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三十九首《寒食》(孟云卿)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寒食

     【中唐·孟云卿·七言绝句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拼音版:

èr yuè jiāng nán huā mǎn zhī,tā xiāng hán shí yuǎn kān bēi。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pín jū wǎng wǎng wú yān huǒ,bù dú míng zhāo wèi zi tuī。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作品介绍]

《寒食》是唐代诗人孟云卿在寒食节时候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于他飘零贫困流落江南的时候。时值江南的繁花开满枝头的寒食节前夕,诗人思念家乡亲人,心情愈加悲伤。进而写到社会现实贫困人家没有开火做饭,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因为寒食节的原因。该诗表现了诗人在寒食节来临之前的思乡之情,以及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①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后来即于清明前一日为寒食。
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
③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
④明朝(zhāo):明天。
⑤子推:介子推,春秋时人。他曾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赏赐功臣,竞忘了他。介子推即与其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文公遍寻他不见,便焚山求索,结果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他,于寒食节日不举烟火。

  [译文]

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如烟似雾,而我独自远在他乡,偏又遇上了寒食节,内心感到无限的悲凄。
贫穷的生活经常三餐不济,不见炉灶烟火,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断炊习俗,去纪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

  [作者介绍]

孟云卿 (725-781),字升之,山东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人。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赏析

壹/

孟云卿早年曾科场失意,流落于荆州一带,过着贫苦落魄的生活。无亲朋好友可投而又为失败之情所困扰,这样的生活对任何人来说大概都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久而久之,挣扎于重压之下的人或许会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寒食》一诗即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

原文鉴赏

寒食节在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乐景衬哀景,即反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诗中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像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

名家点评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评曰:“盛唐响调,钟本尤难得。”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曰:“翻新见妙(末句下)。”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评曰:“孟《寒食》诗最佳,‘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正可与韩栩诗参看。”

佚名

赏析

贰/

孟云卿在今天已不是人人所熟知的唐代诗人了。其实,在当时,他是颇享盛名的。元结所选《箧中集》一共选了七名诗人二十四首诗,其中就有孟云卿的五首。高仲武所选《中兴间气集》中选了他的诗四首,并且说,“当今古调,无出其右者,一时之英也。”杜甫曾经是孟云卿的老朋友,据《唐才子传》记载,“杜工部多有与云卿赠答之作,甚爱重之。”杜甫在《解闷十二首(其五)》中说:“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对孟云卿是很推崇的。韦应物也给以很高的评价:“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妍。”(《唐才子传》卷二) 由此可见,孟云卿在当时诗坛上曾经是一个姣姣者。

不过孟云卿的诗流传下来的已是不多了,《全唐诗》仅录其十七首,也许这是他不为当今人们所了解的原因之一吧。从他的诗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记载中可以看出,他是河南人,早年的生活似乎很困苦,父亲很早去世,一家的生活重担落在他肩上。天宝年间,曾应试,不第,最后只做了一个校书郎。曾经流寓荆州、广陵等地。他的诗,继承了陈子昂、沈千远的现实主义诗风,“词气伤悲”;同时,也“为东野所宗”(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实际上是开了孟郊一派先河的。对于这样一位诗人,我们不能使他湮没无闻。

现在我们来读他的一首七言绝句《寒食》。这虽然是一首近体诗,但从诗的风格上来讲,和他的“古调”是相似的。

“寒食”是一个节令的名称。相传为清明前一天。春秋时介子推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重耳后来终于回国为晋文公。晋文公赏赐随从流亡的人,介子推不求作官,没有受到封爵,与母亲隐居绵山(在山西省),后来重耳焚山,以为这样的话可以逼介子推出山,谁知他竟不出来,抱树而死。后来人们纪念他,每年这一天禁火寒食,俗称“寒食节”。孟云卿的《寒食》这首诗,便是借此事而来抒写自己穷愁悲苦的生活的。

