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地理眼|姜维一生无法逾越的对手是谁?奸雄司马懿力挺他上位! 2024-05-09 14:08:03 作者简介:幽谷,山东栖霞人,本名路国春,地理学教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擅长从地理角度研究古典名著,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烟台日报》、《教师报》等。三国地理眼之四十四:超级农民前面我们多次提到过姜维的克星邓艾,巧合的是,两个人都有屯田经历。不同的是,姜维屯田是为避祸,不得已而为之,邓艾的屯田似乎倒是主动去做。另外,姜维是无法去打群架了,只好屯田,邓艾却是屯田成功后转型当了将军,领兵与姜维打群架,最终灭蜀。邓艾是义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大概因为出身寒微,加上资料缺乏,其生年只能大约确定为197年。邓艾生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加上幼年丧父,家境可想而知。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强行把当地的人北迁,邓艾作为北迁大军的一员,被强迁到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当了个屯田农民,邓艾由此开始了农民生涯。年幼时,邓艾还当过放牛娃,以至于后来,姜维想挑动邓艾出战时,还找人牵着牛在魏营前走来走去以羞辱邓艾。屯田农民中,有学问的极少,邓艾虽有学问,却因为出身贫寒,加上口吃,开始只是当了一个看稻草的小吏,平平淡淡近二十年后,总算当上了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事宜。但邓艾大概很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时刻想改变命运。即使当农民期间,遇见高山大川都要堪察地形,规划哪儿安营,如何攻守埋伏,自然惹得周围人嘲笑不已。此时的邓艾,是否像极了林清玄先生笔下的那株断崖上的百合花,即使遭到周围的野草嘲笑,依然牢记自己是百合花,从来不忘开花的使命,努力以开花证明自己。“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果然,邓艾遇到了人生的贵人——司马懿。原来,魏国想在东南一带屯田,积蓄粮食,对付吴国,就派邓艾前去调研。邓艾大概敏锐地意识到,一展才华的机会终于来了。邓艾从陈县(今河南淮阳)、项县(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视到寿春。经过调研,邓艾在上交的调研报告中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不但如此,邓艾还撰写著作《济河论》,详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邓艾认为:淮河以南还有战事,每当大军南征,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资很大,劳役繁重。而“陈、蔡之间,土地肥沃,可以减省许昌周围的稻田,引水东下。而今淮河以北屯兵二万人,淮河以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有四万人,边种田边戍守。风调雨顺时,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扣除兵民的费用,每年用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这么多的粮食,足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凭着这些积蓄进攻东吴,必定能无往而不胜。邓艾的论著有没有道理呢?我们看一看当时淮河两岸的形势。 今天的淮河是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那是因为黄河夺淮打乱了原有的水系。在三国时期,淮河有独立完整的水系。从图上看,淮河的支流北长南短,干流接近于魏吴边界,双方在此附近多次交战。所以,在淮河两岸屯田,就地解决粮食问题,可以把原来运输粮食的大部分士兵用于对吴作战,无疑就会有压倒优势。那么,淮河两岸是否有屯田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淮河两岸的自然条件。首先看一下当地的地形条件: 从地形上看,淮河两岸属于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是我国第二大平原。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华北平原的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或褐土,由于长期耕作,早已熟化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壤。再看降水条件: 淮河两岸的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区向半湿润区过渡地带,水分条件比较好。加上这里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热量条件较充足,发展农业的条件良好,完全具备屯田的条件。那么,邓艾又为什么要建议兴修水利呢?我们知道,我国东部为典型的季风气候,淮河两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最大的优势是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季风气候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夏季风的进退和不稳定,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所以,邓艾在调研报告中才提出举修水利,具体做法是拓宽淮阳、百尺两条河渠,并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当时的黄河,含沙量不是特别大,所以具备引水的条件。