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1岁入宫14岁封为中宫皇后,从宫中女婢成为中宫皇后最快

历史上的女性有时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动乱时代,更为明显。例如,在动乱不息的南北朝时代,中国的北方就出现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在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发展史上创下过彪炳后世的光辉业绩。

这位曾在封建时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就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冯氏。因为她在临朝称制期间,被其子孙先后尊称为皇太后、太皇太后、死后谥号为文明太后,所以历史上习称冯太后。

冯氏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三年,生于长安成里的一户汉族官宦人家。

当时,冯氏的父亲冯朗担任秦、雍二州刺史,封西郡公。冯家在北魏王朝虽然算不上十分显赫,但也很有权势。

如同中国古代那些非凡人物诞生时天降祥瑞一样,传说冯氏降临人间的时候,冯家的内室闪出一道神光,异常明亮。

冯氏的父亲冯朗和母亲王氏十分惊喜,甚至比日夜盼望得到男孩的心情都更为兴奋,因为他们似乎从这道神光中看到了家族未来的锦绣前程。

不论载入正史的这段传说真实与否,这位伴随着神光降生的女婴,后来确实为冯家带来了无限荣耀,使一度衰败的冯氏家族再次达到鼎盛时期。

冯氏出生之时,距祖上建立的北燕灭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魏太武帝拓跋焘也已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与南朝形成了对峙之势。

冯氏出生后不久,哥哥冯熙就因叔叔冯邈战入蠕蠕(柔然,居于阴山一带的少数民族),被人带着逃到氐、羌中生活,多年以后才找回。接着,冯家突然遭遇了飞来横祸:父亲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了。按照惯例,冯氏因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冯氏在宫中得到了姑母冯昭仪的多方照应。

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选中冯氏做了贵人。这一年,冯氏只有11岁。公元456年,14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

冯后被立为中宫之主,除了她的聪慧与才貌外,也与她在宫中生活多年深谙宫内诸多关节有关。因为,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宫,必须先要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妃嫔不能立为皇后,这在北魏历史上属于“故事”,也就是定制。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献文帝即位后,由于贪权狂傲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欺凌这孤儿寡妇,阴谋篡位,北魏中枢政治又面临严重的危机。

早已胸有成竹的冯太后立即进行秘密布置,定下大计,下令收捕乙浑,镇压叛乱。很快,令朝野上下怨声一片的乙浑便被捕杀,夷灭三族。平定乙浑之乱,稳定政治局势,冯太后表现出果敢善断的政治才干。接着,她再露锋芒,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以杜绝因皇帝年幼再发生朝廷遭奸臣凭凌的事情。

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十八个月的时间。她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

翻开史籍,冯太后勇于改革的蓬勃英姿便会展当今后世读者面前。这一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正说明冯太后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六月,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规定在原来的户调之外,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内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确定其俸禄的等次。俸禄确定之后,再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此法的实施,对普通百姓虽有“一时之烦”,但终能得到“永逸之益”。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冯太后又主持对地方基层组织——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实施了“三长制”。“三长制”即按照汉族的什伍里甲组织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由本乡能办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任三长者,可优复免除一至二人的官役。

冯太后见到李冲的奏疏,赞不绝口,便召集公卿讨论。在冯太后的大力支持下,李冲的建议得以付诸实施。这样,北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地方基层组织,既便利清查荫附户口,又确定了课征赋税的统一准则,防止那些企图逃避赋役者再钻空子,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冯太后采取的这些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次改革对于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北魏政权和拓跋部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和推动拓跋鲜卑和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她为北魏王朝的改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不愧为名垂千古的杰出改革家。

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九月,49岁的冯太后死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她临终时,曾降遗旨,并书之金册,安排了自己的后事。遗旨说:她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其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