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六十九首《军城早秋》(严武)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军城早秋

     【中唐·严武·七言绝句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拼音版:

zuó yè qiū fēng rù hàn guān,shuò yún biān yuè mǎn xī shān。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gèng cuī fēi jiàng zhuī jiāo lǔ,mò qiǎn shā chǎng pǐ mǎ hái。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作品介绍]

《军城早秋》是唐代将领严武的诗作。此诗描写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全诗表现了边防将帅在对敌作战中的警惕性,以及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

[注释]

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沈佺期诗:“薄命由骄虏。”
⑷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译文]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者介绍]

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大臣、诗人,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初为拾遗,后任成都尹。两次镇蜀,以军功封郑国公。永泰元年(765年),因暴病逝于成都,年四十。追赠尚书左仆射。严武虽是武夫,亦能诗。他与诗人杜甫友善,常以诗歌唱和。《全唐诗》中录存六首。

赏析

壹/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秋天,严武镇守剑南,率兵西征,击破吐蕃军七万余众,收复失地,安定了蜀地。对此战《资治通鉴》记载:(严)武以崔旰为汉州刺史,使将兵击吐蕃于西山,连拔其城,攘地数百里。这首诗作于这次同吐蕃交战之时。

整体赏析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陆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姜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名家点评

《批点唐诗正声》:桂天祥曰:风格矫然,唐人塞下诸作为第一。

《唐诗广选》:田子艺曰:气概雄壮,武将本色。

《载酒园诗话又编》:《军城早秋》自写英雄本色耳。武《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云:“腹中书籍幽时晒。”道得此语出,大非粗材。

《唐诗别裁》:英爽与少陵作鲁、卫。

《诗法易简录》:前二句写早秋,即切定军城;三四句就军城生意,又不能脱早秋。盖秋高马肥,正骄虏入寇时也。

《唐诗笺要》:绝类高达夫,结更气概雄伟,不掩大将本色。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等诗不必有深思佳论,只须字字饱绽,气格并胜。阮亭于此种多取之,而凡有意而气不完者,不入选。

《岘佣说诗》:意尽句中矣,而雄健可喜。

《诗境浅说续编》:上二句气势雄阔,后二句有誓扫匈奴之概。如王昌龄云:“不破楼兰终不还”,少陵《和郑公》之“更夺蓬婆雪外城”,虽皆作豪语,而非手握军符。此作出自郑公,弥见儒将英风。

《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写军城秋景,三四句杀敌雄心。

佚名

赏析

贰/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吐蕃部族集兵7万侵扰西蜀。剑南节度使严武派遣得力部将崔旰(gàn)为西山(又名大雪山、蓬婆山,在松潘县境)都知兵马使,攻拔当狗城(今四川理县东南),收复西山数百里失地。本诗即写此次战争情况。

全诗皆用直笔,却墨光四射,意蕴丰厚。上二句即有三层意。其一,明写军城早秋景象。“昨夜秋风”、“朔风边月”,紧扣诗题“早秋”;而“汉关”、“西山”,则切定“军城”。读之,如闻秋风呼啸,扑向险峻边关;似见浓重寒云,清冷月色,笼罩西山雪岭。画面境界雄阔,又透出一股阴冷、肃穆气氛。其二,暗喻边关军情紧急。我国古代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武装,常于秋高马肥季节进犯内陆,“秋风入汉关”,即意谓敌人已开始了军事行动。“朔云”,象征着战云密布。“朔云边月满西山”,表示敌我双方正在西山鏖战。这两句意象密集,形成急促的节奏,也有助于增强这种紧张气氛。其三,刻画边关主将心态。秋风入关,他便洞悉敌将窥边之意,旋即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开赴边防要地西山,并密切注意西山的战况。一位英明机警、指挥若定的将军形象,已隐然可见。

下二句直抒胸臆,表现杀敌雄心。“飞将”,暗用汉代飞将军李广典故,指崔旰。“骄虏”,犹言强敌。这两句说:我已经命令英勇善战的崔将军火速追歼受创的强敌,定教它一匹马也休想从沙场上逃回去。诗人妙用“更催”二字,略去了对战争的正面描写,却暗示战事已按着自己的部署胜利进展。“更催”与“莫遣”上下呼应,一气直下,笔墨酣畅,既显示出唐军正一往无前、势如破竹地进军,更使边关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态跃然纸上。

全篇采用跳跃式的结构,节奏急促、明快,字字饱满,因气势充沛、笔墨雄放,故不伤直致。此诗出于镇守一方的统帅之手,弥见其儒将的文才武略、英风豪气,尤为难得。

佚名

赏析

叁/

安史之乱,唐王朝政权几致倾覆。严武曾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剑南西与吐蕃接壤,吐蕃向内陆进犯,剑南首当其冲。严武这首诗就是针对抗击吐蕃入寇的战争来写的。

首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昨夜”与“早秋”相呼应,说明节候刚进入秋天。“汉关”指唐边关。这等于带来了一个信号:敌军即将发动进攻,边防战争即将开始,镇守一方的节度使必须加强战备。

秋风既入汉关,那么,边境情况怎样?看,“朔云边月满西山”。边关一带,战云密布,冷月清幽,光辉惨淡。边关西山(四川西部大雪山)一片可怕的寂静,气氛严肃、凝重,富有经验的主将严武知道这只是大战爆发前的短暂沉寂,他早已腹有机谋,胸藏韬略,这第一二两句看似写景,实则将边关形势、环境气氛渲染得入情入理。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匈奴称汉李广为飞将军,这里借指像李广那样的名将。“更”,进一步之意,“追”,表明虏已被击退,逃走。可见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有一个跳跃,将战斗经过省略了。这两句表现一位守边主将的果断和决心。

