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的烦恼》习作教学有感
11月2日上午,我在育英学校观摩了一堂颇有特色的习作课《我的烦恼》。
来自丹霞路小学的陈晓珍老师先是出示了几幅和孩子们有关的漫画,在场的小朋友们已看到漫画立马就沸腾了,漫画中画的不正是自己嘛!看来天下孩子都一样,天下家长也都一样啊。老师把孩子们的烦恼做成了统计图,随之又把烦恼分成“自身”的和“外界”的。
孩子们对于这些烦恼都感同身受,表达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后续写的时候大多有话可写。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情感,而不是只教方法。
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各种想法后,老师就让学生把自己最想与大家倾诉的一件烦恼事写下来,这时候孩子们写的内容虽然比较平实,但是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压力过重,经常要去补习班”、“爸爸妈妈对刚出生的弟弟很好,自己受了冷落”等等。陈老师再展示、点评了学生的习作后,又出示了老师自己的下水文。
老师的下水文,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目当中老师是有威严的,如果老师这时候写自己童年的趣事、糗事,自曝自己身上的缺点,在黯淡老师身上的光环时却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从中捕捉下水文中的优点,是远远胜过我们从网上或者名人名家的范文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我们自身的经历可能也是孩子自身的经历,老师自己写下水文时,自己在这节课中要教的重点会在下水文中体现出来,有量身定做的效果。
我们要给学生呈现下水文或者范文时,一定要让我们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内容一定要非常匹配,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大,让学生习作的提升更有效果。
在习作教学中,先写后导的效果是远远胜过先导后写的。因为先入为主,戴什么样的眼镜,就会收到什么样的观察结果。对于习作实践,尤其如此。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很容易收到老师的影响,往往将老师的讲述视为一种习作标准,老师如果不及时保护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而专注于自身的讲解,就容易给学生在习作中造成负面影响。
作前指导是必要的,作中的提示也是必要的,作后的指导是属于查漏补缺,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都放在作后指导,那有些时候成本太大,我们指出一个题目抛给学生,学生写的内容可能是参差不齐的,在这时如果老师对于习作本身有很强的认知,那么会从众多的学生习作中提炼、总结出这次习作当中学生最大的问题,还需要想出集中的、针对的办法。
同时,以应考为中心的功利性的教学观念使得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高度技术化,习作很多时候会变成技巧的训练,“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结合人生感悟”……“术”越来越精,而“道”却迷雾重重。
目前对小学习作的评价,主要包括语言优美、素材生动、结构完整、内容积极健康、真情实感等。评价就是导向,不同的评价对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有不同的影响。小学生习作十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的训练。在平常的课堂习作训练中,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也不必大删大改,搞得面目全非。
然而,我们老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将“立意深刻、内容健康、材料典型、语言优美”等列为小学习作教学的要求,任意地拔高习作要求,脱离小学生实际,使得小学生觉得习作是那么的高深莫测。而学生们又不得不顺应老师的要求去“挖掘”,去“捕捉”,如此结果就造成了习作脱离了学生实际,造成了习作充斥着“假、大、空、套”话。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成人观察问题、提炼升华的能力比小学生强得多,可自己生活中有多少典型材料可以写?又有多少人能经常经历着轰轰烈烈的大事?
小学习作教学要更加适应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大胆创新,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思路,采用更灵活、科学的教法,善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自觉地愿意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他们眼中及内心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要求老师自己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素养,待到满腹诗书时,有容乃大,自然会形成形成包容万物的气象,自然会炼就披沙拣金的慧眼,才会由衷地引导鼓励学生去表达真我,张扬真我,发展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