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文汇】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新的一年,新的学习之路继续!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上海瑞金医院病理科樊月老师带来的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 BPDCN)是一种临床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的前体细胞。男:女=3.3:1,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61-67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儿童);与EBV感染无关;主要发生于皮肤(64-100%),同时或继发累及骨髓、外周血和淋巴结。2017版淋巴造血系统WHO将其单独列在第九章节。现报道1例发生于皮肤的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并作相关的文献复习。

上海瑞金医院病理科

规范化培训医师 硕士

樊月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9岁。因全身反复发疹1年余来院就诊。患者2015年3月起发现周身皮肤出现红斑,呈结节性,凸起皮肤表面,无明显疼痛及瘙痒,压之不褪色,后面部皮肤也出现类似症状。PET-CT显示全身皮肤及皮下结节状、片状稍高密度影,FDC摄取轻度增高;双腋下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稍大,FDC摄取增高。检验报告示三系减少,LDH;237(正常98-192) IU/L。

2.大体检查

2.1 肉眼所见

“背部皮肤”带皮肤组织一块,大小2.5x1.2x1.2cm,梭形皮肤大小2.3x1.2cm,切面灰白实性质硬。

2.2 镜下所见

低倍扫描图可见肿瘤细胞在真皮内浸润性生长。

10x 肿瘤细胞与表皮之间有无细胞带,无嗜表皮现象。肿瘤细胞呈小片状在胶原之间穿插浸润生长。

10x 肿瘤细胞浸润皮下脂肪组织。

20x 肿瘤细胞围绕神经及皮肤附属器生长。

40x 肿瘤细胞形态较为单一。

40x 与正常小淋巴细胞相比,肿瘤细胞大多为中等大小,核圆形或卵圆形,胞浆少,染色质细腻,核仁隐约可见。

40x 核分裂象不难查见。

2.3 免疫组化

AE1/AE3

CD20

CD79α

CD3

CD5

MPO

CD43

TdT

CyclinD1

CD4

CD56

CD123

Ki-67

EBER

免疫组化小结:
阳性:
CD4、CD56、CD43、TdT、Ki-67(约70%+)
阴性:
T:CD3、CD5、CD2、CD7;
B:CD20、CD79a;
NK/T:TIA-1;
髓系:MPO、CD117;
其他:AE1/AE3、CD10、CD30、CD23、CD123、CD21、CyclinD1、Kp-1、EBV原位杂交EBER。

2.4 最终诊断

“背部皮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 BPDCN)
随访:2017年已去世。

3 讨论

3.1 组织起源

BPDCN是一种罕见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发病率为4/1000万,1994年由Adachi等人首先描述为一种“CD4+/CD56+ lymphoma”,以后历经多种命名,包括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无颗粒CD4+ NK细胞淋巴瘤、母细胞性NK白血病/淋巴瘤。后因Lucio等发现这种肿瘤可以表达CD123,推测其可能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因此2008年淋巴造血系统WHO将其正式命名为BPDCN,将其归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其相关前体细胞肿瘤中。2016版淋巴造血系统WHO将其单独分类。文献报道,PDC既可以起源于髓系前体细胞,也可起源于淋系前体细胞,正常可存在于淋巴结的T区、扁桃体、骨髓及脾脏,其功能主要为产生I型干扰素。

3.2 临床病理特征

3.2.1 临床表现

A:显示面部的紫红色斑块,周围可见小丘疹;

B:显示单发的紫红色斑块;

C:也可形成淤斑;

D:如播散可形成全身瘀斑、瘀点样改变。

3.2.2 镜下形态
  1. 在皮肤真皮内浸润性生长,可浸润至皮下脂肪,一般不侵犯表皮和附属器;

  2. 弥漫,单一浸润的中等大小母细胞(与淋巴母细胞或原始粒细胞类似);

  3. 核型不规则,染色质细,一个或多个小核仁,胞浆少,灰蓝色,无颗粒。

3.2.3 免疫表型
  1. CD4,CD56,CD123,CD43阳性;

  2. CD68胞浆内点状阳性(50%-80%),S-100阳性(25%-30%,儿童多见);

  3. 1/3病例TdT阳性,但CD34、CD117阴性;

  4. CD2,CD5可阳性,但CD3, CD13, CD16, CD19, CD20, LAT, lysozyme及MPO阴性;

  5. 细胞毒标记阴性(Granzyme B、perforin and TIA1)(正常PDC可以阳性);

  6. BCL6、IRF4 and BCL2 可阳性(正常阴性);

  7. EBER阴性;

  8. Ki-67 增值指数20%-80%;

  9. 最近文献报道TCF4及CD123双标对BPDCN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BPDCN经典形态及免疫表型