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邓艾的屯田措施效果十分明显,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总之,在淮南一带屯田,曹魏与东吴边界既有兵,又有粮,即使在战争最激烈状态,也不需要太忧愁粮草不足的问题了。这些都是邓艾的不世之功,如果当时有工程院,他的水平足以当选工程院院士。前面我们说过,姜维也在沓中屯田,同样的屯田,为什么邓艾屯田效果显著,姜维屯田却作用有限呢?从自然条件看,淮河两岸的地形平坦,降水丰富,而沓中多山地,平原面积不大,可供开垦的耕地有限。从两个人的具体操作上,由于姜维沓中屯田的重要目的是避祸,抱着短期目的,没有整体规划,自然也就不会有类似于邓艾的兴修水利、发展地方经济的举措。反观邓艾,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军事行动有通盘考虑,邓艾深知水利是农业命脉的道理,提出“要想屯田,先要开渠”的主张,开凿河渠,建设了发达的水利。邓艾既是超级农民,又是卓越的军事家,他兴修水利时既考虑灌溉,也考虑军事行动,“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遇到邓艾,是姜维的不幸,不仅军事上被碾压,即种比屯田,还是邓艾完胜。 赞 (0) 相关推荐 670期B || 妥妥读《三国》(六十九)斗姜维魏国再施反间记 博主动司马两路攻蜀地/轩诚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上期结尾: 司马昭说,凶手成济大逆不道,应该对他灭其三族.成济大喊,我这是按照贾充传达你的命令而干的.司马昭让人割了成济的舌头,然后灭 ... 司马懿、结巴邓艾和狗、狗、狗日的粮食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结巴邓艾一出场,就提出屯田计划,解决战争中最重要的粮食问题.其实,在早他50年左右,有一个叫枣祗的人,为曹操献策,实行屯田,为曹魏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都说三国争霸,最后竟然三家归晋,那么三国中的曹魏是如何灭亡的呢? 三家归晋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都被晋灭掉,而晋的建立是夺取了魏国的政权.司马氏野心勃勃,从高平陵事变就逐步掌握政权,至司马昭称晋王,司马炎建立晋朝. 司马家族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就是显赫的世家大族,如 ... 邓艾数次击败姜维,更是消灭蜀汉,没想到最终却落了这么个下场! 三国时期才人辈出,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能人异士.在魏蜀吴三个政权中,又属曹魏麾下人才最多,其中有一位将领叫做邓艾,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更是领兵一举消灭蜀汉. 藉藉无名,仲达知遇 邓艾出生于贫寒之家,幼 ... 周瑜、司马、诸葛之后,三国最杰出的军师是谁 在古代三国史上涌现出这么三个军事家.阴谋家.政治家.这三个真的是三国史上的闪亮人物,而且此三人相生相息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局面并且加速了大一统的局面,此三人若有一人倒下剩下二位必无活路.先来说一下是哪三位 ... 三国地理眼|姜维为何丢掉汉中?魏延未遭斩杀,曹魏雄兵根本不敢进犯! 作者简介:幽谷,山东栖霞人,本名路国春,地理学教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擅长从地理角度研究古典名著,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烟台日报>.<教师 ... 姜维一生无法逾越的对手是谁?命运因曹操改变,司马懿力挺他上位 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前面我们多次提到过姜维克星邓艾,巧合的是,两个人都有屯田经历.不同的是,姜维屯田是为避祸,不得已而为之,邓艾的屯田似乎倒是主动去做.另外,姜维是无法去打群架了,只好屯田,邓艾 ... 三国历史人物——姜维(三国时蜀汉大将军)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排名第一的吕布一生最精彩的几次战斗 三国排名第一的吕布一生最精彩的几次战斗:1.虎牢关三英战吕布:2.吕布与曹操濮阳之战:3.吕布辕门射戟:4.吕布与刘备徐州之战:5.白门楼吕布被杀...... 【地理学习】地理眼去看海 地理眼看海 读<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第1期,<辽宁>专辑,主讲与海相关的故事,很有味道.发掘一双地理眼,一起去看海吧! 01 丹东被称为"贝都" 黄海北 ... 【照片解读】 拥有一双地理眼 照片解读有深意 PS:当我想念这群孩子的时候,找出这些照片,热乎乎的呢!好开心!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因为这些地理照片格外鲜活-- 提黄工程 张鑫 拍摄人 :张鑫 309班 拍摄内容 :提黄工程 拍摄时 ... 你有地理眼吗?介意我们交换看看吗? 窗外 ©️陶理 Hermione 2020.09.16 10:19 UCL IOE Library 今天写推送是为了征集作品 主题就是:地理与窗户 其实四五月份的时候我就看见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今年的活 ... 地理眼|岩溶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又叫喀斯特,是可溶岩石地区,岩石溶蚀或沉积的地貌现象.英文名字karst源于斯洛文尼亚地名kras,意思就是裸露贫瘠的石头山.1840年,第一次使用此名,后正式流通. 中国岩溶地区分布面积约 ... 读心三国22|| 贾诩:一生要用一生混,大事不决问坏人 读心三国22|| 贾诩:一生要用一生混,大事不决问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