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课堂:《 大雅·崧高》/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856期)
《周礼·王制》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从以上这些西周制定的典章制度看出,是根据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关系和功劳大小确定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利用册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赐给受封的诸侯,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经天子批准后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最底层的是束缚劳作在以“井”型为单位的土地上的无姓无氏的广大奴隶和生活在国都近郊的以“田”型为单位的土地上的与王族同族的众多平民们,使周人产生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的等级之分, 这样自上而下的治权与族权合一,于是乎全国形成了一个以中央集权的周王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四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宗法政治结构和国家体系,“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周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和国家的强盛。
赏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西周宣王时有个贤臣尹吉甫,写过一首赞美宣王“能建国亲诸侯”的诗,题名《崧高》,后被采入《诗大雅荡之什》里。甫指甫侯,申指申伯,皆为西周时姜姓封国。申伯是周宣王母舅,申国之伯。申国原处于今陕西、山西间。宣王复封申伯于谢(在今河南南阳市东南),在谢重建城邑,或称南申。宣王继位(前827年)后,周定公召穆公等大臣辅政。大修文武之业,诸侯复宗周,国势重振。宣王陆续派大军,对屡次叛乱之戎狄蛮夷开始征讨。宣王三年,派秦仲伐西戎。
宣王五年,派尹吉甫伐獫狁至于太原。并派方叔伐荆蛮。
宣王六年,派召穆公伐淮夷,宣王亲征徐夷。
宣王与大臣们商议后做出了决策:派出统领南方侯国的方伯,将原有封地扩大,建立宗庙,由方伯统领侯国,以武止戈。这位方伯必是朝中大员:在侯国中有威望,在朝廷中有威信,在宣王心中有坚信。申伯,就是这样一个合符条件的人。周厉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朝中大臣。(中华谢氏始祖)《竹书纪年》记载:“宣王七年(前821年),王赐申伯命。”尹吉甫是西周的一员大将,还是著名的贤相。是周宣王的太师,他曾辅佐三代周王朝的天子。周宣王时,在尹吉甫等一干忠良贤臣的辅佐下,国家兴旺,人民安定。周宣王赞尹吉甫“文武吉甫,天下为宪”。并封其为太师。周宣王病危时,托付尹吉甫等大臣辅周幽王,继续振兴周朝家国大业。不想周幽王即位后贪恋酒色,不思朝政。尹吉甫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忧国忧民,屡屡直言进谏规劝。但周幽王不但不纳谏思改,反而任用奸侫之人,做倒行逆施之事。尹吉甫气愤绝望之余,被迫辞职还乡,于78岁抑郁而逝。尹吉甫在诗歌中有对宣王的赞美,也有对宣王的批评。可以这么说,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宣王的“功”与“过”。
清人李黼平《毛诗纳义》曰:“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
当然,说到底宣王中兴,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对于人才的任用得当。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大雅·崧高》这首诗。
原文: 大雅·崧高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
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
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
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
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
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
徒御啴啴。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不显申伯。
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注释:
(1)崧(Sung):通 "嵩",山高而大。维:是。岳:高而大的山脉。
(2)骏:“骏”为“峻”的假借字,亦音义并同。嵩山峻极峰取名于此。极:至。
(3)维:发语词。降神:天神下降。
(4)生:诞生。甫:申甫。申:申伯。维:通“唯 ”只有。
(5)维,同为。周,周王朝。翰,翰登,即荣登高第之人。一说翰:"干"之假借,筑墙时所用的木柱。比喻骨干人员。
(6)于:犹"为"。蕃:即"藩",藩篱,屏障。一说蕃:繁荣昌盛。
(7)宣:宣扬教化。
(8)亹(WI)亹:勤勉的样子。
(9)王:王室。缵:继承,担任。
(10)前一"于"字:为,建。邑,建城邑。谢,谢国,谢邑。
(11)南国,周朝都城南边的国家。式,模式。式:法。
(12)召伯:召虎,亦称召穆公,周宣王大臣。
(13)定:选定,确定。宅:住宅。