A:示肿瘤细胞在真皮内弥漫片状浸润,不侵犯表皮

B:高倍镜下示肿瘤细胞核型轻度不规则,染色质细腻,可见小核仁

C:CD4  D:CD56  E:CD123  F:CD303  G:TCL1

3.2.4 分子学改变
基因重排:Ig、TCR重排均阴性;
2/3病例有染色体核型异常,但并不特异。

3.3 鉴别诊断

3.3.1 就细胞形态鉴别
1、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主要累及儿童和青年,瘤细胞形态呈母细胞样,可见星空及坏死,TdT阳性,可表达B细胞或T细胞相关抗原,T/B重排可阳性。
2、髓系白血病/髓系肉瘤:
两者均可表现皮肤、淋巴结和骨髓受累,也可表达CD4、CD56、CD123、TdT,但形态上髓系肉瘤可呈片状、他条索状、列兵样排列,伴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MPO、CD117、CD34在BPDCN中阴性而在髓系肉瘤中常阳性。
3、套细胞淋巴瘤,母细胞变型:
形态呈母细胞样,通常≥20-30个核分裂/10HPF,表达B细胞相关标记及CyclinD1可加以鉴别。
4、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增生:
可见于Kikuchi-Fujimoto病和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中,其细胞通常较成熟,非浸润性生长,CD56阴性,Ki-67增值指数通常小于10%。
3.3.2 就发生部位鉴别
1、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临床上通常表现为1个或多个溃疡性结节或肿瘤;镜下为密集的真皮浸润,一般不累及表皮,病变可以延伸至皮下并累及皮下组织,大的异型细胞融合成片,富于中性粒细胞变异型可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通常CD30强阳性(肿瘤细胞膜和高尔基复合体),TCR重排阳性也可鉴别。
2、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临床通常表现为孤立性、多发性结节,皮肤斑块,上肢和躯干同时受累,罕见表面溃疡形成。镜下通常以脂膜炎方式累及皮下组织,极少累及真皮;血管中心性生长少见,小-中等大小的肿瘤性淋巴细胞围绕单个脂肪细胞生长,可见核分裂,组织细胞及血管浸润。免疫表型: CD3+/CD8+/CD4-/CD56-,表达细胞毒标记,TCR重排阳性。
3、蕈样霉菌病伴大细胞变:
临床从皮肤斑片期到斑块期到肿瘤期,进展缓慢;组织学:多少不等的表皮浸润,Pautrier微脓肿。TCR重排阳性也可鉴别。
4、非原发皮肤但常累犯皮肤的淋巴瘤:
如: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及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这些肿瘤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学异常。

3.4 治疗及预后

3.4.1 预后
  • 中位生存期:10.0-19.8个月;

  • 儿童预后好于成人;

  • 预后差的因素:骨髓及外周血累及、TDT低表达、CD303阳性、Ki-67增值指数低, CDKN2A/B 缺失、DNA甲基化通路激活。

3.4.2 治疗
  • 主要采用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相关的诱导治疗、自体移植;

  • Elzonris(Tagraxofusp-erzs)为美国FDA唯一批准治疗BPDCN的药物,其靶点为CD123。

小  结

任何由单一的中等大小未成熟细胞组成的浸润,尤其是累及皮肤或淋巴结的,但不浸润表皮的肿瘤都要考虑到BPDCN;CD4/CD56强阳性表达提示BPDCN诊断,但不能作为唯一的诊断标志物;PDC特异标志物(如BDCA-2、CD123、TCL1、CD2AP、BCL11a)对确定诊断非常有用。
参考文献:
【1】Swerdlow SH, Campo E, Harris NL,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Revised 4th edition). IARC: Lyon 2017.
【2】Adachi M, Maeda K, Takekawa M, et al. High expression of CD56 (N-CAM) in a patient with cutaneous CD4-positive lymphoma[J]. Am J Hematol. 1994;47(4):278–282.
【3】Suzuki Y, Kato S, Kohno K,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46 cases with CD4+ and/or CD56+ immature hematolymphoid malignancy: reappraisal of 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and related neoplasms[J]. Histopathology. 2017;71(6):972-984.
【4】Sukswai N, Aung PP, Yin CC, et al. Dual Expression of TCF4 and CD123 Is Highl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For 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J]. Am J Surg Pathol, 2019, 43(10):1429-1437.
【5】Pemmaraju N, Lane AA, Sweet KL, et al, Tagraxofusp in 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Cell Neoplasm.[J]. N Engl J Med. 2019;380(17):1628-1637.
【6】 周蓓蓓,闫敢,李明,等.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26(6):349-353.
欢迎个人形式转发,谢绝媒体、网站等未经允许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本公众号,并在文首注明「来源:衡道病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