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清:胰腺癌医案
1.李某某,男性,52岁,吉林人,工人。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痛甚时大汗出,于1964年3月于北京某医院就诊,经消化道钡餐诊为胰腺癌,即住院并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胰头癌。术后患者体质差,上腹部疼痛,于1965年3月到本科门诊治疗,予以中药扶正培本,健脾益气之方,如下:
太子参12g,生黄芪30g,当归6g,白术12g,茯苓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郁金10g,香附10g,元胡10g,薏仁15g,女贞子15g,桑椹子15g,熟地20g,焦三仙各15g,白花蛇舌草15g。每日一剂,三个月后病情好转,疼痛缓解,食欲增加,存活7年后因肝转移死亡。
2.陈某某,男性,60岁。
患者于1988年6月份开始出现左上腹疼痛,纳差,消瘦。于北京某医院作B超及CT检查,发现胰尾部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胰腺癌。1988年8月6日于北京某医院作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高分化胰癌,腹腔淋巴结转移。1988年9月、11月分别作化疗,方案为PDD,5FU,MMC,1989年7月又出现上腹部,腰部疼痛,伴腹胀,再次做B超及腹部CT检查发现胰体部肿物4.9cm×3.6 cm,诊为胰腺癌复发。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证为痰湿瘀阻,治则化瘀抗癌,方药:茵陈30g,山栀子15g,龙葵15g,白英15g,蛇莓15g,白花蛇舌草15g,桃仁15g,元胡10g,赤芍15g,八月扎10g,凌霄花10g,焦三仙各15g,山药15g,党参15g,厚朴10g,大腹皮10g。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一月,疼痛消失,上方再加党参30g,生地15g,生黄芪30g,连服三月,复查B超及CT,胰体部肿物消失,后予以扶正培本、健脾益肾中药。方如下:
党参3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补骨脂15g,生黄芪15g,玉竹15g,郁金15g,扁豆15g,山药15g,茯苓15g,白术15g,阿胶15g,夏枯草15g,金樱子15g,连服三月。1991年12月门诊复查未见肿物,腹腔淋巴结不大,后予以西黄解毒胶囊定期服用。目前仍然健在。
3.朱某某,男性,49岁,干部,病历号021769。
患者于1992年2月上腹部出现一肿物,疲乏,恶心,腹胀,于1992年3月于北做CT及B超发现胰体部一肿物5cm×6cm,3月于该院作手术切除,术中发现肿物侵犯胃后壁。作姑息切除。术后一月于门诊中医治疗,就诊时,身体疲乏,消瘦,纳食少,大便溏,面色;白,查体:皮肤巩膜均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正常,心律齐,80次/分,上腹胀,压痛,可触及包块3cm×4cm。边界不清,舌淡暗,苔白,脉细数,属肝郁脾虚,予以健脾舒肝,抗癌方如下:
柴胡15g,郁金15g,夏枯草10g,赤芍15g,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淮山药15g,扁豆15g,白花蛇舌草15g,鸡内金9g,焦三仙各15g,龙葵15g,生黄芪30g,干姜5g,水煎,日一剂,服一月。
二次复诊时,精神好,面色红润,食饮增加,体质增加,腹胀减轻,无压痛,包块缩小,约2cm×3cm。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证属脾胃气虚挟瘀,予扶正培本抗癌,方如下:
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黄芪30g,枸杞子20g,女贞子15g,补骨脂15g,阿胶15g,焦楂曲15g,川芎10g,桃仁15g,半枝莲15g,菟丝子15g,仙灵脾5g,桑椹子15g,水煎日一剂,服二月。
三月后再次复诊时,精神好,如常人,无明显不适,可参加一般劳动,能坚持上半天班,查上腹部肿物约1cm大小,无疼痛,舌质红,苔白,脉弦。予扶正培本,健脾益肾抗癌中药,方如下:
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6g,姜半夏10g,山药15g,枸杞子30g,女贞子20g,生黄芪15g,金樱子15g,仙茅6g,白花蛇舌草20g,杜仲10g,焦三仙各30g,水煎日一剂,服三个月。
1997年再来门诊复查时,精神好,面色红润,体重增加,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B超显示,胰体部肿物1cm×2cm。
