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差点做了校长

昨天关于兴伟学院的文章昨天,我看到一所真正的大学:上海兴伟学院发布后,后台收到一些关心的留言:

诸如此类,等等。

担心、关心是因为爱,因为在乎。

我基本上都回复:

确实像个理想国,梦想还是要有的...学校已经走过6年了。

关于兴伟这样一个听上去有点疯狂有点乌托邦的所在,我想补充的是:

我们都在批评和指责教育现状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但兴伟这样“把学校交给学生,连哈佛都不敢做的兴伟做了”的学院可以横空出世,从成立、获得体制内认可的学历和学位证书颁发、存活到现在并将继续发展等等,这本身就让我们看到了一束希望和宽容的光——来自体制内对于教育改革尝试的鼓励和允许试错的宽容、远见卓识,所有的试验和改革都不是为了挑战体制,不是为了成为体制的对立面——体制无处不在,批评易,把梦做出来不易。而这需要体制内外保持友好界面,建立深度联结,有效沟通,厘清目标,达成共识,完整计划,降噪降干扰,调整心态,积极行动,每一步都有检视反馈......

哦,关于学院本身,我没写的还有:

学校没有宿管,没有熄灯铃,所有的宿舍管理也是交给学生自己,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关灯——学校不是监狱,不是军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如果希望他们未来可以管理好一家公司一个领域一个国家一个地球,那么现在就要让他们至少学会管理、规划自己的作息和学习、生活。

其实,想想看读书时熄灯铃响了以后有多少人乖乖睡觉?打着手电筒开着小台灯在被窝里继续看书写日记上网玩游戏的,宿舍里开“卧谈会”神吹海侃的,用棉被把窗户挡起来打斗地主的,偷偷用电炉子煮宵夜的,跑到女生宿舍楼下弹吉它被浇一盆水的,熄灯铃响了还没回宿舍的......别跟我说读书时这些事你没干过,熄灯铃从来都是骗骗老师和宿管大妈的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政策哪里就有对策,尤其是少男少女们一颗颗不羁放纵爱自由的年轻驿动的心呢...

参观那天旁听学生会议筹备毕业典礼事宜,想起当年的我曾经建议策划的毕业典礼,不由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那一年因为要出国,找了一个英语学校密集恶补英语听说的能力,第一个月我老实做学员,有天晚餐后跟校长聊天,我就毫不客气地谈了对学校的一些看法:学生毕业没有毕业典礼,一点仪式感也没有,学校也没有企业文化,招生的方式也没有新意......校长哈工大毕业,有热情有想法的耿直北方理工男,马上诚恳地说那你有啥建议?

我立刻说了一堆想法:作为成人教育,虽然大家来去匆匆,有人一个月就毕业了,但还是应该要有一个毕业典礼,毕业典礼要有激情有感恩有温暖有励志要成为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要成为学生一生中美好的回忆啊,而且学校要有一份校刊,便于师生交流、团队凝聚和学校的宣传推广啊,招生应该考虑口碑营销,要持续服务已经毕业的老生,让他们有好的体验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推荐......

校长听得两眼放光,笑得合不拢嘴,连连说可以,全部采纳,下个月你别做学生了,你来做校长助理,从学生宿舍搬进员工宿舍,享受食宿免费,还给你发工资,平时你可以继续上课学习但不用交学费了。

士为知己者死,自己挖的坑自己填,我麻溜开始干活:

先说毕业典礼

我建议哪怕是一个学员毕业也要有隆重的毕业典礼,校长副校长全部都要出席,后来第一张毕业典礼的照片放在学校网站上,许多老学员羡慕得口水直流,纷纷抗议:为什么我们毕业的时候没有典礼?我对校长说,你听到群众的呼声了吧?校长笑说,回来,都给你们补。

当年我建议筹划的这家英语学校第一届毕业典礼,在博客里翻出来的老照片。

当然,那时我不知道自己多年以后会被公司调去筹建分公司,会去培训部做老师,做督导,做班主任,每个月都要设计课表、培养讲师上岗,周一到周六备课讲课,辅导激励教练学员,挖空心思筹办各种欢笑高歌热泪盈眶的开学和毕业典礼......那时我自然不知道,生命篇章的正文,往往都会先打几幅草稿,先弹一段过门。

