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媛拼的是什么?

民国时期,乱世岁月,但它是一个传奇,不仅仅在于沉浮于世的英雄博弈,更在于那个年代,那些女人们,用自己的美丽和智慧书写的一段段“粉红传奇”。

她们生自盛世豪门,身价矜贵无比;她们拥有绝代风华,魅力无人能及;她们才情千万,傲然自立;她们人生绚丽璀璨,故事曲折离奇。

那些美丽与哀愁尘封在历史中,供后人慢慢品味与赏鉴。如此动荡的年代,她们却如此平静地存在着。这就是名媛。
01

沈性仁 (1895-1943年) 北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的夫人。

左起:妹妹沈性元,沈性仁,姐姐沈性真

1925年,沈性仁翻译的房龙的《人类的故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房龙热'。

对于沈性仁高雅的仪态与美轮美奂的容貌,作为女性的林徽因既羡且佩,而对林徽因倾羡、爱恋了一辈子的金岳霖,初次见到沈性仁时,即惊为天人,大为倾心动情。平时不作诗的老金,一反常态地作起爱情诗来,并在题赠沈性仁的一首藏头诗中写道: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

老金以婆娑的竹影与兰花之香来比喻“性仁”风采丽姿,其倾慕艳羡之情溢于表里。

02

凌叔华(1900.3.25-1990.5.22)文坛才女,作家,画家。

凌叔华是一位气质娴雅、温柔、慈祥、谦逊、坦率而又热情的人,一些早年接触她较多的老作家,常谈起她的性格和为人。1967年,苏雪林在《其文其人凌叔华》一文里说:'叔华固容貌清秀,难得的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后,当然免不了发胖,然而她还是那么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
泰戈尔曾经对徐志摩说过,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徐志摩的心目中,最值得信任的人正是凌叔华。1925年,徐志摩在赴欧洲旅行之前,曾经将装有日记文稿的小提箱、即所谓“八宝箱”交给凌叔华代为保管。
03
董竹君(1900-1997年)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辛亥革命元勋夏之时的夫人。
董竹君自幼就是美人胚子。十三岁那年,父母因欠债,不得不将董竹君抵押给长三堂子。其实就是一家高级妓院,老板请人教授姑娘们琴棋书画,卖艺不卖身。董竹君因色艺双绝很快便成为了长三堂子的花魁,一九一三年,董竹君遇到了革命军人夏之时,两人一见钟情,婚后便前赴日本,五年后俩人离婚。
一九三五年,董竹君在上海开了一家菜馆——锦江菜馆,不久之后便得到了上海滩大佬杜月笙、黄金荣等人都纷纷光顾,一时之间,锦江菜馆人山人海,生意十分火爆。在此期间,董竹君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并利用人脉帮助了不少进步青年同时还营救了不少中共人士。一九四七年后,董竹君为策反杨虎立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党组织的高度赞扬。新中国成立后,董竹君无偿地将锦江菜馆捐献给国家。
04

黄卓群(1904-2002年)黄卓群,原上海特别市市长吴国桢夫人,堪称“史上最美上海市长夫人”。

吴国桢早年赴美留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湖北省财政厅长、汉口市长、重庆市长等要职。据说,吴国桢和黄卓群的爱情故事也颇具浪漫色彩。

黄卓群的祖父黄远嵩在清末光绪年间曾在南京的两江总督衙门当文案师爷,她的父亲黄金涛则是民国时期汉阳铁工厂的技师长。黄卓群13岁就赴上海中西女中读书,毕业后回到汉口。

1929年春,留学归国、当上湖北省财政厅长的吴国桢路过中山大道民生路口,见品芳照相馆的橱窗内挂有一少女照片,照片中的女孩楚楚动人,吴对她情有独钟。经打听,得知那美女是黄金涛长女,遂托自己经商的哥哥吴国炳和嫂子为其牵线,最终结识黄卓群,并喜结良缘,此事轰动一时。

婚后两人育有二儿二女,家庭幸福。1954年,吴国桢一家离开台湾赴美定居。

黄卓群酷爱绘画,曾经拜多位知名画家为师,专攻彩墨,喜画花鸟虫鱼,之后也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女画家。

