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好友向你借钱,先别拒绝,也别问借多少,聪明人都这样做
生活中,开口跟别人借钱很难,但反过来,不想借又不想伤感情,照样也不容易。这里面的分寸,掌握好了,朋友还有得做,掌握不好,你俩很可能就掰了。
刘伟和马强,多年朋友的交情。有一次,刘伟对马强开口了。
“最近手头有点紧,能不能借我点钱?”“借多少?”马强有些为难,下意识地问。“可不可以先借2万?”“嗯……我现在手头也不方便。这样吧,这里有2000,你先拿去用,可以吗?”“2000不太够,看在老朋友的份上,帮帮忙,能不能多借点?”“那我看看……”
其实,这样讨价还价的交谈,最后,即使马强把2万全部都借出,刘伟也不一定心存感激,他会想:居然还要讨价还价,我们的交情,原来连这点钱都不值啊!
更何况,马强根本就不想借给刘伟这么多,但他第一反应就问“借多少?”,显然大错特错了,为什么?
“借多少”一出口,就失去了拒绝借钱的绝佳机会
面对多年朋友开口借钱,马强上来就把话题集中在“借多少”这个问题上,给刘伟的暗示是:能借+没准还想多借给我点,这么一想,刘伟立马提高了期待。
可问完的结果却是,只给个零头,刘伟的期待,一下子从巅峰跌到谷底。他会想:你如果一开始就不打算借,干嘛问数额呢?既然问了,起码借一半也行啊,只给个零头……打发要饭的呢?
最后,结局很可能就是,马强虽然也借钱给刘伟了,但同时,也失去了原本可以收获的人情,吃力不讨好;而刘伟,就算拿到了钱,也觉得受了侮辱,心里不痛快。
借钱时,每个人在对方心里,都有一个对应的“情感数额”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情社会,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在各自心里,说白了,都或多或少与某个具体数额挂钩,这与亲疏远近、利益有很大关系。
亲戚关系近点的、朋友交情好点的、人品可靠的,愿意借的会多借点;关系远的、没那么交好的、人品差点的,愿意借的会少给点。
比如,平时联系少的同学朋友,突然来借钱,我们心里顶多借个四五千,对方能还则还,不还也就不指望了;而平时联系较多的亲戚借钱,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几万的也会借,但太多了自己也会心疼,还得天天想着对方什么时候能还。
当然,这个“情感数额”,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是不能拿到台面上对比的,否则就成了很不讲情面的事儿。因为,你在别人那里,同样也有个“情感数额”。
正因为这样,当别人向我们借钱时,他们自我感觉的那个“情感数额”,跟我们内心对其认定的“情感数额”,往往是不对应的,大多数情况下,会低于我们认定的数额,这就尴尬了。
所以,一旦你提出“借多少”,把重点放在具体数额上,那你俩的关系,基本离破裂不远了。
人情,一旦用具体数额来衡量,甚至还要讨价还价,结果就是,两个人都觉得自己亏了,彼此还不领情;再加上日后,一个不想还、一个催着要,不管是友谊还是亲情,就在这种要债中,走向疲惫,最后破裂。
有层次地拒绝:别关心数额,先关心原因
遇到别人开口借钱,第一步,先别问“借多少”,而是问“为什么”。
区别就在,你如果上来就问“借多少”,那接下来话题的重心,还是落在你身上,比如对方回“2万”,那意思是“你借不借,看着办吧!”但是,如果你问“为什么要借”,那话题是落在对方身上,对方要提供原因、用合适的语句,来阐述他的理由。
另外,先问原因,一方面体现你关心对方生活,另一方面,也给自己下一步行动提供了思考空间。
而此时,对方提出的借钱理由,无外乎两种:
救急比如对方亲人病危需要钱,或者在明确的短时间内贷款周转不开,等等,这种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能帮则帮,毕竟,谁都有困难的时候。
但是,如果对方的数额过大,我们就要解释清楚,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给对方以援手,对方也不会挑理。
免息就是把你当免息贷款,为了省去跟银行借钱的麻烦和那点利息。
比如对方想要买房、买车,或者其他大件儿。面对这种理由,一旦你借出去,以后,你们很可能就以催款关系为主,对方自觉点儿的,可能主动早点还你;不自觉地,就会躲着你,你们的关系,也会莫名其妙地越来越僵。
那一开始该怎么委婉拒绝呢?
一方面,继续深挖原因,取得对方信任,另一方,给一个自己借不出的相似理由。
比如,当对方说“买车首付不够”时,你可以说,“理解理解,现在好点儿的车,确实太贵了。”千万不要直白地质问对方:凭什么要买超过自己能力的车子?为什么不骑电动车?这样显得很不客气。
你只有跟对方站在同一立场,取得对方的信任,对方也才好向你吐露实情:还不是丈母娘或老婆逼得,要面子不拉不拉。
这时候,你就可以给出一个同样相似的理由,比如“这压力我懂,最近也是,丈母娘过来帮我们看孩子,正琢磨换个大点的房子,现在的空间太小又挤,天天都少不了摩擦……”
你这样一说,原来,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在努力,对方即使再不近人情,也不会说“你的美好生活先等等,先顾我的”这种话吧!
这样一来,对方本来觉得他这个理由很有说服力,结果,你面临跟他同样的困难,他也就不好再纠缠你了,而且你们还可以一起抱怨,同病相怜,增进感情。
在社会上,不像在家或校园,不是每个人都有个好爸爸、好老师,能手把手教你怎么说怎么做,只能靠自己去学去积累,很多时候,你的临场第一反应、第一句话就奠定了你自己未来发展的好坏。
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弄好了,可以帮你青云直上,弄不好,就会有无数双小鞋在等着你。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社会处处是陷阱,很多人就是因为不注意细节,最终在生活中、职场上、社会上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