说说校刊

我记得办第一期校刊,没有稿件来源怎么办?我想了想,举办了一次作文比赛,题目就是“我喜欢的一位老师”,每位学员都要写,写完交给外教们批阅,我们评选出名次,打印好张贴在学校走廊里,那些外教们可开心了,尤其是被学员写到的外教,纷纷跟作文合影,把照片寄给自己万里之外的亲友,校长对那些学生们高度认可的外教给予奖励,这件事激发了外教们的教学热情,加深了师生之间、学校教职员工之间的感情——因为很多员工本身就是教师和学员,他们也都是像我一样为了学好英语才来学校工作的啊。

所有获奖作文都发表在校刊,这就是创刊号,那些校刊外教们都乐意保存,作为在华教书珍贵的礼物纪念。

当然,那时我也不知道多年后,为了培养学员沟通中的画面感,为了让学员更感性,我会在公司每月组织大家看电影写影评,巨幅的电影海报和我红笔批改后的优秀影评张帖在公司走廊里,其他部门的同事会走来好奇地品评,来公司办事的客户看到也觉得很好玩,感觉这不像一家公司倒像个学校,那时我不知道,后来我会自己创业做企业培训,给员工讲教练的能力,教练的艺术,给企业主做私人教练,讲企业文化......我不知道生命其实有一条主线,会悄悄串联起人生不同阶段的时光珍珠。

还有招生

我觉得服务是招生的源头,那些已经毕业的老生就是最好的销售团队啊,不应该让他们沉睡,也不应该他们毕业了就置之不理了,于是我组织外教给毕业生打电话,电话内容事先统一编写,让老外照着念,主要内容就是你现在生活工作怎么样?英语学习用得如何?希望学校后续还能给你们提供什么服务?学校现在针对老生有一个免费复读一周的福利...其实这个福利是我自己作为学员希望享受的私货哈哈,因为语言学习是终身的,我希望学校能跟踪服务我一辈子。

记得是在周末安排外教们统一打电话,我楼上楼下各个教室跑,了解他们打电话的进度和状况,听取反馈,及时调整话术和内容,老外们嘻嘻哈哈或流利或笨拙地打着电话,好玩的是,所有的毕业生接到电话第一个反应都是不敢相信“怎么会有一个老外给我打电话?”等确认是自己学校的外教打过来的问候电话,一个个都激动得不行,又惭愧得不行,赶紧调整好开始用英语交流,事实上大部分人回去以后就放松了学习,外教们得意地笑了,嗯,就知道你们这些家伙肯定会偷懒,学校现在给老生一个福利,可以免费回来复读一个星期,为了让你们不孤单,还可以免费携伴一位哦。于是大家一个个都高兴得不行,马上想着安排时间回来复读,想着带谁一起回来玩......

毕业生都不会浪费名额,所以都带了新朋友来,新朋友体验后很快又成为学校的新学员。因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氛围都没话说,校长凡事亲力亲为,师资力量也很好,而且还有我们一群这么好玩的人啊。

当然,那时还不知道这叫活动开展,叫创造好的客户体验,不知道后来我会去银行工作,不知道我的一位银行客户会一次就给我介绍25个新客户,不知道后来我会在保险公司给新人培训《销售概论》,其中一课叫《取得转介绍》。不知道后来我会在公司举办的“以客户为中心”比赛拿到中国区第一名,其实就是爱玩,举办各种好玩的活动拉着客户一起开心玩而已,我觉得应该是上帝奖励爱玩的人,快乐是第一生产力。

那时候我们还办足球赛,跟当地学校师生联谊,我们居然在上半场0:3,全队实力明显弱鸡的情形下赢了冠军,原因只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啦啦队!

那么大的足球场,我们真的是卖力地绕场跑啊,哨子吹得震耳欲聋,口号声欢呼声把对方都蒙圈了,搞不清这么明显的实力悬殊情况下怎么啦啦队还这么起劲呢?哈哈反正我们最后就是靠气势取胜,居然赢了,打字到这里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笑,当年一起欢呼的小伙伴们,散落天涯的花儿们,你们还好吗?

