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不懂影中意,看懂已是影中人 | 18年后《千与千寻》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说我们

《千与千寻》是我非常欣赏的一部电影,也是从那时起对宫崎骏的所有电影有所关注。18年后《千与千寻》再度搬上大屏幕,豆瓣为它打出了9.3的高分。

故事讲述了10岁的小女孩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世界中经历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过程后,终于回到了人类的世界。影片的第一幕就是千与千寻睁开眼,冷漠而麻木的表情。她已经失去了一个孩子在这个年龄应有的兴奋和好奇。车窗外陌生的事物一点点飞驰而过,不留半点痕迹。

千寻在幻境之城的神仙浴场中经历了一次成长。在冒险过程中,原本善良单纯的千寻,还学会了忍耐、尊重、感激……最重要的是她找到一条通往成长和爱的路。其实我们都是千寻,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成长,尽管这是个多么的艰辛和漫长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这个故事?因为18年前这个故事并没过时,现在看仍然真实,仍然像是在说我们。只不过这一次重映,我有了许多新的领悟,看懂了故事里的许多心理学。

白龙把千寻来时的衣物和欢送会写有她名字的卡片递给她,让她好好保存。记住名字就是把握住了最初的原则,而忘记名字则意味着在错综复杂的世界迷失了自我,偏离了航线。

白龙:名字一旦被夺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千寻被汤婆婆强迫改名为“小千”,就是为了让她忘记自己的名字和原则。

名字是一种联系虚幻贪婪世界(即自我)、真实世界(即本我)、以及期待塑型(即超我)的象征,是联系她的本体和真实世界的一个最为关键点。

所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恶劣和充满诱惑时,我们都要坚定信念,都要像不可遗忘自己名字一样不能遗忘最初的那个梦想。

在千寻很小的时候,白龙救了落水的千寻。多年后,失忆的白龙也很惊奇自己忘了自己的名字,却还一直记得千寻的名字。

在飞往神仙浴场的途中,千寻突然回想起了白龙的名字——赈早见琥珀主,白龙也想起了他们当年的相遇。恢复记忆的两个人,手拉手在空中飞翔,幸福的泪珠从眼角渗出来,随风飘向天上。

白龙:曾经发生的事不可能忘记,只是暂时想不起来而已

不只童话,现实也是如此。某些人、某些片段,当我们遇见了,就会有种莫名而似曾相识的感觉。姑且可以认为是“潜意识”在我们体内游走。

所谓“潜意识”就像冰山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庞大而系统,储存着你所有的经历和隐藏的情感。你以为遗忘的只是暂时把隐匿的情感丢入潜意识中,当未来的某种情景再次浮现时,就会重新激活记忆。

汤婆婆讨厌那些只知道吃饭,不愿意干活的人。可他自己的儿子才是最大的巨婴。

汤婆婆总是对儿子说外面的世界很肮脏,不想让他看到浴室中丑陋的一面。可她才是肮脏的源头。上一秒对客人笑脸相迎,下一秒对员工痛斥辱骂。

从精神学派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有可能就是自己最真实的样子。暂时被压抑起来,无处释放。

心理学家还认为,“你越是讨厌一个人,那是因为他身上有你的影子。你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某人,其实潜意识却是想要接近他。”

那些我们身上具拥有的,而又不被自己所接纳的部分,我们常常会把它“投射”出去。就像很多人会讨厌爱出头、爱表现的人,认为这类人过度自恋。而事实上,他们所讨厌的“自恋”,恰恰是他们身上也拥有的,但是不能被自己所接受的部分。

无脸男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他整日游荡,受人排挤,寂寞孤独。

只有千寻没有放弃他,对他伸出援手,让他进屋避雨。

无脸男想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变出了许多黄金。

但千寻只是摇摇头,“我想要的并不是这些。”

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中关村码农,为了结婚攒房子首付拼命加班,不只996,而是897。但交往半年后还是被分手了,他不解的问,“为什么我对她那么好,送了那么多昂贵的礼物给她,最后还是被分手了?”

我说,“你有问过她想要什么吗?换句话说,你给的是她想要的吗?”

他顿时语塞。

对方可能想要的可能不是名牌首饰,大牌包包,而是一个温暖的拥抱。

事实上,任何一种亲密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密友关系——能够决定你们关系质量的并不只是你是个好人,而在于你是否会爱,是否能以对方需求的方式去爱他。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爱的语言,我们需要以对方能够接受的爱语来表达爱,这样才能维持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无脸男是一个被孤独和寂寞吞没的人。

千寻对他的好,像一束温暖的光,点燃了他的灰暗世界。

可能你不知道,这世上有很多人只要小小的肯定,就会落泪。一句简单安慰,就能戳中内心软肋。

之前看冯小刚的《芳华》,当刘峰在何小萍长长的注目敬礼中远去。听说冯导在拍这一幕时掉了眼泪。

何小萍和刘峰经历相似。来自于那个时代的冷漠、嫌弃、拒绝、排挤、非议、栽赃、伤害,他们一一体味过。一个被排挤的人对另一个不受待见的人表达着最后的珍惜。他们相互依偎取暖,正因为“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懂得珍惜善良”。

长大后极度渴望爱的人,大多有一个缺失的童年。缺失的要么是父爱,要么是母爱。总之他们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那些“缺爱”的人,长大后拼命奢求对方给的爱。即便得到了,还是因为缺乏信任而最终失去。对另一半不能信任→情感需索→心理得不到满足→更不能信任对方→增加情感需索度,又会让“缺爱者”进入一个死循环模式。

良好的亲子关系,会健康而深远的影响子女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糟糕的亲子关系,同样也会引导子女和伴侣的不良相处模式。只有童年时期被父母爱着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建立正确的三观。面对感情,更懂得如何正确去爱。

但你要记得,童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只决定了你初始的三观,最终人生的走向,决定权还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写在最后:

没想到宫崎骏还是一个隐藏的心理学家!一部动画片竟把整个成人世界描述的绘声绘色,从现象到心理。

电影里的每一句台词,都是我们人生的写照。正所谓“曾经不懂影中意,看懂已是影中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