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水,平淡中自显神奇

中医书友会第108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全国的中医药院校,又迎来了新的一批中医学子。作者在此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中医感悟:“初学中医者,不要只追寻某些秘法或秘方。实际上,更多的疗效不在于秘,而在于平和之中,平和是一种境界。”希望,能对学子们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编辑/瓦力)

我的中医感悟

作者/ 厚朴

  • 平淡之中显神奇

看病,很多人都希望有神丹妙药。即使没有海外仙丹、蓬莱秘方、天山雪莲、千年人参、千年灵芝,能有虎骨、麝香、牛黄、琥珀等等也好。

毫无疑问,药都是好药,但是否一定需要那么用,则另当别论。

有人追求用药新奇,遇到癌症,处方中必开:蝎子、蜈蚣、土元、壁虎等攻击破逐之品;仿佛只有这些有毒之药才能杀死癌症,挽社稷于即倒。遇到乙肝、肝癌则必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凡此种种,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并且振振有词,各有说法。理论一套一套的。只可惜天鹅蛋不好找,否则也会被人粉墨一番,成了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中医治病,针对的是体质;不同体质,病情表现差异巨大。同样一个肺癌,阳虚,阴虚自有不同。辨证论治才能量体裁衣,因人而异,因体质不同选用不同方案,才是中医的特点。

我看到很多病人服用很平常的药扶益正气,身体越来越好。反倒是用了蝎子、蜈蚣吐得厉害的,水谷不进,奄奄一息。

自古以来,古代大家的基本用药都是很常见的药,极少有新奇古怪的。被大家广为推崇的经方更是平平淡淡的居多。金元四大家,明清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诸位大家选药也是平和为主。

中医主张和,没有主张奇,也没有主张特。所谓守正才能出奇,和缓之中有真意。就如同太极拳法一样,循序自然顺应自然,才是王道。《黄帝内经》中医缓、医和的称谓不就是暗示:中医之道,在于平和,而不在于新奇。追求新奇,往往不得要领,南辕北辙,离真理越来越远。

当然,平和不是平淡无效,而是医理娴熟,执法精当;遣方用药,配伍精当;意在长远,不急于眼下。因为选用的都是常用的药品,药物的作用明确,所以有效。这不才是我们医生应当追求的安全有效的原则吗?

试观医圣张仲景以及叶天士等历代诸家,用药平和,却愈疾无数,不也昭示我们应当以平和治天下,无需追求奇特,劳而无功?

平和是一种境界。初学中医者,不要只追寻某些秘法或秘方。实际上,更多的疗效不在于秘,而在于平和之中,在于平平淡淡背后对医理的深切体悟,治法的深刻体会,遣方用药的精熟于心。正所谓:大道至简,平淡是真。真正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无需雕饰的。

中医正如一杯水,不浓不烈,甘淡醇和才是真的味道。

  •  相信自然,顺应自然

之所以选择学习中医(针灸),是因为我相信东方医学是顺应自然的医学。中医理论中时时处处都显示了对自然的尊重,并体现了顺其自然的治疗方案。

中医考虑问题都是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考虑,从来不会分割各个脏器的功能。这就体现了对人体自然的尊重。比如:西医看到肿瘤就可以切掉,消灭它。可这样就行了吗?去掉后再长怎么办?再切?再切身体吃不消,命没了咋办?看到血管堵塞上支架,一个不够,上五个。(应当承认,某些患者该手术还得手术,该支架还得支架。这里只是说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更注重整体功能,西医更深刻地认识了微观变化,中医更强调整体观念的治疗思想,西医各个击破的对抗思维有一定局限性)

中医治病用药,往往只是调动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而不是反客为主。也就是说,治病三分靠药物,七分靠自身,不要将希望寄托在药物的神奇上。因为任何药物要发挥作用,究其本质是依靠人体自身脏腑功能来实现的。所以,不要过分夸大了药物和疗法的神奇作用,而忽略人体自身的康复修复能力。

所有的治疗都以适度为宜,用药不能过分繁杂。否则就有可能影响人体自然的平衡状态,带来不可预见的毒副作用。和中药一样,针灸也是中医用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其本质也是顺应了人体原有的自然规律,比如顺经为补,逆经为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阴阳平衡,人体自愈。

物以喜为补,五脏各有所喜。比如肺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肝喜条达,心脾肾喜温恶寒,肺喜暖恶寒恶风恶燥。所以,临床用药以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五脏之性为大法。肺胃大肠以降浊为顺,上逆则为患。肝以舒畅调达为顺;脾以升清为顺。心火以能下纳肾水为顺。肾水以能上济心火为顺,能滋养肝木为顺。我们临证用药也以顺脏腑其性为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希望自然的生理机能得到恢复。

总之,过度医疗,不只是在西医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在中医界过度用药也很普遍,不仅用药繁多,而且剂量很大。针灸选穴,往往也很多。这是否合理?是否必要?值得每一个中医人思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