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的那些笑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近来,《林海雪原》正在热播。最好看的,要数剿匪英雄们在白雪皑皑的山林中穿行,“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那豪迈优美的唱腔,不免令人心驰神往。

我喜欢京剧和越剧。京剧生旦净末丑、角色唱腔各有千秋,各具神韵。喜欢越剧,则是因为那吴侬软语的温情优雅,尤其是小时候最先看到的越剧电影《红楼梦》留下的深刻印象。那时候,虽然不懂详细的剧情,但就人物的唱腔和那情那景就足以让人难以忘怀,甚至陪着剧中的人物——林黛玉哭了一个晚上。看过戏的经历,竟然在曾经的理想中还有过念头,希望能去舞台唱戏。尽管后来步入了三尺讲台,虽不是戏台,但也觉得足以神圣。

当上老师之后,就有了经常外出学习的机会,结识过一些外地的朋友,她们对我的家乡印象很深。

有时,他们打趣道:“你们那儿的《红灯记》,咋样?”我不明就里,顺口答:“好啊!”就在心照不宣的笑闹里过去了。

后来,在别人不经意的话里,我才知道《红灯记》之所以传得那么久远,是因为在唱《红灯记》时,扮演李奶奶的演员忘词了,在李铁梅问:“奶奶,我爹爹什么时候回来?”李奶奶说了一句:“我看够呛!”这么一句,便引来了人们的哄笑,以致贻笑至今。

后来,不唱戏多年了,人们依然还记起那年的那个话题、那些事儿,想起那些曾经的笑声。

李奶奶这句话究竟说没说,我心里一直是个疑团。我曾经问过好几个人,有的很肯定,没说;有的只是笑笑,算是默认。我问父亲,父亲说演李奶奶的演员根本没说,是人们的杜撰。

就在上周我去看望母亲,街道上有好几位年龄大的大伯和叔叔在聊天。我就过去跟他们打招呼,顺口问起这件事:“《红灯记》里‘够呛’这句话,说没说过?”一位大伯说没有,有的说忘记了。这时候,一旁的一位叔叔突然来了句:“你还真问着了,是我说的。”人们一下子愣了。他不好意思地说:“那时候年轻,也就是二十来岁吧,就那么随口一说,没想到这事儿影响这么大。”

这位叔叔说,那应该是1968年,他年方二十,在戏台旁帮忙,年轻调皮。当时,演李奶奶的演员确实一下子忘了词。在忘词停顿的瞬间,这位当时年轻不起眼儿的小伙子嘴快,随口就来了一句:“我看够呛!”这么一句,以至于台下哄堂大笑,继而许多人也跟着喊了起来。于是,高家的《红灯记》和演李奶奶的姐姐成了人们谈笑的对象,也随之越传越远。近处的都知道是高家的《红灯记》,远处的就成了单寺的《红灯记》了。

追溯历史,大概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初,逢年过节,村里最热闹的就属搭戏台,唱大戏了。

记得舞台搭在宽敞的场地上。选一处高坡,用土堆砌成高高的台子。在四个角上分别立上四根柱子,然后围上用高粱杆打的席子,简易舞台就搭成了。

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筹备。从正月初一开场,家家户户邀请自家的亲戚、出嫁的女儿、七大姑八大姨前来看戏。看戏的时候,人们穿着新衣,喜气洋洋,欢声笑语溢满大街小巷。那时候,不仅仅看戏,也是人们一年来相聚最幸福的时刻。亲人相见,嘘寒问暖,问长问短。久别出嫁的女儿带上孩子与乡里乡亲叙旧,亲戚朋友借机拜年问好。戏要一直唱到正月十六,人们的家里也天天飘着香,透着乐,热热闹闹。那气氛,比现在过节更为红火。

有时候,村里的戏班子还被其他村邀请,去外村演出。我们老单寺演戏演得好的也就四五个村:张集(好几个村组起来的戏团)、高家、孙家、杀虎刘、台子王。过年是人们一年中最休闲、最幸福快乐的时段,好像所有的笑声、所有的快乐都集中在这个时刻,人们的话题自然也就是这方面比较多,使得那份欢笑更浓更久远。

据说,有一年演《智取威虎山》一场戏。我父亲是京剧爱好者,他当时扮演杨子荣,出场时候,本来琴师拉的是吕剧,结果父亲张口一唱是京剧,那琴师左拉右拉不成调急得直出汗,后来就干脆不拉了,其他演员唱吕剧,父亲就清唱京剧,台上欢欢笑笑,台下更是掌声笑声响成一片。

听父亲说,高家的戏班成立的时候,根本没有唱本,是一位老人亲自口授给大家的。最初唱的剧目都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嫂》《龙江颂》等,再后来就唱《李二嫂改嫁》《借年》等现代剧。在周围几个村里,高家的戏班唱得属最好的。每年不仅受其他村邀请,还有一个固定隆重的任务——就是去秦台慰问驻扎在此的解放军官兵。当时,我父亲作为村干部,还为那次演出讲过话。不管是演员还是村里的群众,能为解放军演出,都感到无上光荣,现在回想起来,那火热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民间的戏班是群众自发的,因而掌声笑声也就是对演员的最大褒奖。没有人计较其中的得失,也没有人因为过去的那些笑点耿耿于怀,只要快乐就足够了,就那么简单。

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看电视、玩儿手机、卡拉OK、广场舞,游戏健身场所处处有。而戏剧舞台作为农村的民间娱乐方式,已经随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曾经活跃在舞台上的人们也渐渐老去。每当谈起那些戏台上下的笑声,这些老人的脸上依旧洋溢着笑容。也许在他们心中,那些往事永远都在眼前,永远不会老去。

那些故事,就像一坛坛珍藏的老酒,历久弥香。

作者:高洪珍,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小学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