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目标不清晰
曾经去给大学生讲过职业规划,我总是反复强调,做职业规划之前,请先做好人生规划。做人生规划之前,请先做好人生目标设定。因为,大多数人,目标不清晰。
好多年前,有一次跟一位大学老师聊天:他是农家孩子,聪明努力,发奋考上本地一所名校,博士读完后谋求留校未果,去了同城另外一所普通大学任教本科,现在偶尔还带研究生,据说从前还可以留校任教,但从他的上届之后就不行了——必须要海外博士学历才有机会任教讲学,他读的是名校,名校是稀缺资源,自然机会难得。
大家都是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聊天中我很自然以为他会谈学术,也想着有机会交流学习,没想到他三句话不离钱。
他抱怨收入低,说如今大学老师要是想增加收入,除了校外接课,就是争取立项目,跑资金,又说工作很累,我弱弱地问一周讲课几节啊?他说每周3节课,他很聪明地选择周一上午,这样只要讲一个上午,余下一周时间都可以自己安排了,只是每次讲完,回到办公室很累,半天不能缓过来,得坐那休息半小时......
所以也就自然没什么精力去校外接课赚“外快”,自然就很羡慕(眼红)那些能在校外经常接课、经常能跑到项目要到资金的同事。
这就叫“很累”?这对话我记得大概是六年前,那时他应该也就四十岁左右。
所以当他礼貌性地问我一周讲几节课?我愧不敢言,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苦力:那时我刚从上海调到杭州帮忙筹建分公司,每周一到周六,早上9点到下午6点,除了讲课,就是招募面试,还要随时准备新人们的辅导,连着讲两天课是家常便饭,同事们都如此,我也不觉得自己特别累。
16年我尊敬的一位老师创业开培训公司,请我去讲教练课,4天的大课,每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就是我一个人讲,第四天讲完,确实有点累,不太想说话,但也没什么,我的老师63岁了,也是这么讲的,有时甚至一连5天讲课,还要飞不同的城市,别的课程我不熟悉,但我见过教练行业里很多老师都是这么讲课的,我也并不敢矫情喊累。
讲半天课喊累?会被打的。别忘了他是个男人,穿平底鞋,我可还要穿高跟鞋站着讲课——这几年也不行了,偷偷换了低跟或平跟鞋了,惭愧。
他羡慕我在外企收入高,羡慕我哪天可以说走就走,出去讲课有“外快”,但他讲一个上午已经累到需要“缓半天”,而且不知道如果离职他能干什么,他舍不得那一份稳定的薪水和待遇,比如每周只要讲一上午课,一个月也就四个上午,就能拿一月的薪水,更别说还有每年的带薪寒暑假。
我问他当初为何想当老师?答曰为了留城,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清闲自在。
我不敢问他的梦想,或者说志向。因为他接下来就在谈如何想办法赚钱买房子,他觉得我教的学员中企业人士多,可以介绍点客户......这样的大学老师,不好意思,我见过的不止一个。
这么爱钱,需要钱,为什么不干脆去做销售拿提成,去创业经商赚取利润呢?
不敢冒风险,太累,也许他会说。
于是享受着每年带薪休假寒暑假,一边抱怨收入低,一边想着校园外的赚钱机会,如此内耗,终究“意难平”。跟他交流,比上课累多了。
子曰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对了,我没听他说过有什么兴趣爱好。大概不能变现来钱的事情,他都没兴趣吧?
我觉得想赚钱没问题,想增加收入也没问题,我做面试就见过好几个大学老师改行做销售,做业务员,曾经给某直销公司的种子讲师培训,里面好几个都是大学老师转行而来,做得很开心。
这类人有现成的榜样,马云也曾经是大学讲师,人家不就下海了嘛。
不仅仅是讲台,常见许多岗位上的人们缺乏职业热情,视手头工作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多年前一个女友告诉我她准备辞职,说太累了,同在外企工作,自然明白“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畜生用”的劳累,她做设计多年,人到中年,小有所成,拿着百万年薪怎么可能轻松,想休息一下自然也能理解。
没过多久,她约我们来听她的收费讲座,尤其是想要我来听听,因为她也想做培训,不过是想做星相学,虽然有点吃惊,但我还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了。
听了十分钟我就起身假装到外面看星星,结束后她一定坚持要我直言相告,我这种耿直girl就“恕我直言”了,只好说你这样纯属瞎搞,你太小看培训了,你既不尊重培训,也不尊重星相学,如果一个学问学了几个月就可以出来讲课,那要么就是这个学问有问题,要么就是这个讲的人有问题。
我问她为什么不讲设计?她做了20年啊,她说,她以前以为自己热爱设计,但现在才明白自己不喜欢——啊,一个以为自己很喜欢的做了二十年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但是忽然一天发现自己不喜欢?她觉得现在很喜欢星相学。
我当时很为她惋惜,一个人走了一半的旅程,忽然发现走错路了,前面不是我要去的目的地,就好像游到一半,已经到了河中间,发现那个彼岸我不想去,想游回去上岸,换一条河,可是体力已经大不如前,该有多懊恼!
我再三问她真的不喜欢设计?真的很喜欢星相学?真的很想做星相老师授课?她斩钉截铁说是,我叹口气,我知道她是多么优秀的设计师,我只好从怎么备课开始,给她讲最基本的授课流程,但她也并没有从此走上授课的道路,几年过去,她做过很多事情,我也学会识趣地闭嘴不说什么了。
大多数人,都很少了解“以终为始”,他们常常觉得我喜欢问人家的梦想很可笑,他们不知道我是在问他们的目的地,就像旅途遇上,问他们要去哪,仅此而已。
大多数人,不太清楚自己的目的地,他们经常做短途旅行,可惜,人生是一次长途旅行,所有的短途,都是“长亭连短亭”的驿站而已。可以一次次短途旅行,但心中要有清晰的目的地:志向,或赚钱,都可以。
如果走到一半才发现前路不是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可是人生还有多少时间可以重来?金庸晚年想做点学术研究,课题都选好了,曾去牛津留学,最后被教授们一番说辞打消了想法:真做学术要耗尽毕生精力,八旬老人金庸算了一下自己的时间,放弃了这个念头。
以终为始,就是偶尔有空想想“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我该如何活我的生命?”想想自己的墓志铭该如何撰写?也许就明白当下该做何选择了。
我喜欢马克斯韦伯这段话:
没有这种被所有局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迷狂,没有这份热情,坚信 "你生之前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沉 寂的期待 "----这全看你能否判断成功,没有这些东西,这个人便不会有科学的志向, 他也不该再做下去了。因为无论什么事情,如果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 ——《学业作为一种志向》
偶而问问自己那些似乎无用的问题:梦想、使命、志向,并不是鸡汤,而是方向,是目的地。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问问自己的墓志铭上人们会写什么?也许会帮助自己清晰要去的方向,清晰当下该如何选择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2018.11.26三山于上海柔慈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