这首诗写得慷慨昂扬,情辞雄壮,洋溢着爱国热情和豪迈气概。难怪杜甫赞扬他:“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才。”并非过誉。

佚名

赏析

肆/

严武.曾两任剑南节度使。唐德宗二年秋,率兵西征,击败侵犯西南地区的吐蕃,收复城池,安定蜀地,是一位出色的将领。是以这位战将笔下的边关秋景,自是和文人笔下的悲秋伤秋无缘,却似一纸军令飞传。

“昨夜秋风”,秋风乍起,秋季来临,点时节:早秋。“入汉关”,示地点:边地军城。一夜秋风,本属自然,但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武装,往往乘秋季草肥马壮之机进犯内陆。对于军城边地,随秋风而入的不仅是早秋的信息,更意味着战火的点燃,敌情的紧急。第一阵秋风,且夜间悄然而入,非有十分敏感,难以立刻察觉。而严武劈首点出“昨夜秋风入汉关”,紧张气氛顿生,这就准确地表现出镇关大将对敌情的充分关注和高度警惕。首句点题,起得警觉、响亮。随着秋风的“入”,第二句将目光向远处推出,西边如屏障的大雪山,寒云密布,冷月低照,着一“满”字渲染出“黑云压城”的压抑、沉重、紧迫的气氛,紧承上句,将边关早秋之景写尽、写足,同时进一步显示了一位谙熟军情、知己知彼的大将对形势的深入分析和进一步判断。

诗人笔锋一转,大胆跳跃,拓开下句:“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略去秣马砺兵、运筹军帐、调兵遣将诸多过程不提,落笔所发是战争向纵深发展的一声追击令。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更”字暗示了先前战事的主动权已在我手中,不使敌方只人匹马逃遁生还。“莫遣”,则充分显示了将军调动战场如在指掌间的不容置疑的自信心和炉火纯青的指挥艺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的大将风度跃然纸上。王昌龄有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文人的愿望,怀着些许忧虑、感慨;“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此两句仿佛是军人在作答:飞将军犹在,胡马不得度阴山。充满了信心、勇气。

文如其人。严武的《军城早秋》,抓住“军”这一特色下笔入手,短短二十八字,弥漫着战火烽烟,闪烁着刀光剑影,回响着人喧马嘶,不愧为军旅中文人之手笔,极富个性。在数不清的边塞诗作中不失为一篇引人注目的佳作。

佚名

赏析

伍/

中国在历史上的武将有很多,而且大部分都建立过不朽的功勋,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而这些武将,尽管大部分可能都是长得五大三粗,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其中有一些却同样具有书生气质,当真可谓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那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有范仲淹、辛弃疾、岳飞等人,他们都是这其中的翘楚,不仅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更是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然而唐朝也有这么一员武将,他尽管并不是很出名,但是他创作的这首抒情的小诗《军城早秋》,却是同样的脍炙人口,还入选了《全唐诗》。作为一位武将,能够有写诗,而且还能够受到后世的肯定,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虽然诗人流传下来的诗作,只有那寥寥6首,但是每一首都很是抒情,也很是唯美。所以对于这样的作品,如果喜爱诗词的朋友,那也是不容错过。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那这首诗也是有着边塞诗的气质,我们都知道唐朝的诗歌类型有很多,不仅有爱情诗、咏物诗、自然还有边塞诗。其中很多的作品,那都是描写得很是霸气,也很是生动,读来更是令人赞叹不已,而作为武将的严武,他能够写出如此凄美的作品,那也是极为难得。整首诗虽然并没有高超的技巧,也没有使用典故,但是同样充满了一种高远的意境。

严武,字季鹰,大约生活在唐玄宗时期,他原本只是一名籍籍无名的武将,可是由于他的这首诗,却是同样令他在唐朝的诗坛大放异彩,成为了武将中的另类,也使得我们看到了武将的另一面,而从他的这首诗中,更是感受到了边塞那种独特的风景,以及边塞残酷的战争。

唐朝尽管很是很繁荣,但边塞却是一直处于战争之中,这也使得很多的诗人,他们都有一种建功立业的雄心,想要去到边塞建立自己的功勋,但是很可惜很多的诗人,他们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即使纵然有着过人的才华,有着远大的理想,可是也无法像严武这样的武将一样,可以去到边塞与敌人在战场上较量。

第一二句诗人完全是在写景,而且描写得很是生动,短短的两句,读来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昨天夜里有了瑟瑟秋风,而这风更是吹入这关外,极目望去,只见远处的寒云压下,月色则是更加的清冷,但却把整个西山更照亮了。这两句看似写得很一般,但同样的很是唯美,诗人把自己所见的风景,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写的可谓是入木三分。

第三四句描写的则是很霸气,更是直接描写到了战争的残酷,“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将军们一直催促手下的士兵去追击敌人,要不放跑了敌人的一兵一马,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那些敌人消灭掉。最后这两句可谓是入情入理,同时又很是残酷,把战争中最悲惨的一面描写的淋漓尽致。

虽然严武是一员武将,但是我们从他的这首《军城早秋》,更多的还是感受到了他身上的那种诗人气质,也正是这么一种独特气质,使得他能够写出如此唯美的诗作来,从而还入选了《全唐诗》,使得他的这作品一直流传了下来,并且感动了后世无数的读者。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