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

任用人才到底应该看重道德还是看重才能,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有道德没能力的人,办不出什么业绩;有能力没道德的人会影响社会风气,有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小编以为,在平世当中看重道德,在乱世当中就应该看重才能,这一点在三国时期的乱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备、曹操、孙权的才能大于道德的用人态度。

曹操:唯才是举、容忍小过

曹操的一个比较著名的举措,就是唯才是举。曹操发布过一篇《举贤勿拘品行令》,其中明确表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哪怕他有不仁不孝这样巨大的人格缺陷,也要把他们举荐上来,为自己所用。可以说曹操是深知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的道理。

在东汉末年这样的分裂的乱世当中,如果想要打败别人,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必须要用到才能,道德不但无济于事,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曹操的掣肘。

要知道曹操行的是篡位之事,滥杀官僚的事情不在少数,为筹集军费还有过大规模盗墓的行为。如果是一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人,肯定要阻止曹操做这些事情的。

《举贤勿拘品行令》:“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也是贯彻了这种用人态度。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丁斐。丁斐是曹操的老乡,可能与长期与曹家联姻的丁家有关。丁斐很有能力,在“潼关之战”的时候还救了曹操一次。不过这个人很贪财,经常触犯法律。

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做毛玠,做丞相东曹掾,是负责人事迁除的官员。毛玠很有道德标准,看不得丁斐犯经济错误,频频检举他。曹操则认为,丁斐有如自己偷吃,又善于捕鼠的忠犬,他的才能带来的收益要高于他贪污的亏空,所以曹操一直对丁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魏略》:“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太祖笑,顾谓左右曰:'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

刘备:人尽其用、网开一面

刘备身为一个军阀,虽然不能达到纯粹的君子的范畴,但道德标准比曹操是要高上不少。刘备会尽量维持自己的道德和名望,比如折节下士、“携民渡江”、哭祭刘表,小编的意思并不是说刘备的种种行为一定是政治作秀,但毫无疑问,刘备比曹操更爱惜羽毛一些。

不过在人才的任用上,刘备与曹操有相似之处,重视能力轻视道德,不过程度上较曹操更小一些。曹操是彻头彻尾地重视才能,而刘备有的时候也会犯一些精神洁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许靖和法正。

许靖是东汉名士,原先是豫州汝南人,辗转来到益州。在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许靖做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逾城投降被发现。刘璋投降以后,许靖就名正言顺地投降了。由于之前的举动触及了刘备的道德洁癖,刘备原本不想任用许靖。

但是经过法正的劝说下,还是把许靖捧到了很高的位置,仅从地位上来看,还要超过诸葛亮。在法正和刘备看来,许靖空有名气而无实际才能,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可以利用的名气就属于才能,刘备为了利用许靖,也是忽略了他投降的举动。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再说说法正。法正的个人私德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法正与张松联合,努力将刘备迎入益州,本身对刘璋就不忠诚;而且法正这个人睚眦必报,而且不是普通程度的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劝诸葛亮打压一下法正,诸葛亮却说法正功劳太大,应该让他顺心如意。要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很重视法律的人,他对法正无可奈何,只能为法正开脱,显而易见刘备就是法正的后台。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孙权:极力笼络,颠倒黑白

虽然曹操有“唯才是举”的美名,但孙权可以说是这个用人态度贯彻得最彻底的人。孙权对于人才的态度可以说是极力笼络,甚至于颠倒黑白的程度。小编认为,造成这种程度上的差异的原因在于,孙权缺少正统性。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至少在表面上尊崇汉献帝,接受的也都是汉献帝的“诏令”,正统性最强;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的血统就是最有力的武器;孙权却什么也没有,大小不过一个割据军阀,他对人才的吸引只能是利益关系。

以陈武、潘璋为例。三人都是“江表之虎臣”,陈武在“合肥之战”中为保护孙权战死,孙权为了收买人心,竟然使用人殉的手段,令陈武小妾为之陪葬;潘璋是孙权很早的班底,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但人品非常有问题,甚至有杀人越火的劣迹,孙权不闻不问。从这两个人身上可以看出,孙权对人才是极力拉拢的态度。

《江表传》:“权命以其(陈武)爱妾殉葬,复客二百家。”

《三国志·吴书·潘璋传》:“吏兵富者,或杀取其财物,数不奉法。监司举奏,权惜其功而辄原不问。”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暨艳案”。暨艳是东吴的选曹尚书,负责人事的选举。暨艳是张温提拔上来的,暨艳、张温都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对文武百官进行全方面的沙汰,惩治了不少贪污的人。

这种举动符合正义,但是不切实际。东吴官员发动反击,孙权为了拉拢人心,不得不重惩了张温、暨艳。这与曹操的用人形成对比。

崔琰和毛玠作为丞相府东西曹掾,在人事选举时很注重道德,“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曹操虽然也重视才能,但是对崔琰和毛玠二人是持有褒赏的态度的。

而孙权处死暨艳,虽然有暨艳的做法太过火的因素,孙权不得不妥协,但也可以说是有颠倒黑白之嫌了。

《三国志·吴书·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弹射百僚,覈选三署……艳、彪(徐彪,选曹郎)皆坐自杀。”

小结

乱世当中群雄并起,一个统治者不仅要维护治下的秩序,还要与其他人竞争、吞并;另一方面君择臣,臣亦择君。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也会将一些人品有问题的人推到其他地方。

在这些原因的影响下,即便存在差异,但重才轻德的用人态度的倾向,还是成为了曹操、孙权、刘备的共识。

参考文献:《三国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