患者为晚期胰腺癌,经中药治疗带癌生存5年,肿物得到控制,充分显示扶正培本的学术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4.林某某,男性,65岁,教师。患者因反复发热1年,低热,并呈进行性消瘦,体重下降达20kg。1994年6月于河南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经B超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3cm×4cm,考虑胰腺癌,同年7月于该院作胰腺癌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物与周围脏器粘连,即行姑息切除。术后一月来诊。
患者精神差,消瘦,全身乏力,上腹部时有不适,或胀或痛,时有恶心,纳差,腰酸,午后低热,头晕,大便干,舌淡白,苔白,脉滑细。证属脾肾两虚,正气不足,予健脾益肾,扶正培本,方用脾肾方化裁如下:
太子参15g,枸杞子15g,淮山药15g,白术15g,茯苓15g,桑寄生15g,续断15g,女贞子15g,熟地20g,麻仁15g,元胡10g,焦山楂30g,谷芽30g,每天1剂,水煎服。
9月10日再诊,服上药后精神好转,食欲增加,体重增加,诸症减轻,上腹部时有疼痛,低热,舌淡红,苔少,脉细弱,证属气阴两虚挟气滞,投以滋阴清热,益气活血,方如下:
生地30g,地骨皮10g,青蒿10g,沙参15g,麦冬15g,太子参15g,黄芪15g,厚朴10g,桃仁15g,丹参15g,旱莲草10g,赤芍10g,夏枯草10g,半枝莲15g,扁豆10g,白薇10g,黄精15g,麦芽30g,水煎每日一剂。
同年10月18日患者复诊时,精神好,面色红润,体质增加10公斤,食欲好,低热已退,胃脘部时有轻度不适感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腹部B超显示,胰腺头部一肿块3cm×3.1 cm,未见肝转移,证属脾虚。治则: 健脾补肾扶正抗癌,方如下:
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淮山药15g,郁金10g,黄芪15g,枸杞子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龙葵10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焦三仙各30g,半夏10g,陈皮6g。水煎日一剂,同时配合服用加味西黄胶囊 (广安门医院自制),每日3次,每次2粒,征癌片4粒,每日3次,二者交替服用。
半年后患者来院复查时,精神好,无明显不适,复查腹部CT时,胰腺部肿块2.1cm×2.8 cm,较前缩小。舌淡苔白脉细,证属气血不足,治以扶正培本,抗癌方如下:
太子参15g,补骨脂15g,熟地30g,川芎15g,赤白芍各15g,白术15g,扁豆10g,茯苓15g,枸杞子15g,生芪15g,七叶一枝花15g,白花蛇舌草30g,泽兰10g,郁金10g,露蜂房10g,焦三仙各30g。间断服用加味西黄胶囊。
一年后患者再次来诊复查,CT示胰腺肿块无变化。患者自觉无不适,未见转移,说明肿瘤得到控制,为巩固疗效,仍用上方继续服用三月。
1998年6月,患者出现黄疸,B超示肝内转移死亡。
本患者为晚期胰腺癌,未行放、化疗,通过中药扶正培本抗癌控制肿瘤,取得较好疗效,生存质量提高,生存期延长,肿瘤在一定时间内不发展,不转移,表明中药是有效的方法。
5,陈某某,男性,63岁,工人。患者1992年3月自觉胃脘部疼痛不适,自服胃药泰胃美一周,症状无明显缓解,伴食欲不振,消瘦。同年4月于宣武医院B超示:胰头部占位性病变3.5cm×2.8 cm,考虑胰腺癌,腹部CT示: 胰头部肿物3.4cm×2.9 cm,查CEA119ng/dl,确诊为胰腺癌,4月27日于该院作手术切除,术中肿物无法剥离,与血管粘连,即行姑息性切除术,术后一月行化疗,方案为PDD,5-FU,MMC,行三个周期化疗。化疗后白细胞下降为2.1×109/L,Hb 1.0 1g/L,BPC 84/L,伴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面色;白,消瘦,舌淡,苔白,脉细,证属脾肾两虚,化疗后正气亏损,治以健脾益肾,补骨生髓。方如下: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生黄芪30g,枸杞子30g,女贞子15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石韦15g,鸡血藤20g,熟地20g,旱莲草15g,丹参20g,焦三仙各15g,赤芍15g,水煎日一剂。
10天后二诊,患者精神好转,乏力减轻,进食增加,复查血象为Hb1 2.3 gL,WBC为5.7×109/L,BPC17.1万/L,恢复正常,后患者再行三个周期化疗,在化疗同时嘱患者坚持服中药,方如下:
党参30g,白术20g,茯苓20g,玉竹15g,淮山药15g,丹参20g,桃仁15g,菟丝子20g,补骨脂15g,白花蛇舌草30g,生黄芪30g,枸杞子20g,女贞子15g,焦三仙各30g。
水煎日一剂,患者在后三个周期化疗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未下降至异常,顺利完成化疗。
讨论: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运用中医肾主骨生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理论,在辨证基础上,用健脾益肾,扶正培本法,可以使血象回升,保证了化疗完成,体现了扶正培本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