半个世纪后,在美国一位邻居曾这样评价黄卓群:“吴夫人美丽贤惠,且能文能画,多才多艺。平日除料理家务外,尚能发豆芽,做豆腐,蒸馒头。最令人佩服的,她自己还能缝制西服,手艺精巧,式样大方,不逊于职业裁缝。”

05

王右家(1908-1967年)著名报人,民盟创始人罗隆基的妻子。

1974年,王右家的闺中密友、同时也曾是罗隆基婚外情人的吕孝信,在台湾《传记文学》上发表长篇回忆《忆一对欢喜冤家--王右家与罗隆基》。其中介绍说,她与王右家从小学一年级就是同学,至中学、大学都同校,还曾约定要一起去美国读书。

关于王右家的风采,作为情敌的吕孝信写道:'我认为她最美的地方不是面孔体型,而是她的动作和气质。她动作时的美,我以为纵集天下美女于一堂也无法与之相比。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一种如音乐旋律的美感。'

但是,她留给后人的只是口口相传的美丽传说,从她存世的照片中,实在看不出风华绝代的神采韵味。而见过她本人的同时代人则纷纷证明,王右家'不太上相,照片中她的美丽,不及她本人1/10'。王右家,同时也是曹禺戏剧《日出》中陈白露和《桥》中梁爱米的原型。

06
戴西(1909-1998年),原名郭婉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老板的四小姐。她在澳大利亚度过了快乐而又温馨的童年生活。6岁那年,父亲郭标应孙中山的邀请,来到上海开办当时最新潮的百货公司:永安公司(1949年后改名“中百十店”,现在又叫“华联商厦”)。
戴西,是1934年燕京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

女儿静姝说过,妈妈的仪态,也是燕京的教育之一。

戴西——我永不相信我们就应该拒绝痛苦、罪恶和不适,我只不过是想,先愉快地迎接不知道的将来,要好得多。

孙女媚——奶奶最多的,是告诉我,人一定会遇到许多事,到时候一定不要怕,什么也不用怕。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很有用。

07

吴健雄(1912.5.31-1997.2.16)著名物理学家。

吴健雄的衣着举止、行事为人,外在形式上是中国的,内在精神上更是中国的。之所以如此,来自她对自己文化深刻的认识,也因而有了深厚的信心。

在吴健雄的信念中,认为对工作必须要竭尽心力地全力以赴,她自己如此做,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她的学生。她不能明了,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志于科学研究,又怎么能够分心旁骛。因此她要求学生,必须追求完美,她要他们有最精确的测量,做最准确的计算,对每一个过程都要一丝不苟。
08
赵萝蕤(1912-1998年)翻译家、文学家。
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是一本怀人含蓄、忆事婉约的书。他在追忆抗战初期西南联大的生活时,有一段说到陈梦家、赵萝蕤夫妇:“同事陈梦家,先以新文学名……其夫人乃燕大有名校花,追逐有人,而独赏梦家长衫落拓有中国文学家气味。”“及是夫妇同来联大。其夫人长英国文学,勤读而多病。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几于无不披览。师生群推之。”这位名校花,就是外语界老一辈中的大学者赵萝蕤先生。
09
龚澎(1914-1970年) 外交家。
龚澎被形容为“画面上的美人”,她才华出众,举止大方而洒脱,和她交谈没有拘谨之感。并且为人谦和,谈吐优雅,说话注意分寸,不随意渲染,这是很可贵的品德。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重庆,张平群(国民党行政院新闻发言人)学识渊博,通晓中、英、德几国文字。尽管是政治上的对手,但他很敬重龚澎,说她很能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与记者打交道时非常灵活,能够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

后来,在外交部工作的龚澎,洁身自好,从眉宇间和声音中,都呈现着乐观的精神,仍保有青春的余晖。

10
张充和 (1914-2015.6.18) 民国闺秀,书画家。

张家四姐妹一个个多才多艺,一人便是一道风景。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四妹充和为最。

四姐妹:张充和、张兆和;张允和、张元和。
张充和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堪称一流,一切随缘。

