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及作品研究专家、徐悲鸿家人好友,《百家讲坛》主讲、著名文化学者吕立新在新春之际,在接受成都商报的专访时曾表示:“目前徐悲鸿作品在市面上的真迹不足5%。”徐先生的作品是国画收藏市场价格的风向标,为此,弄清徐悲鸿书画特色,区分真伪,以争取在征集、鉴定文物时不打眼,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的关键。写了前几个帖子简单了剖析了徐悲鸿先生作品的印章、纸张、禽类动物的爪部等特征,现在欣赏下徐先生作品中的眼睛,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个人特色十分突出,不论是国画、油画还是素描都6呈现出其共同点。
画龙点睛,眼睛绘制的成败是绘画作品是否能够传神的关键,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头部的效果。徐悲鸿作为将中西绘画技艺融为一体的大师级人物,他笔下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物,大多都秉承西画写实的笔法,炯炯有神,都能以目传情,也就是可以看出动物的精气神来。
辨伪的第一要素就是知真。真品是鉴定的标尺,只有在充分了解真品的特点、要点的前提下,才能拥有辨伪的基本功。徐悲鸿先生并不长寿,又因身处战乱时代,可以安心作画的时间不多,为此,徐悲鸿作品的存世量并不大,大约仅有3000件左右;其中有1200余件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这就意味着,在市场上徐悲鸿真迹2000件左右。为此,反复品读已知的徐悲鸿作品是最为重要的,特别是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藏品以及与藏品相关的细节。
西方写实主义对徐悲鸿的创作影响深远,他十分钟爱写实的创作方式,作为中国近代画坛中西画法兼备的第一人,他创作性地将西方绘画中的写实技巧与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融合在一起,用笔墨的浓淡表现层次,用线条的曲折勾勒立体,1947年,徐悲鸿给当时的小学生刘勃舒写过一封信,讲了自己练画的方法: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画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必以鸡为师。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铅笔或碳条对镜自写,务极神似。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所有得。为此,可以说徐悲鸿创作的最大特点是,“以'造化为师”,即:准确。这种准确不仅体现结构、比例的准确,同样也体现在形态的细节上,比如动物和人物的神态。
一般来讲,健康的眼睛都会有反光,眼球上一定会形成高光区,这样看起来不论是人物还是鸟兽都显得比较有神的。,而没有高光的眼神就会给人种眼睛失焦的感觉。纵观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大部分作品都有讲究眼睛高光,有些连瞳孔的颜色明暗、纹路也都加以刻画,因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大小的眼睛高光和瞳孔都能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生态表达。
要不是这幅画是来自徐悲鸿纪念馆,
对比徐先生的其他作品觉得不像是徐先生所制
眼睛是用墨的浓淡来表现差异的,其实弄清笔墨特色也是徐悲鸿作品辨伪的一个关键。徐悲鸿先生遗孀廖静文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徐悲鸿从不用盒装墨汁和宿墨作画,每次画前,必让她用上好墨块当场研磨。很显然,研磨出来墨色自然比普通墨汁品质上乘许多,浓墨处又黑又亮,不仅饱满且对画纸的渗透感、融合度都十分兼容。也许,徐悲鸿先生也有应酬之作,但那些所谓徐悲鸿先生赠送友人的作品,如果是用墨汁画出来的,那就肯定不是徐悲鸿画的。
从徐先生的国画作品是可以看出,徐悲鸿在用墨上追求光影明暗的变化,具有西方绘画的层次感效果,特别是在晕染极为讲究。这应当与其受到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有关,画面的黑白虚实细节处的处理,身体的比例用明暗表现极其充分,特别是在一些细小的关键部位,尤见功力。适度浓淡的笔墨,清晰的层次,就让画面产生立体感,表现出肉眼可见的力量感。
不论是雄鸡、苍鹰、喜鹊、水禽,还是醒狮、虎兽、家猫等题材的作品中,我们都能够品味到徐悲鸿笔意的特色,那就是包含着:深情的温和纯真,有跃然纸上之感。
”一洗凡马万古空。”在马眼的刻画上,徐悲鸿从写实逐步向写意转变,在后期徐在画完后,徐先生会把宣纸垫在马眼部位,用手指使劲按一下,这样一来,马眼看上去就会显得更加富有立体感。
(不写了,写了太久了,罢工,反正真图多看几遍,假东西就很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