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图说】倪熊《中国最早的文化之龙虬庄遗址》
图文/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高邮城区东北部的龙虬镇,东邻三垛镇,南与卸甲镇接壤,西接高邮经济开发区,北连周山镇、司徒镇,龙虬镇北有一块平面近似方形、四面环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高地,就是距今约7000-5000年前的龙虬庄遗址。
两个源点的意义很重要:一是这里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残片上刻有八 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左行四字,以直线为主,横平竖直,结构有序,笔画纤细,技法娴熟,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字,类似动物侧视图形,第一个似兽,第二个像鱼或鳖,第三个如蛇,第四个若鸟。
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虽然至今为止还没有能够完整释读出来,但是目前我国甲骨文被辨认出来的文字也只占三分之一,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就更加难以辨认了,所以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二是在《筷子春秋》和《中国箸文化史》中,都明确记载了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骨箸是中国最早的筷子,原因在于龙虬庄的先民吃的东西还蛮丰富多彩,因此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追溯到龙虬庄文化,即龙虬庄遗址为中国箸文化之源。
但凡这样的遗址,发现的时候都是一个一不留神的意外惊喜。上世纪的60年代,村民们在这里开挖鱼塘时,挖出了大量陶器残片以及少量完整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但当时社会正轰轰烈烈的搞运动,这类和古代社会沾边的事儿搁在一边暂且无人问询置之不理不去管它就是个幸运。
以后到了70年代风声鹤唳的政治运动稍稍停息下来,正被下放此地的张正祥、纪仲庆两人碰巧是南京博物院的,他们的调查,确认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但是发现也就发现了,确认也就确认了,一直要到20年后的1993年春至1995年冬,有关方面才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
这一发掘,就成为了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后来,理所当然的愈益备受重视,层层加码,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然不至于保护,还得利用,2003年,实施龙虬庄遗址博物馆一期(部落村)工程,并于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
大概在7000-5000年前,这个龙虬庄所属的江淮平原应该还是江苏坳陷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河湖相连,芦苇丛生、水草树林繁茂、物产丰富、水网发达,是一个气候温暖湿润的沼泽湿地平原。
而就在那个时候,龙虬的先民已经不仅会采集瓜果;狩猎动物如麋鹿、獐、梅花鹿等;捕捞鱼虾,如龟、鳖、鲤鱼、青鱼、丽蚌、裂齿蚌、田螺等,可谓山珍水鲜,有荤有素,而且还懂得了如何栽培水稻和饲养家猪、家犬。
前面几项如果还只是出自本能的因地制宜见机行事随遇而安的话,栽培水稻和饲养家猪、家犬则无论如何一定是称得上是人类的文明了,这是一种改造自然的技术,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开端,而不是将计就计见机行事。
而在龙虬庄遗址文物精品陈列室里,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我们能够看到挖掘出土的千年以前的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间的碳化稻米,稻种保存还依然完好。
这座才挖掘了十分之一的村庄,占地面积43000平方米,分生活区和墓葬区。中偏东部生活区有干阑式建筑和地面建筑遗址,其中,地面建筑为长方形,红烧土下铺垫蚌壳层,墙基用植物茎秆两边抹泥烧烤而成。
遗址西偏南部的墓葬区已清理出墓葬402座。排列整齐,葬式头朝东,人骨保存完好。有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址4处,灰坑34个,墓葬402座,工艺精美的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种类众多,形态各异,制作精良。
其中有斧、锛、刀、锄、纺轮、砺石等石器;有用麋鹿等动物的骨角制成的角锄、骨镞等生产工具和骨针、骨锥、骨坠、骨环骨筷等生活用具;有管、环、璜、坠等玉器;还有最具地方特色的各类巧夺天工大批生活用品的陶器,有猪形罐、葫芦瓶、小陶罐、罐形鼎、四乳黑陶罐、圈足壶、三足钵等,形状纹饰作用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造型逼真,有的构思奇妙,不禁令人慨叹古人的聪明灵巧,其制作水平和审美情趣令人折服。
龙虬庄遗址现在开辟成为可以参观游览的景点,龙虬先人劳作、饮食、起居情况也按照今天人们的理解装模作样的全部复原为场景,虽然看着别扭,有点把游客当孩子似的灌输教育,但是这个已然是个按部就班的常规出牌,也就别斤斤计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