2004年10月,九十多岁的她,面容清秀,举止优雅,身着一袭绛红色的丝绒旗袍,肩披一方黑色的坎肩,仪态万方地依在雕花栏杆旁,一亮嗓子,博得台下掌声一片。

有人惊叹:这是活脱脱的最后的大家闺秀。

11

严仁美(1915-) 严仁美,曾是上海滩出了名的美人。

严仁美的父亲严智多,娶了湖州南浔“四象”(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说,钱财百万以上为“象”)之首——刘镛的孙女为妻,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就是严仁美。

旧时大家族之间都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老派人家交朋友都要延续好几代人,到了严仁美这一代,加上性情投缘,严仁美和宋霭龄的大女儿孔令仪成了极要好的朋友。孔比严小一岁,两人无话不谈。

严家有许多亲戚在美国,其中有严仁美的四姑严彩韵和六姑严幼韵、顾维钧夫妇,还有几十年的好友孔令仪,大家都非常想念她,不知她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飞往美国,严仁美先是被孔令仪接去,在她家住了两个多月。孔令仪依旧像几十年前一样,关心着严仁美的一切。她了解了国内情况后,主动提出要帮严仁美培养一个孩子。后来严仁美的大儿子留学美国,第一年的学费就是孔令仪资助的。

宋美龄是从不会见从大陆来的人的,对于严仁美的到来,虽然没有见面,但托孔令仪送她一件精致的灰色双面大衣,还送了她一箱子衣服,因为她的衣服尺寸跟宋美龄是一样的。但回国时,她只带回了那件灰色大衣。

12

郑念 (1915.1.28-2009.11.2)

郑念,出生于北京。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北平燕京大学。30年代留学英国,就读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上海任职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办事处总经理。

郑念和女儿

有人问过郑念,如何对待苦难?
她答——一个人主要的就是,不要气馁。你一定要有一个希望,并且有信心、乐观,朝著那个望走。如果,你觉得没有希望了,那你就解除武装了。我 在监狱里,虽然那么苦,我还是永远要奋斗的。只要你有一口气,你就应该朝著你的目标奋斗。
13

周小燕 (1917.8.17-2016.3.4) 著名歌唱家。

在欧洲九年,周小燕无时无刻都记着自己是中国人。每次上台演出,她总是一袭旗袍,高贵典雅。她能用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演唱各国歌曲,每次演出,都要演唱中国歌曲,《蚌壳》、《长城谣》、《神女》、《红豆词》、《春晓》、《饮酒歌》……

1947年10月,周小燕回到祖国。很多人不理解,她放弃了那么优越的条件。周小燕却说——我出去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现在我有能力送你出去,你就好好地学。第一,永远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第二,你学好了要回来为中国效劳。所以我觉得学完了就应该回国,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周小燕语众心长地告诉学生——要做一个“完美的”歌唱家,必须要尽量地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除了阅读音乐书籍外,要多看其他的文艺作品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尽可能地使自己正确了解人生的意义。总之,要设法培养自己的“内在美”。一个有“内在美”的人,才能有真正欣赏“艺术美”的能力。有了这能力,才能将每首歌曲表演得震撼人的心弦,使听众随着歌声快乐或悲伤。
14

林海音(1918.3.18-2001.12.1)作家,《城南旧事》作者。

林海音——

《城南旧事》中,这些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都不断地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病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儿。

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那时候我十三岁,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

高阳评价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花香不在多”,一个作家能有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鸿爪,足矣!

15
叶嘉莹 (1924.7-)文学家、作家、教授

叶嘉莹在讲台上的光辉,是她顾盼之间那种自在与从容,仿佛整个生命都在诗词之中涵泳。人和话语合而为一,她就是那个“美”的本身。

叶嘉莹——我想这人生,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所能掌握的,你不知道会落到哪里。可是不管落到哪里,无论命运或者机遇把你落到哪里,你都要尽量做好,这是自己应该做到的。我就是这样,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关于学古典诗词有何用处,叶嘉莹说——我说古典诗词所写的是古代的诗人对他们生活的体验,对他们生命的反思,我们在读古典诗词时,使我们的心灵与古人有一种交会;在这种交会之中,我们除了体验古人的生命与生活,我们自己也有感动和兴发,在我们与古人的交会中,感受我们自己当下的存在。

有学生问她有无信仰,叶嘉莹——有,常感到自己能和某种宇宙神秘的意境相通,却不属于世间的任何一种宗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