照片上最high的就是我们学校的啦啦队啦,左边几个端庄矜持的妹纸是对方啦啦队,看看状态,你知道对方在实力高出我们一大截的情况下居然会输,而弱鸡的我们为啥会赢了吧?右一的女孩最后一次给我留言还在智利,现在不知道在哪,右二是鼓着腮帮吹哨的我,右三的短发女孩是我们学校当时的教导主任,也是我人生认识的第一位女同,她非常大方地向每一位新认识的朋友介绍自己的性取向,她是我认识的执行力最强的人排行榜前三,工作能力一流。

我们学校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冠军,看看这帮家伙,满脸不敢相信,完全没有冠军应有的底气嘛哈哈6666666666

我们策划肚兜派对化妆舞会,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头昏脑胀地吹气球;

我们在楼顶烧烤,飙英语,望星空,乐无边......

学校用的教材是《新概念英语》,当时我们也商量过要不要写一本适合在职人员培训的专用教材......那时我不知道多年以后我会真的写教材,还写了20万字......

后来有一天,校长严肃地跟我说:我打算去环游世界,学校交给你吧,你很适合做校长。

我更严肃地说:我也要去环游世界,哪有时间做校长。

是的,那时因为看了电影《走出非洲》,身边又有一群在云南和非洲做志愿者的朋友,我心心念念要去非洲做国际志愿者,要去援助水深火热中的非洲人民啊,恶补英语就是为了援助项目做准备,所以那时做校长真的对我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啊。

万事俱备,结果没想到签证出了问题,于是我只能先去环游中国,一人一包一双人字拖一本中国地图,挨个省玩过去,来了一次忘记时间的旅行,大半年走了13个省市......

人生中有那么一刻,我差点做了校长,如果剧情是那样的话,今天你们应该叫我三山校长而不是三山老师......

清明回去扫墓,有老同学开玩笑问我什么时候回家乡?我说也许有一天我会考虑回来办一所大学或书院:

学校有学生也开放给所有成年人,找一些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讲有趣的历史人文,城市建筑,聊聊红楼,琴棋书画,带大家读本好书,这样家乡人空余就不会只知道去广场上闲聊,去棋牌室打麻将,去偷偷买马(一种地下赌博),微信群里只能有的没的聊吃完饭去谁家打牌......

写到这里,你们大概能理解我为什么看到兴伟这样的学院会激动得写下那样的文章了吧?这世上总有人起得比你早,看得比你远,走得比你快,但你知道,你们要去的是同一个地方,你们是同路人。

我问带我参观兴伟的学生Chelsea,国外有这样的学校吗?说不知道,我上网搜了一下,看到一篇对兴伟学校创始人的访谈文章后就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目前应该只有兴伟在这么干。

2016年06月08日在兴伟学院, 陈韦明(创始人)和学校师生接受访谈,《陈韦明:把学校交给学生,哈佛不敢做的我们做了》这篇文章说:

“学生自治”的高等学府,全球唯一,就在中国,就在上海。当各种舆论都在指出中国教育的各种不足时,我们在这里亲见了世界最前沿的探索。

兴伟学院位于南汇大学城,前身为曾经著名的拓普职业技术学校。大约10年前拓普出现严重资金问题,出于协助银行进行资产清理,陈先生最初进入拓普开始工作。当时上海的民营学校很多,大多都以拷贝编制内学校的模式进行运营。2010年左右开始,上海的高考人数骤降,并一路下滑至今,需求下降促使民营学校必须走出新路以保证其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体现。

我想了想中国教育最缺什么,缺‘精神’。

学生Samson说,人在充分自由并被信任时会自发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身边的人负责。