(14登:登基或升。邦:国。
(15)世,世代相传。执,掌管。功:事业。
(16)命:命令。式:榜样。因:依靠。
(17)庸:通"墉",城墙。
(18)彻:治理。此指划定地界。
(19)傅御:诸侯之臣,治事之官,为家臣之长。
(20)私人:傅御之家臣。
(21)有俶,修葺,建造。城,城邑。
(22)寝庙:周代宗庙的建筑有庙和寝两部分,合称寝庙。
(23)藐藐:雄伟壮观的样子。
(24)锡:同"赐",赏赐。
(25)四,驷,四匹马。牡,雄性。蹻蹻,跷跷,健壮的样子。
(26)钩膺:即"樊缨",马颈腹上的带饰。濯濯:光泽鲜明的样子。
(27)遣:赠送。
(28)路车:诸侯乘坐的一种大型马车。路,同"辂"。乘(Sheng)马:四匹马。四马一车为一乘。
(29)图,蓝图,规划。尔,你。居,居地。
(30)莫如,莫过于。南土,南方。介:亦作"玠",大。圭:古代玉制的礼器,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
(31)近,亲近。丌,座垫。王舅,国王的亲舅父。
(32)保通”堡“,屏障。
(33)信,信步。迈,迈步。
(34)饯:备酒食送行。郿(mi):古地名,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岸。当时宣王在岐周,郿在歧周东南,申伯封国之谢又在郿之东南,故宣王为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饯行。
(35)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
(36)峙:堆得很高,储备。粻:米粮。
(37)遄:加速。
(38)番番:勇武的样子。
(39)徒:步兵。御:御车之士兵。啴啴:整齐的样子。
(40)戎,军队。良翰,良好管理者。
(41)不:通"丕",太。显:显赫。
(42)元:最大,第一。元舅:长舅。
(43)宪:法式,模范。
(44)柔惠:温顺恭谨。
(45)揉:即"柔",安。
(46)吉甫:尹吉甫,周宣王大臣。诵:同"颂",颂赞之诗。
(47)其:是,此。孔硕:指篇幅很长。孔,很;硕,大。
(48)风:曲调。肆好:极好。
译文:
巍峨高大是嵩山,
险峻极顶上接九天。
在大山脉中降临了神灵,
诞生了申甫以及申伯。
只有申伯及申甫,
辅佐周王室的骨干。
国家都从此走向了繁荣昌盛,
从此有了宣扬和教化。
申伯勤勉敬业能力强,
周王委他以重任。
在谢邑建一座壮丽的城池。
成为南方各国的榜样。
周王下令给召伯,
选定申伯的府邸。
申伯升为南国长,
子孙继承福祚享。
周王下令给申伯,
要树表率于南国。
依靠谢国的臣民,
修筑封地新城郭。
周王下令给召伯,
圈定申伯的封地。
周宣王命令王国冢宰,
迁入其地成为家臣。
申伯建邑大工程,
全靠召伯苦经营。
墙垣厚实是坚城,
寝宫庙宇已经建成。
建成后多么宏伟,
周宣王赏赐给申伯。
四匹雄马多么健壮,
挂在胸前的饰佩非常晶亮。
周王赏赐给申伯,
大车驷马物品多。
我规划给你的居地。
莫过于这南方火旺之地。
郑重赐你大玉圭,
作为你掌国传世宝。
尊贵王舅请前往,
南方将是国家的屏障。
申伯出发果动身,
周王郿地来饯行。
申伯就要赴国返南方,
谢邑之城从此归属于他。
周王下令给召伯,
划定好申伯的疆界。
储备好充足的粮食,
准备迅速去出行。
申伯勇武有豪情,
按照路线进入谢邑。
步卒车骑军容盛,
周围的国家都惊喜。
国有栋粱得安宁,
尊贵显赫贤申伯。
周宣王的大舅父,
文武双全人崇敬。
申伯德高又望隆,
品端行直温且恭。
安抚万邦功劳大,
誉满四海人赞颂。
尹吉甫为此写下颂歌,
篇幅既长情亦重。
曲调典雅音节美,
以此赠送给申伯。
天语赏析:这是一首诗赞美歌颂的诗歌,是尹吉甫赠给申伯的,其主旨在歌颂申伯辅佐周王室,镇抚南方诸侯有功,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优厚的赏赐及不同寻常的礼遇。展示了一个大国强大的控制力和博大胸襟。一个王朝的兴起,人始终是核心,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流通机制,形成立体的丰富的可持续的人才体系是一个国家发展强盛的保障。
首章诗人以极具传奇色彩开篇,描绘了极为壮丽的自然景色。以中岳嵩山雄伟高大的气势起兴,点明申伯是炎帝后裔四岳之后,源出洛邑,成长在以炎黄二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融合之发源地的神灵环境中,是捍卫周王朝美好江山的栋梁之材。申伯降生之异,总叙其在周朝的地位和诸侯中的作用。诗人说:“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巍峨高大是嵩山,险峻极顶上接九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在大山脉中降临了神灵,诞生了申甫以及申伯。“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只有申伯及申甫,辅佐周王室的骨干。“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国家都从此走向了繁荣昌盛,从此有了宣扬和教化。
二章紧接着诗人讲了周宣王承根据当时形势要求,为了保证周王朝中央集权的体制不受到威胁,维护对地方诸侯国的统治,防御四方夷狄的干扰侵犯,还在王畿外的四方建邦国设方伯。选址在地处南方战略重要位置的与周王族同族的伯爵级谢国,建造邦国的都城谢邑,并决定在周王朝内为卿士的元舅申伯去任南方邦国谢邑之主。诗人赞颂道:“亹亹申伯,王缵之事。”申伯勤勉敬业能力强,周王委他以重任。“于邑于谢,南国是式。”在谢邑建一座壮丽的城池。成为南方各国的榜样。谢邑为周南国联邦制的诸侯国,由原来的伯爵级升为侯伯级了,又周礼王制“天子之卿视伯”、“及其出封,皆加一等”的申伯本人,也由伯爵升为侯伯爵了。“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申伯升为南国长,让他的子孙世代执掌谢国继承福祚。鉴于申伯在朝内为官时,立有国功,论功该建邑城以奖之。按照西周宗法制定的“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赐爵视天子之元土”的继承法,改申为谢的申伯嫡长子孙世袭其爵位,庶子为其大夫,如有国功,可以赐爵,传承“胙之土而命之氏”,继承其事业而福祚长。
