生人交谈的能力。

第二件:方位。培养孩子的位置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现在的孩子,不管去哪儿,家长都开车接送或陪同,再不济也用打车软件,哪怕他要去的地方走路就能到达。这就造成了,孩子不知道从这儿到那儿的路线,不知道如何选择交通工具,应对交通混乱,更不知道如何制定交通出行方案。父母最好多带孩子走出户外,用地标、景点和孩子喜欢的餐厅、公园做标点,帮他建立良好的方位感。

第三件:管理。在家的时候,父母每天都提醒孩子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吃饭,充当了一个人形提示器的作用。但这样一来,孩子就不知道如何确定任务的优先顺序,不会管理工作量,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这也是他们18岁前的重要一课。

总结一下,“虎妈”“学爸”似乎成了一种风潮,相关的热点文不断激发着父母的“战胜”欲望。可是,学业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父母要警惕自己的过度帮助,帮助孩子实现个体的多维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