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应该黑化父母,也不需要美化父母,看清父母,才能认识自己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有心理疾病的患者不愿意回顾原生家庭,因为他们是爱自己的父母,感激自己的父母,不愿意看到父母不好的行为,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背叛的父母是一个不孝的孩子。我不应该反对父母,尽管他们也不是完美的,或者说父母也不一定是恶意的。
一、批评父母不是为了否定父母,而是为了认识你自己。
实际情况,我们不是否定父母的爱,不是否定父母的付出,也不是想让父母为我们成人阶段负责任,而是想让孩子深入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赞成这个就会否定那个。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否定里面有没有他的价值,因为自己从父母那里听到这样不好,我们就认为他不好。
比如一个人如果爱爸爸妈妈,他的行为都会和爸爸妈妈一样,如果一个人内心深处反对爸爸妈妈的行为,他就会和爸爸妈妈的行为相反,甚至绝对不允许自己做和爸爸妈妈一样的事情。比如爸爸,妈妈对自己是严格的,甚至比较苛刻,那么自己就会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宽松,甚至到放任的地步。
如果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自己是非常放任的,不管的,那么他对自己的孩子就会非常严格,因为他觉得父母不管自己是父母的失责,否则自己会更好。即使我们认同父母的,我们也要重新思考,这个观点到底对不对?哪里是我应该继承的哪里是我应该反对的?
二、看清了家庭模式,才能看清自己的行为和动机
比如有一个咨询者,他的妈妈就是回避型,遇到事情总是逃避,而且会合理化自己的逃避,我没有和别人吵架,尽管别人欺负自己。我们家人从来不和别人起冲突,我们家庭是有修养的。妈妈的原生家庭爸爸是教师,对孩子们要求特别严格。所以孩子们从小在被束缚的环境下长大,尽管他们都不犯错误,可是每个人都很拘谨,甚至到死板的地步,没有生机。
反过来他的爸爸家就主张好斗性,谁也不能欺负我,谁欺负我,我就要打回去。男孩儿从小和同学冲突,爸爸就会批判男孩子,你个熊包,为什么不打回去,横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就是玩命和他干,给他们打服了。所以在爸爸的家族里面,不但和外边人冲突,自己家内部也是冲突不断。家长武断,打孩子变成家常便饭,孩子不打就会变坏,是这个家庭信奉的信条。
这两种模式需要看到,因为这两种模式是完全冲突的,所以男孩在高中的时候就出现了双向情感障碍。自己既害怕和别人冲突,自己又想攻击别人,当自己真的攻击了别人,自己又害怕。所以看清模式之后,他明白人需要一个弹性的生活和应对世界的方式。遇到事情该回避就回避,不该回避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解决。一味的攻击别人不好,同样一味的回避也不好。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家长不刻意干涉孩子,孩子就是有弹性的。如果父母总是说这个对那个错,把自己的模式发挥到极致就变成了极端,变成了没有弹性。
三、看清模式才能带来真正的内心和解,否则,那些简单的原谅都是为了原谅而原谅。
一个妈妈来咨询,她很困惑的是自己的女儿13岁就开始辍学了,她说我妈妈对我特别严格,学习必须得考第一,报考专业的时候,妈妈必须说了算,我怎么反对都没用。谈恋爱妈妈也是百般反对,必须要她看好的。我现在的工作作也不是我爱好的,我前两年已经离婚了,最主要的是孩子现在开始辍学,甚至出现自残。
这样的案例,我在咨询中遇到过很多。过去妈妈严厉的管我,那么我完全不管孩子,完全要孩子说了算,在自己心里面想得到的权利一股脑都给孩子。对于小的孩子来说,父母没有积极的引导,一味的放纵,你做什么都可以,你自己说了算。这样的孩子,当然惶恐,对于一个小孩儿来说,孩子没有判断能力。孩子自己做决定,没有背后父母的支持,同样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力量的。
所以才说过度控制的父母和过度放纵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是相同的,一个好的父母应该明白。什么时候鼓励,什么时候批判。什么时候控制,什么时候放手,什么情况允许,什么情况拒绝,而不是简单地让自己趋向一个方向,要么就是严格的,要么就是完全宽松,这都是个极端。
对父母客观的看法,就是既不美化父母,也不过度批判父母。有的人认为父母是绝对的善,有的人认为父母是绝对的恶,就是因为自己没有看清父母的全部。完全反对父母的他们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相反,那些完全赞同父母的美化,父母的,他们也不能健康的,独立的生活。因为是人就包含了优点和缺点,我们美化父母,我们就会把这种美化用到身边每一个人。你就缺少了防御,经过几次被骗和伤害,一个人就会转向回避。因为你又把人看成是完全恶的,这也变成极端。
所以看清父母是不会来认清自己,然后自己才能成长,父母会犯错,我们也会允许我们自己犯错。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我们也就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真正的爱,是爱真实的自己,爱真实的父母,爱这个真实的社会,而不是理想化的自己,理想化的父母,理想化的社会。
三清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催眠师,签约作者,老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心中,没有谁是不正常的,没有谁是病的,心变世界就变。喜欢老师的文章,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