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齐东县故事:“火烧菅家庙”
“火烧菅家庙”,一个从古至今的传说,它让后人铭记了这段岁月,也让这个凄悲的故事载入了《齐东县志》的史册。
菅家村村子不大,全村人口四百一十口,耕地面积六百七十余亩,民风淳朴,和睦相处,与章丘县的沙罗村相邻,之间不过二里地之距。
菅姓原为达官贵族,春秋时期,族人为避免满门遭诛杀的厄运而藏于菅草之中,而后得以逃生,为牢记此劫,全族人都以菅氏为姓,以此来作为纪念。
西汉初置菅县,属济南郡,东汉建武十七年,济南郡改称济南国,菅县仍属之。
菅家村东有座寺庙,叫兴隆寺,也称为菅家庙,殿阁崔巍,庙貌辉煌,每年四月,村人集众、士女云集、商贾辐凑、剧社戏班、杂耍说唱,称一方之盛会。
嘉庆五年四月十二,村人沿旧例举行大会,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百里之内车马人士络绎奔赴会场,在庙的四周都有高大的围墙,前后有门,慎防盗贼,剧场北向,诸商各列席棚,互相连接,日光不入,南北门内茶馆、饭馆之类也都以席棚围之。其中游人,坐者、立者、行者出入者接踵摩肩,几无隙地,场中热闹,正在上演明太祖火烧陈友谅的故事,战鼓雷鸣、兵刃相接,凡台下人士,皆凝神注目,喜笑谈论,以观其胜败,不料火攻之时,放烟火者一时失慎,点燃剧场顶上的芦席,烈焰四飞,一刹那间遍及诸棚,到处都是大火,烈焰弥空,浓烟添院,扑面漆黑,对面不能辩物,不多时,火已遍及寺庙之廊殿,一时嚎呼声、哭啼声、喧哗声、栋折榱崩声如千军万马奔驰叱咤,天地为之震动。
远远望去,火气冲天,不见其光,只见黑烟浓起如云。忽闻巨声若雷霆,整个大殿倒塌,场内嚎、啼之声渐息,火势稍弱,开始有人进去查看,然而是木灰尸烬,男女以无法分辨,寻父呼母、访兄觅妹之人哭声遍野,数日不绝,惨不忍闻,总计死于大火中两千余人,当时恶耗远播,商旅至此不敢路过。
这样的火灾现在读来还让人毛骨悚然,两千余生灵瞬时丧身于火海,当时是如何地惊恐与绝望。
菅家村街景
当然伴随着这场火灾还有一些传说。有一老人带着孙子到菅家庙去看戏,等到了那里,孙子哭着喊着要回家。老人问,为啥回家。孙子说,看戏的人脖子上都系着红绳子让他们无法逃脱。老人不信,但没有拗过孩子就回家了。还没有到家,菅家庙就发生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大火。还有传说,说有人在会上卖火烧,因火烧太小,有人便与他发生争执。那个人说道,你别嫌俺火烧小,后面就是大火烧。当然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不足为信。
随着这场火灾,菅家村也渐渐成了昨日黄花,风光不在。前些年,菅家庙还有北房3间,西房3间。有一姓朱的和尚在此看庙,逝后葬于本村。另有传说,庙里还住着一位狐仙,若有红白大事时,前一日到庙里焚香叩拜,明日就会领到整套的桌椅,后来因有一家不讲信用,用后不如数归还,从此以后便再也借不出来了。
文革期间,仅存的这几间房子也拆除了,扒后的砖瓦、石头建了学校和民宅,有一口大钟给了邻村的学校,有一石鼎留在村里做了机器循环水用的锅,有一块陨石重量在三四百斤,在1955年被埋在了地下。
小时候,我经常从庙址那里路过,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仅有几个大土堆和一棵参天大柳树依然矗立在那里。再后来,庙址上被邻村种上庄稼,到现在有四家种过,都是不到一年,家里就会有人变残疾或傻。
“火烧菅家庙”的传说,倾诉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记载着菅家村昔日的繁荣与蓬勃。它让菅家村声名远播,更让那段悲凄的往事铭刻在了时光的长河。它让后人辈辈把这段故事叙说,让更多人懂得了活着其实就是拥有了最大的收获和快乐。
作者:刘苗甫,山东省邹平市人,就职于魏桥创业集团,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