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自他呱呱坠地那天起,就让妈妈爸爸们几多欢喜几多忧!
记得一个刚做爸爸的来访者高兴地对我说,老师知道吗?在我女儿出生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我下半生活着的意义,就是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孩子为父母的生活赋予新的意义,同时,父母的生命也因此而改变!
但是同时,因为父母对孩子有了辛勤的付出,相应的要求也会应运而生。你希望你的孩子在你的哺育下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是成为人人称赞的各方面的佼佼者,还是一个平凡却幸福的普通人?在中国的教育文化中,不管父母是普通人还是成功人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是根深蒂固的。父母对子女有期待没错,如果过度,不仅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反而成了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甚至桎梏,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北大高才生吴谢宇弑母案正在审理之中,有人说他自私,变态没有人性。是的,他是犯下滔天罪行,不可原谅,可是试问,吴谢宇生下来就是杀人犯吗?是不是和其他孩子一样是一张白纸?他又是怎样走向弑母的道路的呢?吴妈妈过度重视智育忽略德育的做法,同时无限度地严苛管教,已经超出了儿子的忍受极限,导致吴一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人格发生严重的扭曲,导致惨案发生。
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单纯为了培养有才华的人吗?吴谢宇弑母的规划及过程堪称完美。所以也算是一个超级天才的杀人犯,如果培养的结果是这样,是有些太可悲了!所以我提醒所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务必明白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首先你的孩子要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其次才是他的能力和才华,不然就是害人害己。作为专业咨询师,会遇到很多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精神分裂,抑郁,强迫,焦虑症等等,在治疗的过程中,无一例外的发现,这些孩子的发病都和小时候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父母是孩子这个世界上第一位人生导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XX是一个40多岁的男士,多年一直备受抑郁症的煎熬,大学从一个还算不错的学校中途退学,一直到现在没有稳定的工作。问及他为什么会离开学校,经过讲述,其实他在高中时候就已经抑郁了,导致他无法完成学业。询问他小时候的经历,父亲一直对于聪慧好学的他抱有期待,不止一次对他说,你要上清华才行。这句话可能仅仅是父亲的激励,或者对儿子另一种方式的肯定,但是表达含蓄的父亲的期待,在小小年纪又敏感的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慢慢理解成“如果我不上清华,爸爸就会不喜欢我了,我会让爸爸失望!”我想这可能和父亲和儿子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也有关系。
带着这种压力,高中时期越临近高考,压力越大,最后虽说没考上清华,但是也考上另一所不错的院校后来。但是这时,可能父亲也并没有表达对他的认可,满怀愧疚和失落的他渐渐情绪低落,最后越来越重,只能退学了……之后十几年,父母和亲友都无法理解他大学退学的理由,也不承认他有心理问题,所以一直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当他在我面前痛哭流涕地诉说这段经历,我感到一阵阵心痛。不知还会有多少聪明、敏感的孩子受到父母无心言语的伤害,从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一辈子都无法卸下来……
这些话可能对一个成年人不难理解,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全部,父母的认可和合理期待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未成年的孩子,很多时候是通过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完成对自我的认知的。父母就好像是一面镜子,父母肯定,我就自信;父母不认可,我就自卑,一无是处。所以那些获得父母更多鼓励和认可的孩子,往往会比较自信,也更有能量应对社会中的各种挑战。
在生存压力驱使下,父母往往忽略对子女的素质教育,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岂不知,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为人处事的情商更重要。我在咨询中,很多因为职业焦虑来访的伙伴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不能处理好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影响到工作;有的人会因为业绩和职场升迁,做出违背道德底线的事情,最终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现实中,那些职场犯罪的案例就更多了。
其次,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给孩子,那是对孩子的控制不是爱。有的父母因为从小各种原因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希望孩子能帮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自己很平庸,就希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为自己争光多彩,从而各种攀比,各种施压。岂不知,孩子有他独立的想法和追求,并不是你用来实现自己的诉求的工具。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并鼓励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再者,不能因为自己很出类拔萃,就逼迫孩子走自己的路。很多父母本身很优秀,就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无形中,让孩子从小感到自卑,力不从心,认为父母的成就不可企及。毕竟每个人的成功的轨迹不一样,无从复制。父母是成功的商人,孩子未必对商业感兴趣,父母是科学家,孩子可能更喜欢艺术,强扭的瓜不甜。
父母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有责任把孩子抚养成人,那是义务也是责任。但是很多父母却经常,把“为了你,我……”经常挂在嘴边,给孩子施加压力,这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对父母的亏欠。时间久了,也会引起逆反心理,“没经过我的允许,你为什么把我生下来呢?”,从而适得其反。
父母对孩子应该有期待,但是要合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良好规划,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思考,并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人生导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灯塔,而不是那个拿着皮鞭赶车的人。
作者 | 陈丽莉
编辑 | 徐佳茜
策划 | 吴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