“二月江南花满枝”:点明时令、地点和景色。时令是仲春,地点是江南,景色是“花满枝”。冬去春来,风光明媚,照例是“其乐也融融”的,可是作者并没有接着写这一点。而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推出了另一句:“他乡寒食远可悲”。原来,第一句的“二月江南花满枝”只是起种衬托的作用。第一句中的“江南”和第二句中的“他乡”互相呼应着,说明这江南并非是作者的故乡,尽管他在这山青水秀的江南,花儿满枝,香气扑鼻,可是他觉得“远堪悲”。“远堪悲”者,更可悲也。这是说,悲哀时时在他的心头萦绕,可是在“他乡”过寒食节,他更觉得可悲。在他乡,难免有“身作客”的感觉,想起可爱的家乡,多少年没能回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这点,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心中有一些不能回乡的悲哀,这是很自然的事。问题是“远堪悲”,就是说,“他乡寒食”只是在原然是来可恶的基础上更加上一层可悲罢了。原来怎么可悲的呢?三四两句便把这一层更具体明白地讲了出来。“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三天两头的断炊是常常有的事啊,不单单是明天为了介子推而禁火!从诗看来,是写在寒食节的前一天,作者想到了明天的寒食节,想到了应该纪念的在社会普遍引为楷模的介子推,更想到了明天一天的饭食尚未着落,这不是更觉可悲吗?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身影。《唐才子火寒传》说他“天宝间不第,气颇难平。志亦商尚,怀嘉遁之节。”一方面说明他身世坎坷,备受打击,也说出了他不与统治者合作的心怀,倘若趋炎附势,吹牛拍马,恐怕也不会落得如此的境地吧?“不独”,说明不单单是为了介子推。更主要的是自己的“贫居”。这一首四句诗,就是一个为贫穷所追的失意文人的自白!

以前有人评价孟郊和贾岛,说是“郊寒岛瘦”。欧阳修说他们两人“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他还引了孟郊的《移居》诗中的两句:“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来说明“乃是都无一物耳”。(见《六一诗话》)。难道我们不能从孟云卿的这首诗里看出一点他们风格的影子吗?胡应麟的话是并不错的。

佚名

赏析

叁/

孟云卿是受到杜甫、元结、韦应物等人推重的诗人,韦应物曾以“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的诗句盛赞过他的才华和名声。然而,这位诗人在天宝年间应举不第后,流寓江南,飘零困顿,饱受了贫苦生活的煎熬。这首七绝是他在漂泊流寓期间的一个寒食节前夕所作。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春秋时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19年,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不谈自己的功劳,没有受到封赏,他与母亲到绵山隐居。后来晋文公派人找他,他不愿出山,晋文公焚山逼他出来,他就抱树而被烧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到冬至后105日就禁火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孟云卿这首诗以《寒食》为题,诗中提到介子推故事当然是很自然的。

头两句诗写江南的春景和自己的悲怀。江南的早春二月是美好的,“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寒食夜》),春花已经缀满了树木枝头。但是,正如当年王粲在《登楼赋》中所感叹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漂泊流离在异乡的诗人无心欣赏春景,反而感到悲从中来。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诗人描写“二月江南花满枝”的乐景,正是反衬出自己难以排遣的悲怀。诗人的“悲”从何而来呢?推究起来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为流落他乡、思念故土而悲;二是为佳节良辰、倍思亲人而悲;三是为生活贫寒、缺衣少食而悲。第二句中“寒食”二字妙语双关,既点出节令,又暗含贫寒、断炊之意,与第三句中的“无烟火”勾连。

后两句从内容上说,是从语含双关的“寒食”一转而明写贫居断炊;从情绪上说,则是从上两句的悲叹一转而变为幽默的自嘲。诗人不再继续在“悲”字上大做文章,而是以诙谐幽默的口吻来自嘲自讽:人们在寒食这一天不举烟火,这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古老习俗,他们一年一度地断火、吃现成食品,自然感到新鲜有趣;而我这个寒士对“寒食”生涯早已习以为常,反正我平日经常断炊,明天寒食节倒也不必费心张罗了,不过我的不举烟火可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古代的贤人啊。诗人不是在凄凄惨惨地向人诉苦,而是涉笔成趣,轻描淡写地自我揶揄。这种故作旷达之语,实际上是含泪的苦笑,从平淡中透露出辛酸,在幽默中弥漫着悲凉。

在众多的描写寒食的诗作中,这首诗构思不袭故常,别具一格。一、二句抒写悲怀而以乐景作为反衬,三、四句转为自嘲却使悲怀更加突显,诗中语脉深曲,耐人寻味,使读者对寒士的辛酸悲凉产生无限同情。晚唐诗人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可能是摹仿此诗而作,有“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之句,因词句过于刻露率直而减少了感人的力量;况且他是向郡守献诗,情辞急切地哀告求援,当然更不会具有孟云卿诗中那种自我揶揄的幽默感了。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