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写作是什么样的
电影《爆裂鼓手》剧照
全文1265字,阅读约需2分钟;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做《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里面有一个章节给我的启发还是挺大的,也在这里分享给你们。
一直以来,我自己的写作是比较偏向观点性的,也就是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简单、清晰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写作场景就是:发电子邮件、写工作汇报、写自媒体文章、写自荐信等等,这些需要你做到的是:逻辑清晰、语言简洁。与这两点相比而言,文采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韩寒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经历:他的一篇文章被选用到高中试卷中作阅读理解题目,出题人让考生分析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于是他觉得有意识,想自己回答一下,然后翻开标准答案——他答错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作者师北宸老师说:
我认为,这反映了一种标准答案式对错教育。
一些地方的语文教育还有一个特点:过于关注文学性,也就是文章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老师花了很大气力教学生如何用好修辞、如何表现文采,却忽略了如何用简洁的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好像学习烹饪,师傅教了你非常漂亮的炒菜手法和精致的摆盘技巧,可是没有教你如何把菜做得营养好吃。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很多人对写作产生了一个典型的认知误区:写作等于文采,写作等于修辞。而标准答案式的考试要求,让很多人在写作练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狭隘的固有认知。并且,如果从小没有建立起信心的话,长大后会更容易否定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和能力。
你看到了吧,对于观点式写作而言,文采并没有那么重要,甚至是不重要,李笑来老师在谈到写作的时候,就提到过,他已经抛弃了文采,只需要用到必要的成语就可以了,写的东西尽可能地清楚,让读者易于理解。
前一段时间,高考结束了,我的一位准大学生学弟就来找我,想要我推荐几本关于写作的书籍给他,他的目的,正是想要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如果带着这个目的的话,写作需要的就是简洁清晰,而不是文采了。如果连一件事情都写不清楚,文采反而成了扣分项,大量的文采还会让人觉得啰嗦、空洞无物。
哈佛大学的三千多门课程全是选修课,只有一门课是必修,就是写作。清华大学在2018年启动“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到2020年,这门课覆盖所有本科生,而且最重要的是,这门课的定位是:
“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性写作,以期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我看到这里,有点激动,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做的吗。
要想学好写作,就得先要破除文学性写作的恐惧,大部分人的写作场景,都是非文学写作,所以,想要开始写作的小伙伴,这就是你们的一个参考方向了。
最后,关于怎么写好一篇非文学写作,师北宸老师写到:
要写好一篇文章,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搜集素材,构思写作框架,然后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修剪和填充。为了打磨好一个话题,你可能还有经历补充搜集、修正、再搜集、再修正等过程。打磨一个话题的过程,就是不断逼自己思考的过程。
麦克卢汉说:“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思维。”
写作就是塑造思考能力和厘清思绪的最有力的一项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