在兴伟学院,最大的特色是学生 自治。这意味着,财务由学生参与管理,课程由学生申请开设,老师由学生决定聘请,工资由学生管控发放(薪资由学生参与谈判/或者另外一个方面的:招生由学生参与做面试官)。老师的教学方式类似翻转式课堂,担任的角色是Coach,是引导启发而非教育灌输。大一学生Alex说只要有5位同学共同对某个课程方向感兴趣,就可以向课程和人事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寻找相关领域的教师来开设课程,而后以试讲的形式由学生决定是否聘用教师。甚至学生完全可以解雇老师,只要他们觉得该位老师不能给到他们合适的指导。

最初兴伟学院以专科的教学资质办学了两年,第一年总共7位学生,10位老师。兴伟的教育实验是件在美国都没有人能做的尝试。国际上也有与兴伟类似的大学,他们组成了先进教育的学校联盟,在这个联盟中的7所学校中,David说兴伟算得上是最奇怪的一家。2年前,上海市教委终于授予了兴伟学院本科教学资质,政府的支持是重要的肯定,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种教学规范的压力和挑战。

今天的兴伟学院有70多位学员,4位常驻教授和十几位客座课程导师。在这个曾经容纳上千名学生的美丽校园内,为数不多的学员享受着异常丰沛的教学资源。没有讲座式的排座形式,一般都是便于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原型教练圈。活动策划、预算、执行完全由学生委员会进行,费用也都已涵盖在每位学员已经支付的学费中。

陈先生说自己最大的学习来自于能在每个地方都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从Boston University到Harvard University,陈先生觉得自己的学习很多并不一定来自于学校教育本身,而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真实的经历和感知。他也希望能给到学生对世界两极的认知宽度,先到中国西部的贫困地区去感知,再到世界最发达前沿的地区去体会。

这里在推行的是博雅教育(LiberalArts Education),不设专业只划为“英语”通识教育和主修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教委的常规体系。美国的很多名校最初建校时都是类似的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设置,注重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培养。陈先生说之前和哈佛校长聊天时对方说,兴伟在做的尝试是在哈佛都不敢实验的,名气越大趋于功利化的管理方式就会不断被固化和强化,要保持最初建校时的初心和状态是如此地不易和宝贵。

陈先生说,学生自治是个很好的方式,因为学生会一批批流动,就不容易产生管理方式的固化。而且更棒的一点是,学生自治并不是希望学生的管理能达到如何完美的效果,只有这样,每批新来的学生都还有自己可以来加入改进的机会和可能,而这个经历的过程,就是最棒的学习机会。“如果有一天新生进来觉得都很好了没什么需要去改变的,那就真的糟了。”

整个学校变成了可供学生用以实验的试验基地!这绝不是放手这么简单,这背后是对于体验式学习高度试错容忍更是对人性美好的信任和尊重,是信仰。

......

作为教练,我在兴伟感受到的和看到的,让我最激动和高度认可的,就是兴伟学院的学生自治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了“看人之大”。这几个字说来容易做来难,我在教授28课时的《自我教练CYP》理论课的第一天会讲教练的心法和信念,这心法和信念就是“看人之大”,看人之大的前提是“看己之大”,是相信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都可以搞得定,因为能够看己之大所以能够看人之大,欣赏是心态更是能力,这是对他人的信心,更是对自己的信心,这是看人之大最核心的动力来源。

每个小男孩都喜欢在床上蹦,大多数妈妈担心孩子受伤或把床蹦坏了,有一位妈妈却说:将来你有本事蹦到太空去。后来这个小男孩真的进入外太空,他叫加加林,是苏联也是人类第一位进入外太空的宇航员。

你能看你的孩子看多远?看你的孩子看多大?

在这篇采访中,

陈先生说:

数量不重要,质量才重要;

错误不重要,收获才重要;

结果不重要,过程才重要。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说:教育需要发自内心对青年学生的爱,有“等待一朵花开的耐心”,从当年英语学校校长对我的欣赏、信任和包容,到今日我看到兴伟学院成立缘起和实践成果,都让我感受到这份教育者的爱和耐心,再次感谢平梵老师的邀请,感谢兴伟学员Chelsea的导游,感谢兴伟创始人陈韦明先生的发心,没想到一次学校参观,勾起我如此多的回忆,人生路,果然每一步都算数。

算是昨天那篇文章的余音吧。

2018.5.25三山于上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