三章诗人讲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西周的宗法分封爵位制度是把政权、族权、神权“三合一”的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正妻所生长子为嫡,为大宗;支子为庶子为小宗。周天子以嫡长子为继统,始终是大宗,姬姓,无氏;众庶子是小宗,姓不变,分封国、邑为氏。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以土为氏,也纳入宗法关系。周宣王元舅申伯“于邑于谢”就是申氏改封为谢氏,纳入周王朝宗法关系的。“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周宣王下令给申伯,要树表率于南国。“因是谢人,以作尔庸。”要依靠谢国的臣民,修筑封地新城郭。“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周宣王下令给召伯,圈定申伯的封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周宣王命令王国冢宰,迁入其地成为家臣。
四章诗人讲了写召伯建成谢邑及寝庙。“申伯之功,召伯是营。”申伯建邑大工程,全靠召伯苦经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墙垣厚实是坚城,寝宫庙宇已经建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建成后多么宏伟,周宣王赏赐给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四匹雄马多么健壮,挂在胸前的饰佩非常晶亮。这里可以看出,申伯作为周宣王的元舅、国家功臣,受封于谢邑。谢邑在崧山脚下,周朝都城在洛邑之南,是国家的重要屏障。谢邑臣民从此附属于申伯。一个王朝的兴起,人始终是核心,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流通机制,形成立体的丰富的可持续的人才体系是一个国家发展强盛的保障。
五章诗人讲了为周王期待申伯为天子尽忠效命的临别赠言。“王遣申伯,路车乘马。”周王赏赐给申伯很多东西,大车驷马物品堆积如山。“我图尔居,莫如南土。”我规划给你的封地。莫过于这南方火旺之地。“锡尔介圭,以作尔宝。”我郑重赐你大玉圭,作为你掌国传世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尊贵王舅请你前往,南方将是国家的屏障。
六章诗人讲了叙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出发果动身,周王郿地来饯行。“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申伯就要赴国返南方,谢邑之城从此归属于他。“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周王下令给召伯,划定好申伯的疆界。“以峙其粻,式遄其行。”储备好充足的粮食。准备迅速去出行。
七章诗人讲了叙申伯启程时的盛况。“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申伯勇武有豪情,按照路线进入谢邑。于是申伯率领部队,威风凛凛,军容整齐的前行,按照早已规划好的路线进入谢邑。“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步卒车骑军容盛,周围的国家都惊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国家有申伯这样的栋粱才可得以安宁,尊贵显赫贤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周宣王的大舅父,文武双全人崇敬。
八章诗人讲了述申伯荣归封地,不负重望,给各国诸侯们作出了榜样,并点明此诗作意。“申伯之德,柔惠且直。”申伯德高又望隆,品端行直温且恭。“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安抚万邦功劳大,誉满四海人赞颂。“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尹吉甫为此写下颂歌,篇幅既长情亦重。“其风肆好,以赠申伯。”曲调典雅音节美,以此赠送给申伯。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王命为线索,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写的。但由于要表示宣王对申伯的宠眷倚重,故诗中又每事申言,不厌句义重复,可以说这是《崧高》一诗的显著特征。
尹吉甫用这首诗,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详细的展开,繁简相间,节奏鲜明。语言韵律皆美。塑造了宣王中兴时带有传奇色彩的君臣将相形象,展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盛赞申伯之功,之能,之德,不是凭着亲贵的身份,真诚而又热烈地表达了一位人臣对国家和谐昌盛的期盼和欣喜,诗人也有以此倡导所有的臣子同心协力,辅佐宣王,助兴大周的大臣思维。为国家扬了正声,为人臣树了榜样,为百姓增添了信仰。王者是核心理念,是精神领袖和信仰的化身,他有超强的包容力,他必须具备全局视野和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能力;他必须具有极强的执行力和在实战中的应变能力。
周王朝在实施宗法分封制和井田制同时,大力推行礼制,积善修德,和悦百姓,施善政于天下,人人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行为规范,天人合一,使政权得到族权、神权的配合,致使周王朝在中华历史上统治了八百多年。
天语小诗:
为《 大雅·崧高》而作
文:闻天语
千年的风烟
写满了辉煌
战旗在
朝霞里猎猎飘扬
千军万马犹如海浪
把祖先的荣耀歌唱
那是中兴之光
那是
钢铁的城墙
那是
君臣同心
的信仰